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亞歷山大和他的擲旗首秀

亞歷山大·韋格穆勒(Alexander Wegmüller)今年15歲。他的夢想是成為農業機械維修專業的學徒工,而不是成為農民。在業餘時間裡,他也熱衷於擲旗表演和玩霍爾努森(Hornussen)遊戲。
亞歷山大·韋格穆勒(Alexander Wegmüller)今年15歲。他的夢想是成為農業機械維修專業的學徒工,而不是成為農民。在業餘時間裡,他也熱衷於擲旗表演和玩霍爾努森(Hornussen)遊戲。 亞歷山大·韋格穆勒(Alexander Wegmüller)今年15歲。他的夢想是成為農業機械維修專業的學徒工,而不是成為農民。在業餘時間裡,他也熱衷於擲旗表演和玩霍爾努森(Hornussen)遊戲。

與瑞士摔角(Schwingen)、約德爾調(Jodel)和阿爾卑斯長號(Alphorn)一樣,擲旗表演(Fahnenschwingen)也是瑞士聯邦至今仍活力十足的一大文化傳統。這次,我們訪問了來自愛蒙塔爾地區(Emmental)的15歲少年亞歷山大(Alexander)。這位少年不僅熱愛擺弄機械,同時也被擲旗傳統深深吸引。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觀點及分析摘要。瑞士媒體對於中國都在報導哪些主題?這個電子報讓你對此一目了然。訂閱電子報,讓你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更多阅览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在擲旗表演的現場,我們發現亞歷山大和父親坐在角落。這位少年看起來相當緊張,肢體動作僵硬,目光死死盯著天花板。很快,他就要登場了。終於,主持人宣布輪到他出場,他也終於可以結束焦急的等待。

當時是傍晚時間五點三十六分。亞歷山大將旗桿扛在肩上,朝著指定的表演區域走去。那裡鋪設了一張藍色的地毯,中央處還標示了兩個同心圓。人們在這位少年的臉上看不到任何緊張的神色,但他此刻的內心卻正經歷著一場猛烈的情緒風暴。他用右手握緊旗桿,左手搭在腰上,而背景中則傳來了一段約德爾調的優美旋律。在他身後,一幅描繪著田園風光的山間風景畫映入了人們的眼簾。

最後,亞歷山大又檢查了一次雙腳的位置,而此時它們正完美地居於小同心圓的中心點。一切就緒,他的擲旗表演正式開始。由於初始動作都十分簡單,亞歷山大因此將它們完成得毫無瑕疵。旗幟在半空中飄揚,被擲旗手從一隻手中傳到另一隻手上,如此往復。然而,在一次拋擲過程中,亞歷山大遭遇了失誤:旗幟從他手中滑落,最終掉落在了地上。那一刻的窘境對這位少年來說彷彿一個世紀那麼漫長。儘管如此,他還是壓下了所有的情緒,從地上拾起了旗幟,繼續他的擲旗表演。

在擲旗表演的三分鐘內,擲旗手必須在交替使用左右手的前提下完成12個規定動作,其中包括腿下揚旗、高空拋擲、頭頂傳遞、腿間傳遞、開放式傳遞等等。此外,當主評審發出指令時,則標誌著擲旗手的表演時間業已結束。表演結束後,亞歷山大在台上靜止了數秒鐘,而剛剛還在舞動中的旗幟此刻則水平懸掛在他的身旁。緊接著,他將旗幟搭在了右肩上,大步流星地離開了表演區域。觀眾開始鼓掌,而他也露出了靦腆的笑容。評審們相繼與之握手,並拍肩以示鼓勵。對於這場表演,這位少年言簡意賅地總結道:「結果沒我想像得那麼糟糕。」

表演時間和表演方式
每場表演的時長為三分鐘,可以單人或雙人形式進行。
表演的正式開始與結束均以主評審發出的指令為準。
所有動作都必須使用左右手交替完成。

空間與動作
擲旗手只能在同心圓範圍內活動。內圓直徑:60公分;外圓直徑:150公分。
表演過程中,擲旗手不允許離開圓圈範圍,也不允許抬起腳跟或向前邁步,違規者將接受處罰。
旗幟不得接觸擲旗手的身體或地面,必須隨時保持展開和擺動的狀態。
暫未使用的那隻手應放在腰側並保持放鬆狀態。
擲旗手必須至少展現兩個高拋動作(Hochschwünge),而這些動作則需從49個規定動作中選取。

旗幟特點
標準尺寸:120 x 120 公分。
適用於未成年人的旗幟尺寸:80 x 80 公分或100 x 100 公分。
必須是州旗或瑞士國旗。

評審與評分
評審會由三名成員組成,其中包括一名主要評審。
評審將對錶演的各個面向進行觀察:動作技巧與精準度、擲旗手在圓圈中的位置、步伐、平衡度、投擲動作的正確執行及雙手的使用、動作的難度、投擲的高度以及對技術的掌握程度。
最後,評審將根據評分標準評分,評分範圍為0至30分。

15歲少年的首場表演

我們現在正位於一個名為聖斯特凡(Sankt Stephan)的小鎮之中。作為隸屬於奧伯西門塔爾(Obersimmenthal)地區的旅遊勝地,這個小鎮距離名氣更大的倫克(Lenk)僅幾公里,而今年6月的伯爾尼州約德爾節(Bernisch-Kantonales Jodlerfest Lenk-St.Stephan)便是在這兩個地方舉辦。此屆約德爾節吸引了來自瑞士各地的約德爾歌手、阿爾卑斯長號演奏者以及擲旗手前來參加,而亞歷山大也將在這天迎來人生中的首場擲旗表演。

過去,他曾與母親海蒂(Heidi)、父親曼努埃爾(Manuel)和妹妹尼科爾(Nicole)一起作為觀眾參加過無數次類似的活動。在前往聖斯特凡的途中,亞歷山大透露:「為了這次活動,我一年前就開始了所有的準備工作。」這一年中,這位15歲的少年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學習擲旗表演的動作、手勢以及抓握技巧。

圖為本場賽事中少數的女性擲旗手之一。此擲旗手的指甲上出現了瑞士國旗和部分州徽的圖案。
圖為本場賽事中少數的女性擲旗手之一。此擲旗手的指甲上出現了瑞士國旗和部分州徽的圖案。 Thomas Kern / Swi Swissinfo

在比賽中,每位參賽者都可以單獨或以二人搭檔的形式在由三名評審組成的評審團面前表演。擲旗手(Fahnenschwinger)穿著傳統服飾且必須展現一系列動作。評審將對精準度、多樣性、速度、姿勢、動作的流暢性以及對技術的掌握程度進行評估,尤其是當擲旗手做高拋和空中接旗等動作時。

「這需要專注力、協調性和良好的平衡感。」亞歷山大的父親曼努埃爾解釋道,「我們是一個小家庭。對我們來說,一起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最新研究推翻了一套仍在瑞士境內廣泛流傳的理論,亦即擲旗活動起源於瑞士士兵為其它歐洲國家勢力充當僱傭兵的那段歷史時期。恰恰相反,一些歷史文獻表明,早在僱傭兵制度於16世紀至18世紀之間再度流行起來之前,烏爾納地區(Urnerland,亦即今天的瑞士烏裡州)的牧羊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重磅絲綢製成的短柄旗幟進行擲旗活動。

隨著19世紀至20世紀旅遊業的興起,瑞士的民間傳統也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 1910年,奧斯卡·弗里德里希·施馬爾茨(Oskar Friedrich Schmalz)在伯爾尼創立了瑞士約德爾協會(EJV)。繼約德爾歌手和阿爾卑斯長號表演者之後,瑞士約德爾協會自1922年起還將瑞士中部的阿爾卑斯山地區擲旗手納入了該組織之中。 

(資料來源:瑞士西北部擲旗手協會)

亞歷山大的世界

亞歷山大住在愛蒙塔爾心臟地帶的海米斯巴赫(Heimisbach)。他的家和農場坐落於一座山丘的頂部,人們可以從那裡俯瞰到壯麗的景色。

「我對足球和曲棍球不感興趣。」這位少年說道,「我喜歡擲旗,雖然我的同學都認為這只是在浪費時間。可對我來說,這項運動不僅象徵著傳統,也傳遞著人們對家鄉的情感。」他每週五晚上都會和父親一起去鎮上的體育館,與他的朋友亞尼克(Yanic)及其他多年來一直是擲旗手、他的父親而一直擲旗和他的父親。亞歷山大表示:「完成單一動作相對簡單。真正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同時使用左右手的情況下將所有的動作和諧地結合起來。」

亞歷山大的世界由機械引擎、書籍和三隻矮腳山羊組成。一年後,他將完成義務教育,等待他的將是就業這一新的人生階段。這位少年向我們透露:「我想成為農業機械維修工。」不管是放學後還是在暑假期間,他都會幫助家人在農場工作或收割乾草。

對他來說,幹這些活更多是出於責任而非興趣。事實上,他更喜歡沉浸於書本中、照料他的小山羊或是修理他那輛用來上學或在蘇米斯瓦爾德(Sumiswald)周圍的山丘上四處奔跑的小摩托車。亞歷山大表示:「我很想改裝我的摩托車,但我的父母不允許我這麼做。」這位少年同時補充道,雖然目前他對發動機還比較陌生,但在學徒期結束後,他將會了解到更多相關的知識。眼下,他只負責為父親的Schilter牌老式農業運輸工具進行潤滑。

擲旗表演結束後,亞歷山大將和家人一起啟程前往倫克,在那裡聆聽約德爾合唱。或許,他還能獲得親自演唱的機會。
擲旗表演結束後,亞歷山大將和家人一起啟程前往倫克,在那裡聆聽約德爾合唱。或許,他還能獲得親自演唱的機會。 Thomas Kern / Swi Swissinfo

讓我們將視線拉回到聖斯特凡。擲旗表演結束後,亞歷山大終於可以盡情享受與家人一起出遊的樂趣。

在約德爾節上,他被擲旗手、約德爾歌手和阿爾卑斯長號演奏者包圍著,所有人都穿著傳統服飾,而這一切都讓他感覺熟悉而親切。他坐在一堆木頭上,刷了一會兒手機,然後又把手機放回褲子口袋裡,回到了眼前的現實世界。一面捲起的瑞士國旗就被放在他的身旁,而背景中則傳來一陣約德爾調的悠揚旋律。

約德爾調起源於阿爾卑斯山脈地區居民彼此隔山呼喚以及相互間的交流需求。透過最初的幾個音符可以看出,這種山區音樂的主旋律充滿了對大自然和家鄉的無比熱愛。

約德爾調使用一種在胸音和假聲之間不斷快速變換的唱法,而沒有使用表達具體意義的歌詞。這種原生態的音樂交流方式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不同山上的人們需要互相交流或是為了呼喚召集乳牛。雖然約德爾調可能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但演唱約德爾調的合唱團直到19世紀才出現。

在瑞士和其它阿爾卑斯山國家,約德爾調於19世紀演變成了歌曲。約德爾歌曲現在分為兩聲部、三聲部和四聲部,通常使用手風琴伴奏,是約德爾歌者團體最喜歡的類型。 1910年,這些團體相互合併,組成了瑞士約德爾協會。每年,該協會成員都會在各地的約德爾節上表演。約德爾歌曲的內容涉及高山、自然和家庭以及自由和獨立等主題。目前,瑞士約有2000首約德爾歌曲作品,主要使用德語,也有部分使用法語。 (資料來源:瑞士國家旅遊局)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Zeno Zoccatelli

瑞士有哪些“奇葩事”?你想知道吗?

知道吗,在瑞士,养单只豚鼠宠物是违法的!“嗡嗡球”(hornuss)真的嗡嗡响吗?还有,瑞士外交官在埃及意外发现自己曾祖父的木乃伊,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53
60 留言
查看讨论

(編譯義大利文:Aikens Jun/gj,繁體校對:盧品妤)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