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望到現實:《巴黎協定》十年,瑞士科學家的反思
《巴黎協定》簽署已經十年,瑞士資訊(Swissinfo)對瑞士氣候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他們普遍認為全球升溫已不可能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他們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約平均2.5攝氏度。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逾80名瑞士研究人員參與了這項氣候研究與氣候現況的研究。近95%的受訪者認為,實現《巴黎協定》所設理想目標已不再現實-即將全球暖化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
在這個《巴黎協定十週年》系列中,我們將聚焦在瑞士及全球在溫室氣體減排、再生能源發展、氣候政策制定和氣候研究領域的進展。
10月22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表示,未來幾年全球氣溫上升幅度將不可避免地突破1.5攝氏度的臨界值。
研究人員普遍預計,本世紀末地球平均氣溫將較工業化前上升約攝氏2.5度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森林生態學教授哈拉爾德‧布格曼(Harald Bugmann)認為,這個數字「較為現實」。
他說:「我們事實上已越過1.5攝氏度的臨界點,而在當前地緣政治形勢下,各國繼續推進此前所設目標可謂希望渺茫。就算全球減排路徑能被重新啟動,也將導致嚴重滯後。」
他們不得不這樣想,因為全球氣溫屢破紀錄。世界氣象組織(WMO)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首次較工業化前水準上升超過攝氏1.5度,達到+1.55°C。
若科學家預測的升溫2.5攝氏度屬實,瑞士面臨的風險將更為嚴峻。瑞士的升溫速度約為全球平均值的兩倍,這意味著到本世紀末,瑞士氣溫可能較工業化前上升4-4.5攝氏度。
如此劇烈的氣候暖化將徹底重塑這個阿爾卑斯山國。預計瑞士九成以上的冰川將消失,河川水量與流向將被改變,夏季農業、家庭與水力發電都將受到威脅。蘇黎世與日內瓦等城市的高溫日氣溫可能逼近甚至超過40°C,而類似2022年的熱浪或將年年出現。
冬季的降雪線將逐步提高至更高海拔位置,許多低海拔滑雪場將難以為繼。
大多數科學家也認為,氣候危機的發展速度比十年前預期的更快。約三分之二受訪者表示,全球暖化的進程「顯著快於」或「略快於」當年的預估;約25%的受訪者則認為「與當時預測大致相符」。
相关内容
瑞士为何跻身世界十大升温最快国家之列
炎熱將影響瑞士居民
與十年前《巴黎協定》簽署時相比,研究人員對氣候前景的態度變得更加悲觀。每十位氣候科學家中就有六位聲稱,政治層面採取行動的意願讓他們比當年更失望。
四分之三的受訪科學家預計,到2050年,氣候變遷將會「高度或極高程度」影響瑞士的生活條件,他們警告說,熱浪將更頻繁、更強烈,尤其將對城市居民和弱勢群體構成威脅。
伯恩大學教授愛德華·達萬(Edouard Davin)專門研究陸地-大氣相互作用、氣候建模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對氣候的影響,他指出:「熱浪將愈發頻繁且強烈,尤其會對城市地區的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他同時提醒,還有其他重大風險,例如洪水、山崩及風暴等天災對基礎設施造成的損害。
達萬補充說:「由於永凍層融化和強降水,阿爾卑斯山區可能出現更多地質不穩定現象,包括滑坡、冰川坍塌與雪崩等。洪水和乾旱將更加明顯,對人類和基礎設施產生連鎖影響,同時生態系統失衡與農作物減產的風險也將增加。」
瑞士氣候政策:仍未走出僵局
當被問及瑞士在氣候承諾上的力度是否比十年前更強時,表示既不樂觀也不悲觀的受訪者最多,約佔四成。而在明確表態的人中,認為瑞士已有進展者略多於持否定觀點者。
2025年9月,瑞士資訊向在瑞士從事氣候研究的科學家發出包含22個問題的問卷,圍繞《巴黎協定》簽署十年後的氣候研究現況、政策與全球暖化狀況對他們進行徵詢。
下述機構的108名氣候科學家收到了我們此次的調查問卷: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納沙泰爾大學、蘇黎世大學、伯恩大學、巴塞爾大學、日內瓦大學、弗里堡大學、洛桑大學、保羅謝爾研究所(PSI)、瑞士聯邦森林、雪與景觀研究所(Wiss)、瑞士聯邦制研究院(Miss)等實驗室與瑞士聯邦森林
共有80名研究人員完成了問卷。點此了解調查結果。
然而,多個獨立評估認為瑞士整體氣候政策仍顯「不足」。國際非政府組織「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對瑞士2035年新減排目標表示失望,評估其目標缺乏雄心,並過度依賴碳抵銷而非實質國內減排。
受訪科學家指出,瑞士氣候行動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公眾壓力下降,社會關注轉向其他危機。
蘇黎世大學國際氣候政策研究組負責人阿克塞爾·米夏洛(Axel Michaelow)表示:「當社會面臨多重被視作更緊迫的危機時,氣候變遷這一長期議題就會被擠到政治議程的邊緣。如果(像氣候大罷課等形成的)社會壓力無法重新出現,那麼我對瑞士氣候政策前景就不樂觀。」
米夏洛補充說,當前氣候政策往往偏向「胡蘿蔔」式(在財政赤字壓力下延續不可持續的補貼)誘因。他認為應更多使用「大棒」,例如徵收碳稅-這在《巴黎協定》第6條中已有所規定。
「國際碳市場應發揮關鍵作用,確保全球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減排真正落實,」他說,「瑞士在這一領域的領導地位應進一步擴大,並在長期內保持穩定。」
瑞士的責任
對於在氣候行動中,瑞士是否應該因其財富與排放量肩負特殊領導責任這個問題,大多數研究人員給予了肯定答案。 50多名受訪者-約佔八成-表示「完全同意」,另有10人「部分同意」,僅少數人持不同意見。
在許多受訪者眼裡,這種責任源自於瑞士的富裕程度及其在全球議題上的影響力。但伯恩大學水文學榮休教授羅爾夫·溫加特納(Rolf Weingartner)指出,瑞士「缺乏在氣候與環境問題上認真投入並將其轉化為實際措施的政治雄心」。
專注研究阿爾卑斯山區水文系統及氣候變遷對水文影響的溫加特納補充道:「我們在觀察與理解變化方面做得非常好,卻在將這些知識轉化為積極行動方面做得很差。」
「但瑞士可以在氣候領域扮演先鋒角色,」他堅信。
《巴黎協定》是首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要求所有簽署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協定於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上通過,目標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較工業化前水平「遠低於2攝氏度」,並力爭不超過1.5攝氏度。為實現此目標,全球需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氣候中和)。
共有196個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瑞士於2017年正式批准。
(編輯:Gabe Bullard/ts,編譯自英文:小雷/xy,繁體校稿: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