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消融,瑞士旅遊業何去何從?
冰川不僅是大自然中珍貴的淡水資源,也是重要的旅遊景觀。自18世紀以來,圍繞冰川展開的觀光活動逐漸成為了歐美旅遊業的一大核心吸引力。對瑞士冰川地區的居民來說,冰川旅遊業無疑也是他們的支柱產業。然而,由於這項產業目前正面臨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尋求拯救方案便成了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對此,洛桑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提出了一些寶貴的因應策略。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深深折服於大自然中冰川的無窮魅力。作為重要的旅遊景點,不論是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還是北美或紐西蘭,世界各地的冰川每年都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觀賞。
對當地的居民社區而言,冰川是他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滑雪場、飯店以及山區嚮導的收益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冰川的存在。
“冰川的消融並不一定意味著冰川環境中旅遊業的終結。”
冰川旅遊業專家埃馬紐埃爾·薩利姆(Emmanuel Salim)
在瑞士,冰川不僅促進了阿爾卑斯山脈地區旅遊業的興起,還一併推動了滑雪纜車的發展。此外,為使通往伯爾尼及瓦萊州阿爾卑斯山冰川的道路更為通暢,人們也於1912年正式開闢了少女峰鐵路。
然而,由於氣候的變化,冰川的消融正在日益加速,而許多冰川甚至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消失殆盡,從而對高山地區和冰川地帶的旅遊業造成巨大的影響。這也是聯合國將2025年定為「國際冰川保護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Glaciers’ Preservation 2025)的一大主要原因。
氣候危機使得全球均溫上升,中高緯度地區的降雪逐年減少。義大利、法國、奧地利等歐洲多國的滑雪場大受影響,經營狀況持續惡化。
據媒體報導,2024年,整個歐洲的冬季雪上運動遭遇重創。根據法國地理學家梅特拉爾(Pierre Alexandre Metral)的統計,自1970年代以來,歐洲因雪量不足而永久關閉的滑雪場數量不斷增加,已達180座。
目前,歐洲幾乎所有大型滑雪度假村都必須使用造雪機,這也是低海拔小型雪場能存活的唯一方法。然而,環保組織對人工造雪是否可持續持懷疑態度。義大利環保組織「環境聯盟」 (Legambiente)的最新報告指出,義大利境內90%的滑雪度假村目前依賴龐大、笨重且昂貴的人工造雪系統,但此系統完全無法應對不斷上升的氣溫。
資料來源:Hakka News
一方面,冰川退縮增加了到達山區避難所和高海拔山峰的難度;另一方面,冰川和永久凍土的消融還將破壞登山纜車和其它旅遊基礎設施運行時所依賴的地面穩定性。如此一來,登山活動乃至冰洞探訪等一系列人類活動的進行將不再輕而易舉。換句話說,瑞士阿爾卑斯山脈隆河(Rhonegletscher)的冰洞將在未來變得難以企及。
>> 永凍土的融化將對高山避難所、滑雪纜車和雪崩防護建築的使用和運作產生負面影響:
相关内容
永久冻土融化威胁 瑞士 阿尔卑斯 山区,我们能如何应对?
然而,對遊客而言,冰川或冰川遺跡的魅力並不會因此而消失。
在對瑞士和法國的具體案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洛桑大學助理研究員埃馬紐埃爾·薩利姆(Emmanuel Salim)撰寫了一份關於冰川旅遊業前景的分析報告。報告中,該研究員提出了以下三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來確保這個產業將得以繼續生存:地質旅遊、黑暗觀光以及虛擬實境。
薩利姆對瑞士資訊表示:「冰川的消融並不一定意味著冰川環境中旅遊業的終結。」
冰川的科研價值不容忽視
薩利姆解釋道,長期以來,冰川旅遊業的重點始終在於強調冰川環境的美學魅力。正因如此,觀賞冰川的自然之美和雄偉壯觀成為了眾多遊客來到阿爾卑斯山地區、冰島或美國的山地國家公園旅遊的主要目的。
然而,由於見證了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冰川在科學研究與教育方面也展現出了不容小覷的價值。薩利姆認為,在這一層面上,作為歐洲大陸規模最大的冰川,瑞士的阿萊奇冰川(Aletschgletscher)具備了一定的代表性。
阿萊奇冰川地區是人們滑雪和進行其它冬季活動的重要目的地。而在夏季,無數的遊客也將搭乘登高纜車到達冰川上的觀景台來欣賞壯麗無比的自然風光。
薩利姆表示,冰川的消融雖損害了冰川的美感,但同時也提升了它們在研究中的價值和意義。對此,這位專家分析道:「阿萊奇冰川的退縮讓它成為了一個直接觀測氣候變遷如何影響自然景觀的理想場所。這種情況也為地質旅遊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
阿萊奇冰河地區的地質旅遊
作為旅遊業的新興模式,地質旅遊的重心在於突顯觀光地點的地質和地形特徵,而這類主題旅遊活動也將幫助遊客增強對地球歷史和自然進程的了解。世界範圍內,探索美國大峽谷(Grand Canyon)或是遊覽義大利埃特納火山(Etna,歐洲著名的活火山)均可被納入地質旅遊的範圍之內。
在薩利姆看來,即便在冰河日漸消融的地區,地質旅遊也是挽救旅遊業的優秀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阿萊奇冰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而在其官方宣傳網站上,瑞士的自然保護協會Pro Natura多年來始終致力於提供相關的旅遊資訊和服務,以便人們對該地區的冰川學和地質學特徵以及生物多樣性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此外,手機應用程式、宣傳手冊和各類體驗項目也有助於提升人們對氣溫上升影響的認知。
薩利姆表示:「在冰川地區發展地質旅遊可以作為一種有效手段來幫助人們擺脫對冰川這一主要資源的依賴。這意味著,即使冰川在未來的某天將不復存在,該地區仍可憑藉地質旅遊特有的魅力吸引遊客前來觀光。」
法國冰海冰川的黑暗觀光
第二套方案鼓勵人們積極發展後冰河期旅遊業。在薩利姆看來,此方案適用於法國境內的冰海冰川(Mer de Glace)。2024年,該地區以高達45萬左右的遊客量成為整個法國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預計從2050年開始,人們將無法再從蒙特維(Montenvers) 觀景台上看到這座法國最大冰川的身影。蒙特維觀景台位於阿爾卑斯山脈霞慕尼地區(Chamonix)上方,是遊客欣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絕佳地點。
薩利姆對到訪過冰海冰川的遊客進行了訪問調查。這些調查顯示,遊客之所以選擇該地區作為旅遊目的地,主要是因為他們想在冰川消失之前一睹其風采。然而,許多遊客也同時表達了另一個大旅遊願景,也就是透過造訪該地區來更深入了解氣候變遷及其在冰川演變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薩利姆解釋:「這類旅遊動機往往與『黑暗觀光』這個概念相關。」作為一種特殊的旅遊形式,「黑暗觀光」涉及到的遊覽地點通常與自然災害或悲劇性歷史事件有關。舉例來說,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和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都被視為最具知名度的黑暗觀光目的地。
從這個角度出發,在面對冰海冰川以及其它冰川景點時,遊客的心態已然地改變了。他們不再只專注在那些不可錯失的風景,而是將目光延申到了更深刻的「黑暗」主題。這種旅遊模式的轉變為旅遊業從業者提供了靈感,以便他們將一種新型的遊覽體驗推出市場:就在那些曾經被冰雪覆蓋的區域上,人們有機會對已經消亡的冰川進行悼念。事實上,冰島的歐克冰川(Okjökull)和瑞士的皮措爾冰川(Pizol)正是這類冰川紀念地的代表案例。同時,這些地區也是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災難及其後果進行深刻反思的絕佳地點。
今年5月12日,來自中國、尼泊爾、印度、不丹的50餘名冰川專家、僧侶及民眾徒步登上了海拔逾5000米的尼泊爾朗塘地區雅拉冰川腳下,為這條正加速消失的冰川舉行了一場「葬禮」。
在儀式現場,人們誦經祈福、演講,並安置了兩塊花崗岩紀念碑,以悼念冰川的消融。這是亞洲首場“冰川葬禮”,也是第一個設立此類紀念碑的亞洲冰川。此前,冰島的歐克冰川和墨西哥的阿約洛科冰川(Ayoloco)在被宣告「死亡」後,亦曾立碑紀念。
雅拉冰川是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研究最充分的冰體之一,受全球暖化影響,目前正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的數據顯示,自1970年代首次測量以來,雅拉冰川面積已縮減了66%,前緣退縮達784公尺。該中心預計,雅拉冰川可能成為尼泊爾首批被正式宣布「死亡」的冰川之一。另有研究預測,該冰川或將在本世紀40年代徹底消失。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
薩利姆補充說:「在旅遊模式朝著黑暗觀光這一方向發展的同時,人們關注的重點已不再是冰川本身,而是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莫特瑞許冰川與虛擬現實
在薩利姆提出的解決方案中,新興科技也佔有了一席之地。虛擬實境技術不僅可以重新建構已經消亡的冰川,還可以展示現有冰川的未來演變趨勢。從這個角度出發,對遊客產生吸引力的不再是一座座實體冰川,而是這些冰川的虛擬呈現。
瑞士的莫特瑞許冰川(Morteratschgletscher)已經開始提供人們這類虛擬實境體驗。在迪亞沃勒扎(Diavolezza)山腳纜車站的遊客中心裡,人們不僅可以透過虛擬實境眼鏡來追溯莫特瑞許冰川及其周邊區域自1875年以來的演化史,還可以觀察到科學家們對這一地帶截至本世紀末的演變趨勢作出的預測。
很少有研究對虛擬實境技術在冰川旅遊業的應用作出分析。然而,薩利姆指出,在保護北極地區考古遺址方面,這類技術的應用已相對成熟,而相關的研究報告顯示,這類技術可望成為提升大眾認知的有效工具。該專家表示:「毫無疑問,虛擬實境是解決冰川旅遊業難題的創新方案。」
>>在虛擬實境中體驗莫特瑞許冰河:
冰川消亡,觀光繼續
薩利姆提出的以上三種解決方案彼此間並不衝突。恰恰相反,旅遊業者完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想要提供的服務類型來整合這些策略。這位專家同時強調,若想確保冰川旅遊業獲得永續發展,採取整體性方案並提前佈局至關重要。
「唯有如此,即使冰川有朝一日不再是觀光的重點,甚至徹底從人們的眼前消失,」薩利姆總結道,「圍繞冰川這一主題展開的旅遊活動也能得以繼續進行。」
(編輯:Gabe Bullard/vm,編譯自義大利文:Aikens Jun/gj,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