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迦诺电影节的“中国情结”:中瑞文化外交的光影见证

在瑞士与中国建交的75年间,中国电影始终是洛迦诺电影节的常客。从陈凯歌的《黄土地》到毕赣的《路边野餐》,那些后来深刻影响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作品与导演,往往是在洛迦诺首次与国际影评界见面。今年,这一传统将得以延续。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中国电影再次成为洛迦诺电影节的焦点。今年的电影节将于8月6日至16日举行,成龙将获颁终身成就奖,刘玉玲则将获得职业成就奖。此次展映单元还包括多位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作品,延续了该电影节向西方观众介绍中国电影新趋势的传统。
今年也是中瑞关系中的两个重要周年纪念:中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以及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黄土地》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获得银豹奖40周年。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开启了1980年代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序幕。
但洛迦诺电影节与中国的渊源远不止于此。早在1950年,电影节就放映了由朱石麟执导的历史剧《清宫秘史》,该片以清朝末年为背景。影片让当时的评论界颇感困惑。瑞士报纸《自由报》(La Liberté)称其为“一部奇特的影片,而非美丽的影片”,并错误地认为这是中国最早制作的影片之一。

通往西方的唯一门户
洛迦诺电影节持续放映中国影片后,西方对中国电影的认知逐渐转变。由于当时尚未建交,戛纳与威尼斯影展无法展映中国电影。与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一道,洛迦诺电影节成为国际影评人观看中国当代电影的重要平台。
在洛迦诺电影节放映的中国影片中,包括战争题材影片《鸡毛信》(1954年,石挥导演)以及改编自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短篇小说的《祝福》(1956年,桑弧导演)。此外,1958年由袁仰安导演的香港改编作品《阿Q正传》也在该届电影节上亮相,主演关山凭此片获得1958年洛迦诺电影节银帆奖(Silver Sail Award)最佳男演员奖。

该电影节开始在文化外交中扮演关键角色:1955年,洛迦诺成为中国电影人与威尼斯电影节组织者最早会面的地点之一。来自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的骆光达与陈寿梅会见了意大利影评人弗朗切斯科·卡拉里(Francesco Callari),商讨邀请中国以“非官方观察员”身份参与威尼斯电影节的可能性。
1982年,大卫·施特赖夫(David Streiff)被任命为洛迦诺电影节总监后,开始推动电影节的现代化改革。与其他电影节同行不同,施特赖夫并不特别看重影片是否为首映,而是致力于发掘新导演的首部长片和第二部长片,因为他认为这类作品在电影节体系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尽管对中国缺乏专业了解,施特赖夫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偶然看到《黄土地》,便决定将其纳入洛迦诺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他在2022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只是我凭眼光识别出了这部影片的品质。”
然而,获得一份可用的《黄土地》拷贝并不容易。北京寄来的胶片带的是英文字幕而非法文字幕,且保存状况不佳,无法用于公开放映。幸运的是,在最后关头,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提供了一份可用的英文字幕版本,才使放映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与台湾在银幕上的首次“相遇”
1985年8月11日,洛迦诺电影节上的观众观看了电影《黄土地》。就在同一天晚些时候,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参赛影片《童年往事》也在电影节放映,电影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
这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影片首次同时出现在国际A类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中。另一部台湾作品《青梅竹马》(1985年,杨德昌导演)则参加了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FIPRESCI)单元的角逐。
电影节开始前两周,中国驻瑞士的文化参赞获悉将有两部台湾影片参展。他随即致信时任电影节总监大卫·施特赖夫和电影节主席雷蒙多·雷佐尼科(Raimondo Rezzonico),要求这些影片的片源地标注为“中国台湾”或“中华台北”,而不是中国所不承认的“中华民国”。
雷佐尼科随后确认,这些影片将被标注为“中国台湾”出品,并邀请中国驻瑞士大使出席电影节。《青梅竹马》最终获得国际影评人联盟奖,这一时刻也成为了中台两岸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同时获得认可的史无前例的事件。
“马可·穆勒效应”
1992年,汉学家马可·穆勒(Marco Müller)出任洛迦诺电影节艺术总监,并扩展了电影节的产业板块,创立了“Monte Cinema Verità基金会”——这是一个致力于为新兴电影人提供起步支持、推动院线发行、促进欧洲制片人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导演进行合拍合作的电影市场平台。
同年,金豹奖被授予香港导演罗卓瑶的作品《秋月》。1994年,穆勒将由黄泰来导演、成龙主演的动作片《重案组》带入了洛迦诺的露天放映广场——大广场(Piazza Grande)。

相关内容
上海来客:马可·穆勒为电影业的未来辛勤播种
回顾当年,他回忆道,洛迦诺的部分艺术电影观众曾对他的选片颇感震惊。但他依然坚持将亚洲类型片、好莱坞商业大片与艺术电影经典一同呈现在大广场上连续放映。“各种类型都汇聚一堂!”穆勒如是总结。
在2000年举办的他任内最后一届洛迦诺电影节中,穆勒共选定18部竞赛影片,其中包括一部“惊喜影片”。这部神秘作品的首映被安排在电影节倒数第二天,直到放映前夕,组委会才揭晓其真实身份——那正是中国作家王朔的导演处女作《我是你爸爸》。
那个时间安排确保了中国官方没有机会介入或要求撤下该片。《我是你爸爸》于1996年完成,但因导演王朔在未取得拍摄许可证的情况下开拍,该片遭中国电影局审查搁置。最终,这部影片在洛迦诺获得金豹奖,却直到2004年才以DVD形式在中国正式发行。

在穆勒担任洛迦诺艺术总监的九年间,电影节赢得了“另类、挑衅、刺激、探索性强”的美誉——正如斯蒂芬妮·邦伯里(Stephanie Bunbury)在2000年发表于《电影感》(Senses of Cinema)的报道中所形容的那样,这些影片毫不妥协于市场需求。而《我是你爸爸》的首映,则被穆勒视为他送给电影节的“告别礼物”。
中国电影在洛迦诺如鱼得水
优秀中国影片在洛迦诺电影节的展映从未间断。2009年,郭小橹执导的《她,一个中国人》荣获金豹奖。2015年,毕赣凭借导演处女作《路边野餐》获得最佳新锐导演奖,这是他首次获得国际认可。如今,毕赣已因其富有创新性的视觉语言而被视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作者型导演” (auteur)之一。
两年后,著名纪录片导演王兵凭借《方绣英》再次斩获金豹奖,这一奖项也助力该片售出至多家欧洲电视台。2024年,王兵携三部曲纪录片《青春》的第二部回归洛迦诺,该片聚焦2010年代中期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
洛迦诺电影节一直被视为“发现之地”,这一声誉源于其勇于突破政治界限和市场期待的选片风格。如今,在艺术总监焦纳·A·纳扎罗(Giona A. Nazzaro)的领导下,2025年的电影节呈现出中国新一代导演选择的新方向——这些导演在海外深造后,正逐步在欧洲或北美展开职业生涯。

常驻柏林的中国导演阮兰溪将其时长66分钟的影片《加那利植物》(The Plant from the Canaries)带入“当代电影人竞赛单元”(Concorso Cineasti del Presente),该单元专为首部长片或第二部长片设立。蒙古族华人导演阿勒泰·乌兰·杨(Altay Ulan Yang)目前居住在洛杉矶,他此次带来的是由美国制作的短片《鬣狗》(Hyena)。洛迦诺对中国电影的探索仍在继续。
(编辑:Catherine Hickley/gw,编译自英语:樊桦/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