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为什么安乐死在瑞士是属于“正常”

“国家也不能强迫公民违背自己的意志活在世上”

自杀是不能用道德来评判的,伦理学家Alberto Bondolfi说。
自杀是不能用道德来评判的,伦理学家Alberto Bondolfi说。 akg-images

Jacqueline Jencquel要于2020年1月死去:到那时她只有75岁,而且身体健康,而帮助她离世的是瑞士组织生命周期(Lifecircle)。这位法国女性的公开声明让瑞士重新掀起一轮针对安乐死的激烈争论。伦理学家Alberto Bondolfi认为,瑞士应该对协助死亡组织的经费进行更严格的检查。

“衰老是一场无法治愈的疾病,无论如何都是致命的”。Jacqueline Jencquel这样看待自己的年龄,而且拒绝接受随之而来的所有烦扰。

这位法国女人74岁时还飞着滑翔伞,与比自己年轻30岁的情人在一起,在巴黎过着生机勃勃的日子。她既没有罹患绝症,也没有得什么日益退化的疾病。

然而,她还是决定一了百了。与其让自己的星辉逐渐熄灭,她选择精确设计好自己人生舞台的退出。2020年1月份,在瑞士伯尔尼州的格施塔德(世界闻名的高级度假区)附近,她要与自己的生命告别,在巴塞尔死亡协助组织生命周期的帮助下。她的儿子当中,一名专门拍摄纪录片的电影人,将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

因为协助死亡(安乐死)在法国是非法的,Jacqueline Jencquel决定到瑞士来“赴死”。她面向媒体讲出了自己的计划,言辞直白,甚至有些粗俗,并希望把自己的行动描绘成壮举。

“要和挺着大肚子、胸比我还大的男人睡觉,我可没兴趣,”在接受法国网站Konbini采访时她说。

她在为“主动拒绝衰老”而战,正如她所说,在为死亡的权利而战,让人们能够自主做出离世的决定-无论生病与否。

这位法国女人让人震惊。人类的自由到底有多宽泛,允许对生命的终点自行决断?瑞士拥有着世界范围内最宽松的安乐死立法,然而伦理学家Alberto Bondolfi指出,在这一领域内,应该提出明确的框架条件。

瑞士资讯 swissinfo.ch自从Jacqueline Jencquel向媒体宣布希望在他人协助下自杀之后,她就被种种反应淹没了,对于她的决定大部分人持批评态度,为什么呢?

Alberto Bondolfi:瑞士倾向于,当有人在生命的终点挣扎时,可以寻求帮助自杀。瑞士重要的安乐死组织Exit就把这确立为必要条件,我认为还是正确的。

一般舆论认为,这样的标准是有法律规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法律只规定了两项条件:首先当事人必须有判断能力,可以做同意的表示;其次,协助自杀的组织或个人不可从中渔利。

Alberto Bondolfi.
Alberto Bondolfi. © 2009 Roberto Ackermann – Photo Tornow 1003 Lausanne

瑞士资讯 swissinfo.ch:为什么安乐死组织依法建立,却又设立这么严格的规定呢?

Alberto Bondolfi:这与规范安乐死的法律条文的历史有关。刑法第115条是在20世纪30年代拟定的。

当时的目的是对自杀的形式进行界定,这与今日的情形大相径庭:例如当时有因为在情感失落或经济破产之后,为了捍卫荣誉而发生的自杀。

围绕该法条是否有完善的必要,已经争论近20年了。然而在政府多次进行过或多或少严化的新建议之后,最后的结论竟然是:不要动。所以这两行字就完好地保留在刑法法典里。

如今舆论似乎有这样的走向,希望政府可以严加规范。

瑞士资讯 swissinfo.ch也就是说,对于Jacqueline Jencquel这样一个相对健康的人,协助死亡也是完全合法的。那么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又如何呢?

Alberto Bondolfi:伦理学界也在争论,一派捍卫自由;一派要求禁止。我个人认为,每一起自杀都是一项决定,无法说是好是坏,这是一种我们无法对之评判的决定。只有当事人,那个自尽的人可以判断。

面对自杀行径,保持沉默是一种道德上可以被接受的反应态度。人们对安乐死当事人的死亡表示遗憾,就像对任何一位死者表示遗憾一样,其中不含道德上的思虑。我们应该对这些采取破坏性行为的人有一些共情,不应该妄自评论。

国家之所以放弃惩罚那些帮助他人结束生命的人,也是不愿对自杀的行为作出明确的评判。国家有保护公民的义务,但还不至于走到违背公民意志强迫其生存这一步。

瑞士资讯 swissinfo.ch那么会不会催生一个不再对老年人持宽容态度的社会?

Alberto Bondolfi:是有这样的风险。看看那些Jacqueline Jencquel的故事所引发的评论吧。然而这样的趋势是动用警察等措施也制止不了的。

我们需要一场针对安乐死而展开的公开讨论。针对该领域里的组织,也应该出台更多的框架条件,特别是出于司法的考虑。

国家应该采取监管措施,特别要查明那些组织的财务背景。他们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真的是利他行为吗,还是直接或间接的有所赢利?

Exit采用的是非常瑞士化的协会组织方式,一时失足的风险很小。而新的、最近几年才成立的团体,规模相对较小,缺少透明的沟通策略。

瑞士资讯 swissinfo.ch“我不想感觉自己的衰老,不想散发着臭气,不想惹人厌烦,不想只激起同情而不是热情”。Jacqueline Jencquel在瑞士法语报纸《时报 》(Le Temps)上发表的一席话有些挑衅。她是不是从我们的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上受到的启发?

Alberto Bondolfi:我倒有种印象,她是从漫画上受到的启发。我们都是被我们的经验所影响的。我自己也72岁了,可以明显感觉到老之将至。我知道,我不再像从前那么有能力了。

可我并不会因为我的身体,我的能力不再像10年前一样而感到羞耻。每一个人都在生命中尝试做到最好。

我们的社会也正在采取措施,让我们不必为自己而感到羞愧。然而如果这位女士有这种感觉,那么也没有什么妙方可以阻止她。

瑞士资讯 swissinfo.ch媒体对此的报道,会不会引发模仿效应?

Alberto Bondolfi:确实会有刺激效果,特别对那些心理上比较脆弱的人来说。众所周知,青年人比较容易受到影响。我们的政府应该关注这一情况,并且对该人群予以特别的保护。

然而Jacqueline Jencquel的故事是很难被模仿的。她自己说,自杀花费了她1万瑞郎。我想,她是一位比较富有的人士,也有着相应的生活方式。

对一位在瑞士过着平常生活的人来说,很难追随她的脚步。协助死亡目前还是一种贵族式现象,尚未涉及到民众中的大多数人。

请求帮助:

您有遇到个人危机自己难以逾越的感觉吗?请寻求帮助。

如果您有自杀的念头,在瑞士有不同的紧急求助号码,匿名且可免费拨打,或者通过网络联系均可。

援助之手电话:143; www.143.ch(德、法、意)外部链接

支持青年组织(Pro Juventute,青少年咨询帮助电话:147;www.147.ch(德、法、意)外部链接

(翻译:宋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