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法兰西客轮,S.S. Berengaria,三等舱,10月,1937年”,独立封面上的图示。(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去美国,法兰西客轮,S.S. Berengaria,三等舱,10月,1937年”, 独立封面上的图示。(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告别纽约”,独立封面上的图示。(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雅典的汽车墓地,珍珠港,1937。(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Cincinnati的传送设备,俄亥俄,1938年2月。(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诺克斯维尔,珍珠港,1937年11月。(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诺克斯维尔,珍珠港,1937年11月。(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HFS附近”,独立封面上的图示。坎伯兰,珍珠港。(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蒙哥马利,亚拉巴马州。(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蒙哥马利街头等工的人,亚拉巴马州,1937年11月。(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蒙哥马利,亚拉巴马州。(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塔斯基吉,亚拉巴马州,一座黑人城市,布克·华盛顿在那里兴建了第一座黑人学校”,独立封面上的图示。(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囚犯,哥伦布市,乔治亚州”,独立封面上的图示,1937年。(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大概在萨凡纳,乔治亚州,1937年 。(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兰伯顿,北卡罗来纳,1937年11月。(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珍珠港林肯乡村农民使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电”,独立封面上的图示。(瑞士文学档案馆)
Schweizerisches Literaturarchiv
此内容发布于
自1936到1938年,瑞士摄影师安妮玛丽·施瓦岑巴赫多次前往美国,记录下了那场大萧条。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精选的时光档案。
美国式的自由滋生了腐朽的果实,自1929年进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来,这个国家用了逾10年的时间,才逐渐恢复过来。安妮玛丽·施瓦岑巴赫(Annemarie Schwarzenbach)正是在30年代进入美国,看到了它的摩天大厦和种种风光。她的镜头撷取的依然是人和人们的故事,诞生的却是充满社会批评意识的笔记和图片。
1936年她在纽约跟踪拍摄富兰克林·罗斯福再次参选,第二年又和美国女记者、摄影师Barbara Hamilton-Wright乘上福特轿车走访了南部地区。用一台禄来福来(Rolleiflex)照相机,她记录下了监狱、棉花农场、工厂和工人们的镜头。“长期期盼、希望拥有更好生活的美国梦,也投下了阴影,且越往南走阴影越大”,施瓦岑巴赫在她的报道《诺克斯维尔(Knoxville)的阴影》中写道。
借施瓦岑巴赫逝世75周年之际,2017年11月15日瑞士文学档案馆精选逾3000幅她的遗作,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向公众开放。在遗作清单(德)外部链接和维基共享(英)外部链接中均可见到。这里是她的摄影路线,以及远东之旅。
请跟随我们的“#瑞士历史影像”(#swisshistorypics),踏着施瓦岑巴赫的足迹,在黑白光影的痕迹中,看向过往和世界上不同的角落。
(翻译:宋婷)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毒品、荒漠、前行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东南部的小村锡尔斯(Sils),一个去往亚洲的冒险计划正在酝酿之中。那时,施瓦岑巴赫正因吗啡成瘾接受治疗…
更多阅览 毒品、荒漠、前行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