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移民的亲身见证:感恩、自豪还是期望幻灭?

尽管多数人认为瑞士的生活质量甚佳,发展机会也多,但融入的困境与各种失意亦是常态: 瑞士外国移民的现身说法反映了移民经历的多样性以及移民道路上常有的矛盾心态。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瑞士移民的人数占到了瑞士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这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2024年,19万外国人来到这个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国家定居。但同时也有许多人(超过9.5万)选择反向操作,离开瑞士。
大多数移民瑞士的人并不会在瑞士永久定居。 下面这篇文章便解读了移民回返的现象:

相关内容
移民国瑞士:很多人想来,很多人想走
瑞士外国人的真实境遇如何?他们如何看待这个接纳他们的国家? 为了了解这一群体的想法,瑞士资讯swissinfo.ch于今年四月向移民到瑞士的人发起了一次问卷调查。
截至目前,我们已收到近四十份答复。当然,这并未囊括有人的意见,但这些亲历见证起码可以让我们了解在外乡人眼中,瑞士好在哪儿,差在哪儿。他们同时也证明了,移民之路很少一帆风顺。
令人称道的生活环境
据“移民流动性调查”显示,大多数移民瑞士的人对当初的选择感到满意,甚至非常满意。这项调查由纳沙泰尔大学(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移民研究中心The nccr–on the move定期进行。
在瑞士资讯swissinfo.ch收到的样本中,肯定意见与批评意见各占一半。只有少数是完全负面的评价。
许多发表意见的人,包括那些有所保留的人,都一致认为瑞士给他们提供了极佳的生活环境,包括高效的公共服务、良好的治安以及有序的组织,他们认为瑞士在这些方面都要优于他们的原籍国。
“我来自斯洛文尼亚,是为了从事IT工作而来的”,Sloch写道,“整个过程非常顺利,繁琐的行政手续极少……人们很有礼貌,哪里都很干净,基础设施良好,公共部门切实为人民服务。”
“我最喜欢的是(瑞士)的风景以及这里的井然有序,”已在瑞士生活了35年的法国人Cocopomme如此讲述道,“大多数时候你可以信任他人,这里的一切都很有品质,我很有安全感。”
“瑞士梦”来之不易
人们移民到瑞士首先是为了工作,其次是家庭团聚。大部分在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上分享经历的人同样也是出于职业考虑来到瑞士。
凭借其繁荣的就业市场以及较高的工资水平,瑞士常给人一种“希望无限、一切皆有可能的”的印象,Pignat.P便是个从中获益者。她来自葡萄牙,十一年前刚到瑞士时身无长技,如今“已在医疗保健领域具备了专业技能”。她补充道:“瑞士许了我一个未来”;“如今我拥有的生活水平,是我在老家时不曾想象的。”
然而,和其他人一样,她也指出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语言是融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在瑞士就业,仅靠英语是不行的,通常需要掌握至少一门瑞士的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或意大利语)。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邻国国民构成了瑞士的移民人口主体。
“尽管……我已经报名参加了德语强化班,但进步还是很慢,”于2022年从阿富汗来到瑞士的Muhammad Ayub Ayubi懊恼地说道。他自称是一名拥有18年经验的资深医生,但“很难在专业领域找到工作”。
他认为,瑞士可以更好地接纳有资质的外国劳动力。关键是要简化国际资质的认证手续。来自加纳、已在瑞士定居25年的Amaswiss也表示遇到了文凭不被承认的窘境。“我不得不一切从头开始,”她写道。
在这篇2021年的文章中,我们曾探讨过来自非欧洲国家的劳动力所受的限制:

相关内容
疫情暴露出瑞士在留住外国人才方面的短板
对双职工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够
此外,有两位女士对瑞士差强人意的家庭政策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批评。她们认为瑞士的相关制度使得事业与家庭难以两全,并且受影响的主要是女性。
今年37岁、来自立陶宛的PineTree指出:“瑞士的家庭政策对于在职父母,尤其是职业女性并不友好,总是要求她们既要全职工作,又要包揽其他一切。”这位孩子尚幼的母亲还补充说:“当你身边没有家人(帮忙)时,全职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她自2017年起便生活在瑞士,却表示想要在今年夏天离开。
Diana N的评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遗憾地说:“许多宝妈(至少移民群体中的宝妈)都希望能兼顾职业女性和母亲的双重身份……,但遗憾的是,这在瑞士很难,除非你不差钱,能请得起全职保姆或付得起托儿所的高昂费用。” 她还一再强调:“必须提供普惠的托儿服务,而且,停止再让女性认为‘把孩子送托是一种罪过’。”
“社会倾向于认为女性的首要角色是家庭主妇,她们的工资仅仅是补贴家用的”: 社会学家让-玛丽·勒高夫 (Jean-Marie Le Goff) 在这篇关于瑞士家务分担仍然不均的文章中曾这样说道:

相关内容
妈妈在厨房,爸爸在工厂:为何瑞士家庭中父母的角色转换如此缓慢?
融入: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有关融入瑞士社会的感言总体反差较大。难以建立社交联系经常被列为瑞士作为移居国的一个缺点。
一部分人坦承他们未能体会到归属感以及被接纳。来自英国的Paul S就是这种情况。他和妻子不打算永久定居瑞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发现“很难融入当地社区”。
加拿大人Rss1说他于1971年担任外交官期间初识瑞士。他说自己“最初对这个国家着迷”,但后来却眼见自己的“希望破灭”。他说:“在花了50年试图理解瑞士人之后,我得出结论是:这个国家有着壮丽的风景,但……文化却从不妥协于他人。”
此外,好几人表示曾遭遇过种族歧视,例如自称是“一个来自美国的黑人男性”的Eric Thee Great。他谴责了令其忍无可忍的“被动攻击型种族主义和排斥”,以及公务员等职业中缺乏对有色人种的包容性。
Dave 456的留言表示,他认为自己的名字和肤色是他求职遭拒的主因。“如果你是白人、基督徒、拥有相似文化背景并且来自德国或法国,那么你在瑞士找工作会更容易,”他写道,“如果你的名字听起来不像欧洲人,如果你的肤色较深,……那你找工作就会非常困难。”
成为瑞士人的自豪感
当然,也有几位受访者认为已经很好地融入了瑞士社会。他们强调了他们为接纳瑞士文化和价值观所做的努力。例如,来自斯洛文尼亚的Sloch写道:“我的德语已达母语水平,我认为这在融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也适应当地习俗,作为外国人必须明白自己是客人,必须尊重主人。”
来自葡萄牙的João Zuzarte de S. Graça已在瑞士生活了40多年,他讲述道:“这并不容易,因为瑞士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可能会显得有些刻板。但只有那些不愿意或不理解瑞士社会本质的人,才无法融入。”
“作为一个渴望融入的移民,你将永远是孤独的,也就是说,在一群瑞士人中,你永远都是那个外来移民,”Kmar说道,“融入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但只要你有时间与耐心,这些努力不会白费。”
许多人将入籍视为其投入的终极回报。João Zuzarte de S. Graça写道:“最终我决定加入瑞士国籍,我为此感到自豪。”来自加拿大的VMC强调:“我非常自豪地说,我在勤奋工作后获得了瑞士国籍。能生活在这里,我充满感恩,能把瑞士称为‘我的家’,我倍感幸运。”
将入籍与成功融入挂钩,这无疑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将(入籍)过程的艰辛视为一种抛弃。例如,来自西班牙、 3 岁时就来到瑞士并在瑞士生活了37年的BDAM就有这样的感受。
“我的整个学业都是在瑞士法语区完成的。我对其他地方一无所知……然而,有人告诉我,要获得瑞士国籍,我必须办理繁琐的行政手续并支付一大笔费用。老实说,这很伤自尊……我们感受不到联邦政府真的想接纳我们,”他解释道。
众所周知,瑞士国籍是世界上最难获得的国籍之一,正如这篇文章所写:

相关内容
金子做的护照:某些人群难以获得瑞士籍
也关乎视角
这些感言表明,每一个移民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时常也是爱恨交集的。成就感或挫败感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个人处境、从何处移民而来(以及人们对这个地方的看法)、落户到哪个地方、停留时间、情感因素……
美国人JoStoUSA的叙述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他于2022年底移民瑞士,他的太太是瑞士人。“有人告诫过我,跨文化经历时常伴随着对移居国过度积极的看法,以及对原籍国异常严厉的批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逆转,”他解释道。
他总结道:“我离开了一个优缺点并存的伟大故土,找到了一个同样优缺点并存的新国家……我决定主要看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不否认消极面的存在。”
相关内容
关于外国人离开瑞士的主要数据,请观看我们的视频:
(编辑:Samuel Jaberg,编译自法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