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政治人物的阴暗性格已成选举优势

复杂性格:2017年,世界领导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一次峰会上。
复杂性格:2017年,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一次峰会上。 John MacDougall / Keystone

洛桑大学(University of Lausanne)参与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展现出自恋或冷酷一面的领导人,往往更容易赢得持有极端观点选民的支持。随着“人格政治”日渐凸显,这一趋势正在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民主实践?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近年来,像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和挥舞电锯的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这样的政治人物的崛起,让许多人开始思考“性格”和“形象”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以特朗普为例,他曾说过:“我掌控这个国家,也掌控这个世界。”那么,他的行为究竟是源于自大心理?还是他真的在践行所谓“狂人理论”的战略布局?

在当今的民主国家中(不仅仅是美国),日益极化的现象不断加剧,关键问题在于:领导人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民意分歧?当然,网络回音室和立场偏颇的媒体在催生民意分裂方面功不可没,经济困境也会激发民众之间的敌意。但问题在于,政客本人及其个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自家人效应

瑞士和荷兰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某种联系。在对2016-2021年间全球40场选举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具有“阴暗人格特质”(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心理变态)的政治家往往会得到“情感极化”程度较高的选民的支持。所谓情感极化,就是选民对持不同观点者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情绪。

这项研究涵盖了91位高层政治人物,包括唐纳德·特朗普、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安格拉·默克尔。研究发现,个性与极化之间的联系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真正显著的,是所谓的“自家人效应”:只有那些本身就高度认同相关政治人物意识形态的选民,才会受到这种人格特质的影响。而原本对这些理念就不太买账的选民,并不会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这项研究印证了此前的研究结果:“那些性格阴暗、制造分裂且不愿妥协的政客(通常是民粹主义者),往往难以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同,却很受激进选民的欢迎。”

此外,这种效应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政治派别。不论是阴暗性格还是情感极化,既不专属于左翼,也不专属于右翼。不过,研究人员指出,“阴暗人格特质似乎在专制者和民粹主义者中尤为普遍,这也提示我们,强硬型领导人、民主制度的削弱以及情感极化之间,可能存在危险的交集。”

相关内容
特朗普、拜登以及美国人正在经历的两极分化

相关内容

特朗普、拜登以及美国人正在经历的两极分化

此内容发布于 两个政党,两位都不太被认可的总统候选人–美国现在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我们采访了三位生活在瑞士的美国人,一位共和党人、一位民主党人、另一位是独立人士,让他们针对美国人的情感分歧发表了意见。

更多阅览 特朗普、拜登以及美国人正在经历的两极分化

供求关系

弗雷德里克·费雷拉·达席尔瓦(Frederico Ferreira da Silva)在洛桑大学工作期间参与撰写了2025年3月发表的这篇论文。他表示,研究结果并未揭示政治人物的个性影响其铁杆支持者立场的具体机制。“研究确实揭示了某种关联,但无法说明背后的因果关系,”他说道。

费雷拉·达席尔瓦还表示,因此,这项研究也无法解答一个核心问题:情感极化究竟是供给端的问题(“精英引导大众”),还是需求端的问题(“填补市场空白”)。总体来看,他认为这种政治动能更多是自上而下的,但其中也不乏自下而上的成分。

弗雷德里克·费雷拉·达席尔瓦目前是里斯本大学的研究员,拥有意大利佛罗伦萨欧洲大学研究所的博士学位,曾在洛桑大学工作。
弗雷德里克·费雷拉·达席尔瓦目前是里斯本大学的研究员,拥有意大利佛罗伦萨欧洲大学研究所的博士学位,曾在洛桑大学工作。 Courtesy

他还指出:“最近世界各地的选举显示,越来越多的具有阴暗人格特质的政治人物表现突出。”这些人显然有其市场,“阴暗的性格如今甚至成了一种选举优势”。

民主的问题

与此同时,研究经常提到选民会从他们偏好的候选人那里获得“暗示”。这种暗示可能是意识形态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本研究就是后者。费雷拉·达席尔瓦指出,这可能会对民主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当“许多指标显示,情感极化最严重的人,往往也是最支持民主准则被削弱的群体”。

费雷拉·达席尔瓦说,近年来,一些政治人物选择了更直接的专制做法,而这种“情感影响”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问题。事实上,在探讨民主衰退的问题时,专家们也在争论是供给端主导,还是需求端推动。一些学者强调,经济或社会问题并不能解释一切,“领导人的角色依然关键”。

“要充分理解为何这些领导人在上台后选择挑战民主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又为何这些机制未能有效约束他们的行为。这应该作为理解全球范围内民主倒退现象的核心-不论某个国家的经济表现强还是弱。”托马斯·卡罗瑟斯(Thomas Carothers)与布伦丹·哈特内特(Brendan Hartnett)近期在《民主学刊》(Journal of Democracy)中如是写道。

政治理念真空

费雷拉·达席尔瓦则认为,具有“阴暗人格”的政治人物崛起,其实反映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代社会在政治理念和治理方案上正面临一种空白”。他说,正是因为缺乏实质内容,政治变得越来越聚焦于个人特质,政治辩论的主旨也变为“打倒对方”。

他也坦言,目前并没有什么快速可行的办法能扭转这种局面。他强调,想要影响参选者的类型,其实能做的不多:考虑到这类人物如今的成功,各政党几乎没有动力推出更温和的候选人。

不过,他特别提到媒体的作用,因为情感极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传播问题。“尤其是在美国,媒体党派化的问题非常严重,”他说。而在欧洲,极化情况没有那么激烈,“主要是因为媒体整体上保持了独立性”。

与此同时,费雷拉·达席尔瓦说,在没有被纳入研究范围的瑞士,情感极化更多是针对政党这种抽象的集体身份,而非直接指向某个具体政治人物。这也意味着,瑞士受分裂性领导人引发极化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的情感极化问题
尽管中国未被纳入该项全球选举研究,但情感极化的现象在中国社交媒体空间也有相似体现。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围绕热点事件(如疫情封控、房地产维权、民族主义议题)常常形成“非黑即白”的舆论对立,民众之间的容忍度下降,理性空间被情绪淹没。例如在“铁链女”事件或“唐山打人”事件后,网络情绪迅速撕裂,有关女性权利与地方治理的讨论演变为攻击性极强的阵营对抗。这种情绪化传播与研究中提到的“情感极化”高度一致。 
 
政治人格与公众接受度
研究发现,“阴暗型”性格特质的政治人物在某些群体中反而拥有较高支持度。在中国语境中,这种现象亦有体现。一些地方干部因风格强势、执行高效而受到民众欢迎,如河南原兰考书记焦裕禄式的“铁腕清官”形象长期被官方塑造,而近年来像张文宏、钟南山等在疫情期间展现出强硬、果断、敢言的形象,也获得了广泛支持。这种对“强人气质”的认可,映射出社会在面对治理困境时对“果断决策者”的偏好。

相关内容
瑞士民众对防疫措施的反对者十分反感。图为2021年7月,反对防治防疫措施的人在吕特利河滩上野餐。

相关内容

瑞士人真的那么相信他们的政府吗?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国内外做过许多相关调查,结果都显示瑞士人对本国政府的信任度很高,在经合组织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中,瑞士人取得最佳成绩,60%以上信任自己的政府,然而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更多阅览 瑞士人真的那么相信他们的政府吗?

(编辑:Benjamin von Wyl/ts,编译自英文:中午编辑部/xy)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