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消融,瑞士旅游业何去何从?
冰川不仅是大自然中珍贵的淡水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景观。自18世纪以来,围绕冰川展开的观光活动逐渐成为了欧美旅游业的一大核心吸引力。对于瑞士冰川地区的居民来说,冰川旅游业无疑也是他们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这一产业目前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寻求拯救方案便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洛桑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应对策略。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深深折服于大自然中冰川的无穷魅力。作为重要的旅游景点,不论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还是北美或新西兰,世界各地的冰川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
对于当地的居民社区而言,冰川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滑雪场、酒店以及山地向导的收益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冰川的存在。
“冰川的消融并不一定意味着冰川环境中旅游业的终结。”
冰川旅游业专家埃马纽埃尔·萨利姆(Emmanuel Salim)
在瑞士,冰川不仅促进了阿尔卑斯山脉地区旅游业的兴起,还一并推动了滑雪缆车的发展。此外,为使通往伯尔尼及瓦莱州阿尔卑斯山地冰川的道路更为通畅,人们还于1912年正式开通了少女峰铁路。
然而,由于气候的变化,冰川的消融正在日益加速,而许多冰川甚至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消失殆尽,从而对高山地区和冰川地带的旅游业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也是联合国将2025年定为“国际冰川保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Glaciers’ Preservation 2025)的一大主要原因。
气候危机使得全球均温上升,中高纬度地区的降雪逐年减少。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多国的滑雪场大受影响,经营状况持续恶化。
据媒体报导,2024年,整个欧洲的冬季雪上运动遭遇重创。根据法国地理学家梅特拉尔(Pierre Alexandre Metral)的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因雪量不足而永久关闭的滑雪场数量不断增加,已达180座。
目前,欧洲几乎所有大型滑雪度假村都必须使用造雪机,这也是低海拔小型雪场能存活的唯一方法。然而,环保组织对人工造雪是否可持续持怀疑态度。意大利环保组织“环境联盟” (Legambiente)的最新报告指出,意大利境内90%的滑雪度假村目前依赖庞大、笨重且昂贵的人工造雪系统,但此系统完全无法应对不断上升的气温。
资料来源:Hakka News
一方面,冰川退缩增加了到达山地避难所和高海拔山峰的难度;另一方面,冰川和永久冻土的消融还将破坏登山缆车和其它旅游基础设施运行时所依赖的地面稳定性。如此一来,登山活动乃至冰洞探访等一系列人类活动的进行将不再轻而易举。换句话说,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罗讷冰川(Rhonegletscher)的冰洞将在未来变得难以企及。
>> 永久冻土的融化将对高山避难所、滑雪缆车和雪崩防护建筑的使用和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内容
永久冻土融化威胁 瑞士 阿尔卑斯 山区,我们能如何应对?
然而,对游客而言,冰川或冰川遗迹的魅力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在对瑞士和法国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洛桑大学助理研究员埃马纽埃尔·萨利姆(Emmanuel Salim)撰写了一份关于冰川旅游业前景的分析报告。报告中,该研究员提出了以下三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来确保这一行业将得以继续生存:地质旅游、黑暗观光以及虚拟现实。
萨利姆对瑞士资讯表示:“冰川的消融并不一定意味着冰川环境中旅游业的终结。”
冰川的科研价值不容忽视
萨利姆解释道,长期以来,冰川旅游业的侧重点始终在于强调冰川环境的美学魅力。正因如此,观赏冰川的自然之美和雄伟壮观成为了众多游客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区、冰岛或美国的山地国家公园旅游的主要目的。
然而,由于见证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冰川在科研与教育方面也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价值。萨利姆认为,在这一层面上,作为欧洲大陆规模最大的冰川,瑞士的阿莱奇冰川(Aletschgletscher)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
阿莱奇冰川地区是人们滑雪和进行其它冬季活动的重要目的地。而在夏季,数不胜数的游客也将乘坐登高缆车到达冰川上的观景台来欣赏壮丽无比的自然风光。
萨利姆表示,冰川的消融虽损害了冰川的美感,但同时也提升了它们在科研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对此,这位专家分析道:“阿莱奇冰川的退缩让它成为了一个直接观测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自然景观的理想场所。这种情况也为地质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阿莱奇冰川地区的地质旅游
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兴模式,地质旅游的重心在于突出观光地点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而这类主题旅游活动也将帮助游客增强对地球历史和自然进程的了解。世界范围内,探索美国大峡谷(Grand Canyon)或是游览意大利埃特纳火山(Etna,欧洲著名的活火山)均可被纳入地质旅游的范围之内。
在萨利姆看来,即便是在冰川日渐消融的地区,地质旅游也是挽救旅游业的一种优秀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阿莱奇冰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而在其官方宣传网站上,瑞士的自然保护协会Pro Natura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提供相关的旅游信息和服务,以便人们对该地区的冰川学和地质学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此外,手机应用程序、宣传手册和各类体验项目也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气温上升影响的认知。
萨利姆表示:“在冰川地区发展地质旅游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来帮助人们摆脱对冰川这一主要资源的依赖。这意味着,即使冰川在未来的某天将不复存在,该地区仍可凭借地质旅游特有的魅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法国冰海冰川的黑暗观光
第二套方案鼓励人们积极发展后冰河期旅游业。在萨利姆看来,这一方案适用于法国境内的冰海冰川(Mer de Glace)。2024年,该地区凭借高达45万左右的游客量成为整个法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预计从2050年开始,人们将无法再从蒙特维(Montenvers) 观景台上看到这座法国最大冰川的身影。蒙特维观景台位于阿尔卑斯山脉霞慕尼地区(Chamonix)上方,是游客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绝佳地点。
萨利姆对到访过冰海冰川的游客进行了访问调查。这些调查显示,游客们之所以选择该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因为他们想在冰川消失之前一睹其风采。然而,许多游客也同时表达出了另一大旅游愿景,亦即通过造访该地区来更加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在冰川演变方面产生的影响。
萨利姆解释道:“这类旅游动机往往与‘黑暗观光’这一概念相关。”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黑暗观光” 涉及到的游览地点通常与自然灾害或悲剧性历史事件有关。举例来说,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和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均被视作最具知名度的黑暗观光目的地。
从这一角度出发,在面对冰海冰川以及其它冰川景点时,游客的心态已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只关注那些不可错失的风景,而是将目光延申到了更加深刻的“黑暗”主题上。这种旅游模式的转变为旅游业从业者提供了灵感,以便他们将一种新型的游览体验推出市场:就在那些曾经被冰雪覆盖的区域上,人们有机会对已经消亡的冰川进行悼念。事实上,冰岛的欧克冰川(Okjökull)和瑞士的皮措尔冰川(Pizol)正是这类冰川纪念地的代表案例。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对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灾难及其后果进行深刻反思的绝佳场所。
今年5月12日,来自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的50余名冰川专家、僧侣及民众徒步登上了海拔逾5000米的尼泊尔朗塘地区雅拉冰川脚下,为这条正加速消失的冰川举行了一场“葬礼”。
在仪式现场,人们诵经祈福、发表演讲,并安放了两块花岗岩纪念碑,以悼念冰川的消融。这是亚洲首场“冰川葬礼”,也是首个设立此类纪念碑的亚洲冰川。此前,冰岛的欧克冰川和墨西哥的阿约洛科冰川(Ayoloco)在被宣告“死亡”后,亦曾立碑纪念。
雅拉冰川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研究最充分的冰体之一,受全球变暖影响,目前正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测量以来,雅拉冰川面积已缩减了66%,前沿退缩达784米。该中心预计,雅拉冰川可能成为尼泊尔首批被正式宣布“死亡”的冰川之一。另有研究预测,该冰川或将在本世纪40年代彻底消失。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萨利姆补充道:“在旅游模式朝着黑暗观光这一方向发展的同时,人们关注的重点已不再是冰川本身,而是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莫特瑞许冰川与虚拟现实
在萨利姆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新兴科技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虚拟现实技术不但可以重新构建已经消亡的冰川,还可以展示现有冰川的未来演变趋势。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不再是一座座实体冰川,而是这些冰川的虚拟呈现。
瑞士的莫特瑞许冰川(Morteratschgletscher)已经开始向人们提供这类虚拟现实体验。在迪亚沃勒扎(Diavolezza)山脚缆车站的游客中心里,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来追溯莫特瑞许冰川及其周边区域自1875年以来的演化史,还可以观察到科学家们对这一地带截至本世纪末的演变趋势作出的预测。
很少有研究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冰川旅游业中的应用作出分析。然而,萨利姆指出,在保护北极地区考古遗址方面,这类技术的应用已相对成熟,而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这类技术有望成为提升大众认知的有效工具。该专家表示:“毫无疑问,虚拟现实是解决冰川旅游业难题的一种创新方案。”
>>在虚拟现实中体验莫特瑞许冰川:
冰川消亡,观光继续
萨利姆提出的以上三种解决方案彼此间并不冲突。恰恰相反,旅游业从业者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想要提供的服务类型来对这些策略进行整合。这位专家同时强调,若想确保冰川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采取整体性方案并提前布局至关重要。
“唯有如此,哪怕冰川有朝一日不再是观光的重点,甚至彻底从人们的眼前消失,”萨利姆总结道,“围绕冰川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活动也能得以继续进行。”
(编辑:Gabe Bullard/vm,编译自意大利语:Aikens Jun/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