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一位瑞士導演想讓更多人關注台灣

洛桑維蒂劇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
洛桑維蒂劇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 © Claudia Ndebele/Théâtre Vidy-Lausanne

來自瑞士伯恩的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在他的新戲《這不是個大使館》(Ceci n'est pas une ambassade)中描述了台灣的境況。這部文史劇於今年3月在洛桑維蒂劇院上演,之後也將繼續在歐洲和亞洲巡迴演出。瑞士資訊採訪了導演本人。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訂閱我們的時事通訊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您會在您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導。請擊點這裡,現在就訂閱。

史蒂芬‧凱吉職業生涯的國際化發展始於2005年的《記憶公園》(Mnemopark)。該劇展現了這位伯恩導演的水準,他執著於文史劇,擅長以一種既詼諧又反諷的手法洞察政治、社會和經濟現實。

《記憶公園》利用一個龐大的微型火車網所組成的模型,勾勒出一個小瑞士的模樣,成為幾位鐵路模型製作者手中的精巧玩意兒。史蒂芬凱吉從不缺乏絕妙的隱喻,此後他又編導了許多劇作,對我們所處的世界進行了批判性的反思。

最新劇作名為《這不是個大使館(台灣製造)》。 這部文史劇於今年1月在柏林首演,隨後又在維也納和巴塞爾演出,繼本月在洛桑演出後還會在今年接下來的時間裡在歐洲巡迴演出。

亞洲巡演也在計畫中,首站定在台灣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該劇將於4月在台灣國家兩廳院上演,此即為該院與洛桑維蒂劇院的共同製作。

戲劇預告片:

2022年,史蒂芬‧凱吉和他的佈景師多明尼克‧胡貝爾(Dominic Huber)在台灣住了兩個月。二人在那裡進行了實地調查。他們採訪了當地的企業家、工程師、外交官、藝術家等。他們的想法是為這麼不為一個不被認可的自治國家創作一部劇。

瑞士資訊:是什麼讓您決定去台灣?

史蒂芬凱吉:之前帶著我的戲劇赴台巡迴演出時,我認識了許多當地藝術家。 我便如此萌生了編導這樣一齣戲的想法,並與來自台灣民間的吳建國先生(David)、 郭家佑女士(Chiayo)和王思雅女士(Deby)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這部劇。他們不是專業的演員,更多的是以見證人的身份,在舞台上表達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看法,講述他們與島嶼的關係。

史蒂芬·凯吉
史蒂芬·凯吉 © DR

選擇這個題材並非偶然,我想提請大眾注意台灣尷尬的外交處境。台灣在全球只有十四個大使館,因此沒有得到絕大多數其他國家的承認。強大的鄰居中國正威脅要將台灣重新納入自己的版圖。

瑞士資訊:在這部劇裡,您也提到了這個 「強大的鄰居 」及其與西方的關係。 您的劇正在歐洲巡迴演出,但每個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各不相同。您是否會根據當地觀眾的情況對內容進行一些調整?

史蒂芬凱吉:當然,最終呈現會因國而異。在德國或奧地利的台上所說的台詞必定不會與法國或瑞士一樣。

說得更明白,我們的劇已經在維也納和柏林演過。我們會考慮到奧地利知名飲料紅牛在中國銷量龐大以及中國是德國汽車製造業的最大客戶這些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對敏感問題進行一些處理。我們深知,言論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外交事件。

瑞士資訊:這部劇的名字叫:《這不是個大使館》,而您卻在舞台上搭建了一個大使館。這是否與劇名有違?

史蒂芬‧凱吉:想想馬格里特(Magritte)的名畫《這不是一支菸斗》(Ceci n’est pas une pipe)。 畫家只不過畫了一幅畫,所以菸斗並不真實。 我也是如此,我只不過是模擬了一個大使館。 別忘了,這可是一齣戲,一切皆為浮雲,大使館在每場演出結束時都會「灰飛煙滅」。儘管如此,這仍不失為一種反思工具,透過台上的三位見證人之口,提出問題,表達觀點。

瑞士資訊:這些見證人代表了台灣社會的哪些面向?

史蒂芬凱吉:首先要指出的是,他們並不屬於同一代人。吳先生今年 70 歲,是退休記者和外交官。在劇裡,他代表了台灣的一部分人,他們認為自己在文化上與中國很相近,希望看到兩國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統一。他譴責美國對台灣事務的種種干涉。他的立場與台上的另外兩位主演完全不同。

瑞士資訊:她們與他有何不同?

史蒂芬凱吉:30歲的家佑不相信官方外交。她在社群網路上非常活躍,是年輕一代即數位世代的代表,她在多個國家締結了友誼的橋樑,讓人們了解台灣。 她是民主的堅定捍衛者,希望與中國保持距離。

27歲的思雅是珍珠奶茶世家的繼承人,她是資本主義體制的擁護者,認為台灣的影響力也取決於中小企業的繁榮。

瑞士資訊:讓我們再來談談劇名。 您把「台灣製造」放在括號裡,箇中奧妙是什麼?

史蒂芬凱吉:因為這是一種身分上的展現,標誌著台灣一路以來經濟發展的歷程。在上世紀七 、八十年代,台灣生產的塑膠玩具家喻戶曉,伴隨了歐洲孩子們的童年,那是當時台灣的主導產業。如今,這個島國以生產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高科技儀器蜚聲國際。達成今日的成就,台灣走過了漫長的道路。

瑞士資訊:您有什麼特別的訊息想傳遞給瑞士觀眾嗎?

史蒂芬凱吉:我想突顯瑞士和台灣的共同點。從地理上看,台灣島很小,山巒疊嶂。台灣也希望保持中立,在加入重大國際組織時慎之又慎。因為一部分人同意,另一部分人則不情願。瑞士在加入聯合國之前也曾面臨同樣的兩難。因此,兩者有相似之處,但遺憾的是:台灣在瑞士沒有大使館。我們之所以排這麼一部文史劇,是為了激發一些問題,例如:我們在外交上可以做些什麼,才能讓台灣得到更多的承認?

這部劇使我們與一個國家的現實建立了情感聯繫。

史蒂芬·凱吉

瑞士資訊:您對這個島國進行了多個側面的描繪,在美學方面是否也有一些考量?

史蒂芬凱吉:當然,兩位女主演所進行的藝術表達也是表演的一部分。思雅擅長音樂,會處理音效。而家佑則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師,她將某幾場表演現場攝錄下來,然後傳輸到螢幕上。這是藉由聲音和影像所表達的力量。在我看來,這部劇使我們與一個國家的現實建立了情感聯繫,與報紙文章所帶來的冷冰冰的資訊截然不同。

瑞士資訊 : 您採訪的台灣人對您的這種嘗試感到驚喜嗎?

史蒂芬凱吉:是的。由於他們的國家沒有得到官方承認,他們覺得沒有人把他們當一回事,有時甚至把他們與泰國人混為一談,這就是他們的無奈。因此,看到一個歐洲人讓他們登上歐洲大陸的大舞台,這對他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編輯:Pauline Turuban,編譯自法文:中文編輯部/xy,繁體校對:方常均)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