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共享单车能在瑞士存活下来吗?

shared bikes for rent in Bern
2018年6月,伯尔尼街头造型别致、涂抹着哑光黑漆、排列紧凑的共享单车。 © KEYSTONE / PETER SCHNEIDER

近年来,悠然穿行于瑞士首都伯尔尼街巷的骑自行车者在人数上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而骑行者频现的背后也离不开市政当局的积极助力。


据近期公布的一项粗略估算结果(英)外部链接显示,伯尔尼本地上班族不得不忍受着全世界最短的日均通勤时间-21分钟。而今年6月,这座城市魔术般地涌现出一种新的交通出行方式,任君随意使用。

几乎就在一夜之间,70所“公共自行车”(PubliBik,多语)外部链接租赁站点如同雨后春笋般风靡于伯尔尼各大街区,一时间蔚然成风。每所站点都停放着十余辆造型别致、涂抹着哑光黑漆、排列紧凑的待租自行车。其中半数为时速可达25公里的电动自行车,而另外一半则是普通人力驱动自行车。

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任职于伯尔尼市交通运输部的Michael Liebi表示,这项举措旨在最终于2020年将本市自行车覆盖网拓展至2400辆。届时,伯尔尼这座瑞士第五大城市将会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单车共享系统,这意味着到那时,无论您置身于伯尔尼何处,在距离您方圆平均不超过300米处,必能找到可搭乘或租用的公共交通工具。

有这个必要吗?

“当然,”社会民主党从政者、同时作为部门负责人于2012年接管伯尔尼交通运输事宜的Ursula Wyss明确表态。对她而言,共享单车的普及,是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生活质量的宏伟蓝图的一段篇章。她曾在关于构建伯尔尼未来城市远景的宣言书中表达了这一展望。

“与数十年前相比,公共空间现如今业已成为一个充满朝气、社会与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在宣言中这样写道:“在一个民主社会环境下,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拥有公共空间的权利……生活在人口稠密城市地区的居民越多,公共空间的质量优劣就越凸显出其重要性。”

就在今年夏天,伯尔尼当地居民或许已经注意到星罗棋布般分散于城市各处的一系列休闲角。过去那些空置的区域,现如今增设了供周边老年人歇脚的椅凳和让路人娱乐的桌上足球。正如城市远景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这些休闲角是为了努力营造出“令人怡然自得、流连忘返”的公共休闲空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伯尔尼部分街道甚至会每周数次完全封闭,禁止车辆通行。

而自行车,则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三管齐下的“复合模式”交通理念(即短距离选择步行、中等距离骑行自行车、其他情况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一部分,Wyss希望截至2030年,能够将自行车出行占城市整体交通出行方式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的15%提升至20%。近年来,伯尔尼市骑行者的增长有目共睹:2014年至2017年间,伯尔尼市民自行车出行机率足足增长了35%,与此同时,伯尔尼火车站周边区域被停放的自行车填满,这无疑直观显示出市政当局的积极推动已见实效。

挫败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为瑞士共享单车的出现而欢欣雀跃。继“公共自行车”租赁在伯尔尼街头巷尾推出数周之后,依托于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的电子锁定与追踪系统遭遇黑客攻击-事实上,要入侵此类系统可谓易如反掌-近半数共享单车在那个周末不知去向。经多日随机查找,绝大多数失踪且未被停放到指定站点的单车终于被悉数找回,并被重新编归入经改进的安全追踪系统之内。

苏黎世也陷入相似的困境。目前,当地也有若干个“”自行车租赁计划虽然尚在酝酿之中,却始终顾虑重重,迟迟未能推向市场。而与此同时,各方质疑不断。

新加坡本土共享单车公司O-Bike不仅因旗下质量低劣的自行车而饱受诟病,还有不少人怀疑这一共享单车方案只不过是借共享之名、行更广泛地收集用户数据另作他用之实。

瑞士德语纸媒《新苏黎世报》(NZZ)也同样提及对这些从事共享单车业务的私有企业会“妨害”城市公共空间深表担忧。

相关内容
Ein Arbeiter zeichnet ein Velo auf den Asphalt

相关内容

自行车专用道将列入瑞士宪法?

此内容发布于 大约四十年前,将开辟小路和人行道列入宪法的公民动议在全民公投中予以通过(多语)外部链接。如今,将增设自行车专用…

更多阅览 自行车专用道将列入瑞士宪法?

“公共自行车”租赁公司和Wyss均在恶意针对伯尔尼共享单车的黑客攻击之后相继发声,指责此类行为是故意破坏、缺乏尊重。这究竟只是一次普通的捣乱,还是反对共享单车、甚至因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政府家长式作风强烈反感而精心策划的行动?

“这种现象可以引发我们对何谓公物和公共空间、以及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进行审视与反思,”城市社会学家Barbara Emmenger在接受《联邦报》(Bund)采访(德)外部链接时这样说道。在她看来,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对这种肆无忌惮的破坏行为横加指责,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重点在于确保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公民都能够参与他们所处的公共空间的塑造过程。

(翻译:张樱)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