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民主與繁榮,誰決定誰?

通往繁榮的快車道?中國在維持威權體制的同時,國內生產毛額和基礎建設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上圖是2025年1月南京市高鐵站的空拍畫面。
通往繁榮的快車道?中國在維持威權體制的同時,國內生產毛額和基礎建設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上圖是2025年1月南京市高鐵站的空拍畫面。 Afp Or Licensors

幾十年來,「繁榮的承諾」一直是推動全球民主化的重要論點。然而,近期這一敘事已陷入被動-即便瑞士這樣的成功案例擺在眼前。今天,當中國等權威體制國家在經濟上不斷崛起,而西方民主國家卻飽受內部分歧與成長乏力困擾時,我們不得不重新追問:民主真的還能帶來繁榮嗎?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觀點及分析摘要。瑞士媒體對於中國都在報導哪些主題?這個電子報讓你對此一目了然。訂閱電子報,讓你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更多阅览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今年6月訪問烏茲別剋期間,斯洛伐克總理羅伯特·菲科(Robert Fico)似乎被當地經濟的活力所打動。他說:「我越來越懷疑,歐洲是否應該考慮改革我們基於自由民主選舉的政治體系,以保持競爭力。」在他看來,像烏茲別克、中國、越南這樣的國家更具決斷力。「當一個國家由四個政黨聯合執政時,就沒有競爭力可言。」

真的是這樣嗎?除了少數產油大國外,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往往依然更自由(見圖表)。瑞士作為一個富裕、競爭力強且民主的國家,本身就堪稱這種聯繫的典範(該國恰好由四黨聯合執政)。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西方許多國家經濟不滿情緒的蔓延,人們對「民主是通往繁榮的可靠道路」這一信念開始動搖,而這不僅僅是菲科的看法。

外部内容

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從歷史上看,所謂民主化與財富之間存在關聯,而這一觀念最早是在二戰之後逐漸成形的。

一方面,這是冷戰時期全球影響力角逐的一部分。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以「資本主義繁榮發展模式」當作對抗蘇聯共產主義的核心籌碼。另一方面,民主化與財富的連結也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美國政治學家西摩·馬丁·利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在1959年留下了那句廣為流傳的話:「一個國家越富裕,它維持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句話後來被奉為「現代化理論」的基石,該理論主張隨著社會發展進步,政治制度會自然朝著自由民主方向演進。

不過,這理論及其背後的政治理念也招致了不少質疑聲。利普塞特本人也承認,影響發展的因素眾多-教育、城市化、自然資源等等-僅憑國內生產總值(GDP)與民主程度來判斷發展水平,未免過於簡單。而其他批評者則指出,該理論預設了許多關於「理想社會」該是什麼樣的假設。人類發展的終點是否一定就是西方式的自由主義與消費資本主義?經濟現代化與政治改革,哪一個應走在前面?

“民主帶來成果”

儘管存在分歧,但「發展與民主相輔相成」的觀念仍得以延續。2023年,《外交事務》雜誌甚至稱其為「最接近真正華盛頓共識的論點」;而在前一年,美國拜登政府推出了名為「民主帶來成果」(“Democracy Delivers”)的對外援助項目,意在證明民主不僅帶來抽象的自由,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

最新的研究也沒有完全否定這種聯繫,但往往都附帶一些保留意見。 2019年,包括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在內的學者發現,從專制過渡到民主,在25年內能讓一國GDP增加20%。不過,他們的數據只統計到2010年,過去15年全球民主的發展並不順利。該研究也未解釋國家為何改變政治體制。阿西莫格魯就曾表示,沒有任何「機制」能夠表明,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會因日益富裕而自然走向民主。近年來,他的研究重點已轉向文化與制度-而不是民主本身-如何影響經濟成長。

外部内容

在阿西莫格魯的研究基礎上,2025年2月的一篇論文進一步證實,民主與收入之間確實存在歷史聯繫,但這種聯繫並非線性關係。根據研究,在較貧困國家,收入最初的成長往往伴隨自由度下降;只有當繁榮達到一定門檻後,民主程度才會隨之改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論文的合著者之一、圖盧茲商學院的佩特羅斯·塞凱里斯(Petros Sekeris)認為,隨著人們變得更加富裕,他們更願意「少干點活,把更多時間花在街頭、網絡或群體活動中,向政府施壓,推動國家民主化」。但他也坦言,這裡面的因果關係並不好界定。塞凱里斯解釋說,模型在經濟數據上是成立的,但並沒有確切證據能說明,究竟是什麼具體因素促使公民推動民主,或拒絕推動民主。他舉例稱,新媒體的興起對民主的影響顯而易見,但這種影響並未在數據中體現。

民主化不僅由經濟因素推動!

這凸顯了在研究民主與GDP關係時,統計分析的一個關鍵短板:它們無法全面評估其他歷史變數的影響,不管是TikTok的興起、氣候變遷、移民潮,還是像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這樣的政治人物。眾所周知,現任美國總統向來不按常理出牌,也不會刻意區分民主國家還是非民主國家。例如,他推行的關稅政策不僅讓經濟學家大跌眼鏡,也對瑞士、加拿大、印度和巴西等民主國家造成了沉重打擊。

因此,有些研究人員發出提醒,不要過度強調物質因素在政治變革中的作用。近年來,經濟不滿常被視為民主「倒退」的原因,但數據並不總是支持這一說法。正如《民主學刊》(Journal of Democracy)的兩位作者所寫,有時是個別政治家-比如特朗普-會刻意選擇將國家引向某一條道路。最終,他們總結道:「領導人的角色依然舉足輕重。」

>> 了解更多:關於領導者及其性格如何影響民主和兩極化:

相关内容
复杂性格:2017年,世界领导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一次峰会上。

相关内容

民主

政治人物的阴暗性格已成选举优势

此内容发布于 洛桑大学(University of Lausanne)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展现出自恋或冷酷一面的领导人,往往更容易赢得持有极端观点选民的支持。随着“人格政治”日渐凸显,这一趋势正在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民主实践?

更多阅览 政治人物的阴暗性格已成选举优势

同時,民主國家是否真的表現不佳,抑或為何表現不佳,或許遠不及這種敘事本身重要。在歐洲,公民對政治的滿意度往往低於客觀指標所顯示的情況。布宜諾斯艾利斯「南方事務」(Asuntos del Sur)智庫的馬蒂亞斯·比安奇(Matías Bianchi)表示:「當你不斷在網上看到’民主國家不行了’之類的說法,它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

比安奇指出,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家樂於看到對手「從內部瓦解」,因此不斷渲染「民主軟弱低效」的敘事。類似的情形在「全球南方國家」中同樣存在,那裡的民眾對民主的實際運作結果越來越不滿,這也是他們轉而支持民粹主義者或威權主義者-比如哈維爾·米萊(Javier Milei)-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人承諾能帶來成果。

瑞士是三好學生,其繁榮的根源為何?

至於瑞士,它同樣無法完全避開全球的新變局,也沒能倖免於川普的關稅。經濟學家估算,在最壞情況下,這可能會讓瑞士的GDP減少0.7%。即便如此,瑞士還是會是個富裕國家。它不僅保持高度競爭力(見圖表),其公民還享有廣泛的直接民主權利。那麼,支撐其繁榮的根源究竟是政治制度,還是經濟選擇呢?

外部内容

「稅收和區位因素對瑞士的經濟表現影響極大,」盧塞恩大學IWP研究所的馬可·波特曼(Marco Portmann)表示,「但關鍵在於,這些優勢源自明智的政治決策,而這與制度安排密不可分。」波特曼解釋說,在瑞士,直接民主、聯邦制和造就的選舉規則結合,卻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商業體系發展為穩定的法律體系。

波特曼指出,公投與公民動議帶來的直接民主,一方面賦予決策民意層面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整體對政府支出形成約束。他表示,2012年民眾否決「六週帶薪假期」提案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當然,選民並非總是能做出理性選擇,尤其是在缺乏可靠資訊時。但波特曼強調,政策制定者同樣可能在資金使用上出現失誤-尤其是在財政盈餘時期-而專制政體也並非一定高效。「似乎每週都能聽到有關中國潛在泡沫的報道,」他說。

在貧富差距問題上,專制政權同樣沒有優勢(見圖表)。貧富不均往往是引發民眾憤怒的導火線,這一問題如今已在全球爆發,包括美國。而瑞士長期以來成功控制了不平等現象-至少在收入層面,而非財富層面。儘管這有助於社會穩定,但民主是否在其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卻並不明確。波特曼的IWP同事梅蘭妮·哈內爾-穆勒(Melanie Häner-Müller)幾年前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採訪時就表示,瑞士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以及「雙軌制」教育與培訓體系才是起關鍵作用的因素。

外部内容

地緣政治事件

歸根究底,基於數據的繁榮與成長分析也許只能解釋部分現象。日內瓦國際關係及發展高等學院(Graduate Institute)衝突、發展與和平建設中心(CCDP)的埃莉扎·厄溫(Eliza Urwin)指出,隨著地緣政治局勢不斷變化,民主國家正面臨一種全新的局面。

「民主帶來成長、貿易帶來和平的舊邏輯已經不再適用,」厄溫表示。如今,民主已不再只是積極的承諾,而是一個地緣戰略議題,各種敘事相互角力-而威權敘事在近幾年尤為得勢。「威權主義兜售的邏輯是:鐵腕才能帶來安全與穩定;在人們感到不安全的地方,這種說辭往往極具說服力,」她指出。

因此,民主的兩大承諾-穩定與繁榮-正遭遇挑戰。當下,為民主辯護的聲音往往更加務實且堅定。以厄溫為例,她的立場十分明確:今年6月,她在布魯塞爾向北約官員等人士提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主題:民主是「保障歐洲及跨大西洋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均GDP持續攀升,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人均GDP約13,303美元;同時,世界銀行評估報告指出,1981—2019年間中國約有8億人擺脫極端貧困,屬全球減貧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

但中國經濟結構性挑戰同樣突出。世界銀行與歐洲央行的分析顯示,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全要素生產力(TFP)成長率由此前的年均約2.8%放緩至0.7%左右,生產力動能減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24年第四條款評估中稱,受人口老齡化與生產力趨緩等影響,中期潛在增速料將繼續回落。

房地產與地方債務是當前成長的主要拖累。青年就業壓力亦引發關切。
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在上升。全球貿易政策對中國的高端製造與對外擴張形成約束,同時也促使企業加速產業鏈的「國產替代」。

民主能成為你家鄉經濟成功的秘訣嗎?請在下方參與我們的討論: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Giannis Mavris

您如何看待自己所在大洲的未来?

有些大洲似乎承载着未来的希望-它们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但现实情况究竟如何?

33
22 留言
查看讨论

(編輯:Reto Gysi von Wartburg/gw,編譯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