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人工智能巨头在隐藏其环境足迹”

萨莎·卢乔尼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2025年5月,84%的聊天机器人请求由环境足迹完全不透明的模型处理,其中也包括OpenAI。
萨莎·卢乔尼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2025年5月,84%的聊天机器人请求由环境足迹完全不透明的模型处理,其中也包括OpenAI。 KEYSTONE/PATRICK PLEUL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伴随着尚未充分揭示的环境成本。在日内瓦“人工智能惠及人类”(AI for Good)峰会召开前夕,专注于人工智能生态足迹的研究员萨莎·卢乔尼(Sasha Luccioni)接受瑞士资讯swissinfo.ch专访,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的批评。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我们的未来是一场较量:一边是科技不断增强的力量,另一边是我们运用它的智慧,”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2018年临终前不久这样写道。几年之后,人工智能已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购物推荐、智能导航、自动翻译、聊天机器人……这些看似虚拟、通过“云端”实现的应用背后,隐藏着真实存在的基础设施,它们对能源、水资源和金属的高度依赖,但其环境代价却常常被人忽视。

萨莎·卢乔尼正致力于揭示这场“去物质化的悖论”。她是Hugging Face开源AI平台的计算机科学家兼气候责任主管,她警告称,这项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类理解其后果的能力,而其透明度正日益下降。她此行是为了出席于7月8-1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人工智能惠及人类”峰会,瑞士资讯趁此机会采访了她。

萨莎·卢乔尼是蒙特利尔Hugging Face平台的计算机科学家兼气候责任主管。她将参加7月8-11日于日内瓦举行的“人工智能惠及人类”峰会。
萨莎·卢乔尼是蒙特利尔Hugging Face平台的计算机科学家兼气候责任主管。她将参加7月8-11日于日内瓦举行的“人工智能惠及人类”峰会。 Gilberto Tadday

“在我们使用的界面-例如ChatGPT或Siri-与其背后服务器的物理现实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这位研究员警告说。这种脱节导致了一种名为“杰文斯悖论”的反弹效应:“即使人工智能的效率提升了,其能耗却仍在上升,因为它无处不在,从语音助手、智能冰箱、个性化广告到在线搜索……”她指出。仅四个月内,ChatGPT的每周用户数就翻了一番,达到8亿人。

能耗惊人的数据中心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滥用-即那些可生成文本、图像或音乐的机器学习模型,如ChatGPT-是问题的核心,这位专家特别指出:“根据我们2024年的一项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回答一个事实性问题时的能耗,可能是传统AI的20至30倍。”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UIT,简称国际电联)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为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提供支持的数据中心,其电力消耗在2017-2023年间每年增长12%,增速是全球电力需求的四倍。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这一耗电量可能会翻倍,达到945太瓦时,超过日本(900太瓦时)和瑞士(60太瓦时)的耗电量。

“云端”靠的是煤炭和天然气

卢乔尼提醒说,这一失控增长已超出现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速度:“安装太阳能板或风能设备需要时间,而人工智能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因此,它往往依赖于天然气或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这与我们脱碳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
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 SWI swissinfo.ch

结果就是全球多地纷纷重启天然气和煤电厂,为数据中心供电。例如在爱尔兰,电网正因数据中心的发展而面临极限;在美国孟菲斯,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一座数据中心所用的燃气涡轮引发争议;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则于4月签署行政令,重启煤炭开采,理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国际电联指出,自2020年以来,人工智能巨头相关活动的碳排量平均增长了150%。

人工智能对水与金属的“渴求”

人工智能的生态足迹远不止电力消耗。卢乔尼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还需大量关键金属和水资源,以建造基础设施及为服务器降温。”这催生了新的矿场。“电子元件的回收率极低,几乎所有所需金属都来自污染严重的密集开采。”

根据《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期刊一项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2023年产生了2600吨电子垃圾。研究人员预计,这一数字到2030年可能达到250万吨,相当于抛弃133亿部智能手机。至于俗称“蓝金”的水资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估计,到2027年,人工智能每年可能消耗高达66亿立方水,是瑞士年用水量的两倍。

缺乏透明度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对其环境影响的认知能力。“由于人工智能行业巨头拒绝公开这些数据,我们几乎无法评估其实际能耗,”萨莎·卢乔尼在6月发表的一项独家研究中遗憾地写道。

各项研究结果令人震惊:2025年5月,84%的聊天机器人请求由环境足迹完全不透明的模型处理,其中包括ChatGPT,仅有2%的模型披露了其碳足迹。“令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的使用在增长,但透明度却在倒退,”她表示。

苏黎世的一个数据中心。
苏黎世的一个数据中心。 Keystone / Christian Beutler

这种不透明助长了虚假甚至错误数据的传播,例如有说法称ChatGPT的能耗至少是谷歌搜索的10倍。而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6月的一篇博文中声称,每次ChatGPT请求约耗电0.34千瓦时。

“这些数据无法验证,但人们却照单全收,”这位研究员回应道,并补充说,“即便这个估算是准确的-这点尚须证明-用它来乘以每天数十亿次的请求,其总能耗将是惊人的。更不用说生成图像的能耗,那更是高出许多。”

更可持续的AI之路?

尽管联合国于2024年通过了一项关于全球AI治理的决议,但具体落实仍遥遥无期。“人工智能发展得太快,难以管控。当前最紧要的是打破科技巨头的垄断,”卢乔尼主张,“参与者越多样化,就越能推动透明度与环境责任。”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Sara Ibrahim

人工智能便利了你的生活,还是成了一种威胁?

我们应该让人工智能替我们做决定吗?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会令我们的生活更轻松,亦或它们是对社会的一种威胁?

3
69 留言
查看讨论

一些数据中心已在尝试减少自身足迹,比如把服务器产生的余热利用起来。在卢乔尼看来,开发更“轻量”的AI模型是一个改善方向:“规模更小、用途更专一的模型能耗会更低,也更易被独立开发者使用。”她还提到一些更绿色的替代方案,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搜索引擎Ecosia。

不仅企业层面需要改进,她呼吁政策制定者也应强制推动透明度:“当前几乎没有关于这些系统的能源来源或真实能耗的明确信息,这很荒谬。即便是有环保意识的企业,也无从做出明智的选择。”

她还呼吁从个人层面反思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用生成式AI来查药店营业时间或菜谱等事实性信息,就好比开一整座体育场的聚光灯去找钥匙。”

2025年6月中,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表明,ChatGPT的使用可能显著抑制人脑活动,尤其是注意力、计划能力、记忆力与批判性思维区域。“更令人担忧的是,AI经常生成错误信息,即所谓的‘幻觉’。而人们却日益依赖这种并不可靠的技术,”她警告说。

人工智能可否为环保服务?

在即将于日内瓦召开的“人工智能惠及人类”峰会上,环境议题仅占据边缘位置,该峰会旨在凸显人工智能的积极用途。这位研究员指出:“一些非生成式AI方法已被用于监测极端气候事件,或加速开发更环保的电池与太阳能板材料。”例如国际移民组织(IOM)正在与微软(Microsoft)合作,利用人工智能预测因气候变化引发的人口迁移。

“我们必须继续要求关于人工智能可靠性、科学性及其环境足迹的清晰答复,就像我们对待任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技术一样,”卢乔尼最后总结道。

“人工智能惠及人类”(AI for Good)是由联合国信息通信技术专门机构国际电信联盟主办、与瑞士政府合办的一项全年运行、每年一届的全球性平台,旨在推动人工智能用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自2017年首届峰会于日内瓦举办以来,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包容性的AI公益社区,汇聚了政府、产业界、学术界、机构组织、青年代表等多元声音,在线下峰会与线上平台并行开展。

峰会以行动为导向,聚焦AI在气候健康、性别公平、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2025年峰会于7月8–11日在日内瓦Palexpo举行,期间有主题演讲、政策对话、标准工作坊、机器人青年挑战、Innovation Factory初创比赛、AI影像节等多种形式活动。

此外,国际AI标准也在此次平台上讨论与推进,形成多个预标准化领域。

“人工智能惠及人类”不仅是线下盛会,更是全年开放的平台。Neural Network社区目前拥有超过4万名全球成员,活跃于在线课程、竞赛活动、政策对话与标准推进等项目中。其成果包括AI与5G、AI for Health、AI灾害响应、深度伪造检测、机器人可访问性等多个全球倡议与标准小组。

作为联合国推动AI可持续应用的核心平台,峰会吸引来自40多个UN合作机构、上百家企业、数千名决策者与科技领袖参与。其目标是识别创新AI应用、构建全球AI技能体系、制定良好治理框架,并通过标准、政府政策、产业合作等方式促进AI惠益社会、缩小数字鸿沟。

信息来源:AI for Good官方网站外部链接

(编辑:Virginie Mangin ,编译自法语:小雷/gj)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