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瑞士培育的實驗室可可即將問世

Food Brewer公司旨在革新可可和咖啡的生產方式。
Food Brewer公司旨在革新可可和咖啡的生產方式。 Thomas Kern / Swissinfo.ch

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掀起細胞培養食品的風潮,從肉類、海鮮到乳製品,技術應用不斷擴展。如今,瑞士一家新創公司Food Brewer正在實驗室內革新可可和咖啡的生產方式。他們設想了一個食物、永續性與傳統共存的未來。然而,這種新型食品會帶來哪些倫理、文化和環境影響?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實驗室培育的巧克力吃起來如何?味道很好-出奇的好。最初,它在牙齒間略顯韌性,隨後恰到好處地碎成小塊。在舌尖上,它釋放出經典的愉悅香氣,甜味與苦味和諧交織。

最後,巧克力部分融化後,在口腔中留下了味覺的交響曲,讓人聯想到遙遠的地方。

這種感官體驗可能讓人聯想到傳統巧克力製造工坊的場景。然而,我們實際上身處的是新創公司Food Brewer的試點生產基地,一個無菌、無色、無塵的環境。工作台上擺放著科學研究的工具:移液管、試管、鉗子、刮刀、溫度計和體重計。實驗室裡,身著白色實驗服的人員忙碌於生物學與細胞工程的最前線。

「我們從可可豆中提取細胞」生物技術專家及計畫負責人諾埃米·魏斯(Noemi Weiss)解釋道,「這些細胞被放置在營養凝膠上,開始再生並形成一種名為愈傷組織的修復結構。兩週後,透過顯微分析與人工智慧的協助,我們選擇適合的細胞。隨後,這些細胞被置入含有糖分、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液的生物反應器中。」

這一過程持續數週,在此期間生物培養物不斷生長,直至迎來首次收穫。「下一步是乾燥,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可可粉,」魏斯繼續說道,「經過烘焙後,這些粉末便可以製成巧克力。」(參見瑞士科研雜誌《Horizo​​ns》的圖解)。

依照這樣的描述,似乎這個過程很簡單,但其實背後是Food Brewer研究人員兩年的努力。該公司成立於2021年,位於蘇黎世湖畔的霍爾根(Horgen),致力於徹底改變可可和咖啡的生產方式。

「我一開始就被細胞培養的想法深深吸引,」該公司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克里斯蒂安·紹布(Christian Schaub)說,「這種生產方式有可能顛覆可可和咖啡種植,使其更加環保,並對人類更公平。」

學者表示,傳言稱的未來肉精確來說應指的是動物細胞製作的「培養肉」,傳言並未寫清楚可能會導致民眾誤會是Vegan的「植物肉」。事實上,台灣早已有植物肉進口,亦有台灣廠商製造研發,但目前食藥署尚未核准「培養肉」輸入台灣。

食藥署表示,網傳所說的實驗室培養肉,目前台灣並無引進。這種肉品並非傳統育種或加工所產生,而且也還無法證明對人體無害,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外部链接第十五條規定,不能作為食品輸入。

資料來源:YAHOO奇摩新聞

2026年推出細胞培育巧克力

工業化農業生產導致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生態系統的破壞。氣候變遷伴隨著氣溫上升和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使食品生產面臨更多挑戰。由於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近年來全球最大可可生產地區西非的可可豆產​​量顯著下降。2024年,巧克力價格飆升。

Food Brewer執行長克里斯蒂安·紹布(Christian Schaub)與財務長馬蒂爾德·杜潘(Mathilde Dupin)。
Food Brewer執行長克里斯蒂安·紹布(Christian Schaub)與財務長馬蒂爾德·杜潘(Mathilde Dupin)。 Thomas Kern / Swissinfo.ch

這種情況卻對Food Brewer公司有利。「最近有許多生產商與我們聯繫,」紹布說。「他們對這項技術很感興趣,因為它不受天氣狀況或害蟲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

Food Brewer於2022年開始測試,當時只有幾位員工。短短兩年後,該新創公司現已擁有約2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2024年2月,公司在首輪融資中籌集了超過500萬瑞郎(約4005萬人民幣)。合作夥伴包括瑞士領先的巧克力製造商之一Max Felchlin股份公司,根據Food Brewer介紹,該公司將此技術視為多樣化和確保供應穩定的一種機會。


Food Brewer的共同創辦人表示:「到2026年,我們計劃與合作夥伴一起將細胞培育巧克力推向市場。明年上半年,我們將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申請,預計2026年獲得批准。」

在霍爾根的Food Brewer生產設施中,聲音在牆壁間迴盪。不久後,這裡將安裝數十個不銹鋼罐,類似啤酒生產中使用的罐體。目標是到2035年每年生產數萬噸可可。

紹布解釋說:「本地生產的零公里可可能夠滿足像費列羅榛果巧克力(Ferrero Rocher)這樣的大型巧克力製造商20%的需求。我們的可可粉將不再是小眾產品,而會成為食品工業的關鍵成分。」

新型食品的挑戰

可可生產面臨壓力。傳統種植方式主要集中在加納、科特迪瓦和厄瓜多爾等國,但密集的土地使用、農藥和重金屬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氣候變遷使得這種方式面臨巨大挑戰。

蘇黎世應用科學大學(ZHAW)的教授蒂洛·胡恩(Tilo Hühn),與雷吉娜·艾布爾(Regine Eibl)和迪特爾·艾布爾(Dieter Eibl)共同發明了實驗室培育巧克力(中)。他表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0億。如果繼續像今天這樣生產食品,將不可持續。細胞生產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

這位科學家還指出了這項技術的環境優勢:「將土地還給自然、恢復生態系統並創造生物多樣性空間是最令人興奮的機會之一。」

對工業來說,這是一個金礦,但同時也意味著農業的逐步消亡。那麼,未來誰來決定什麼才是自然呢?
對工業來說,這是一個金礦,但同時也意味著農業的逐步消亡。那麼,未來誰來決定什麼才是自然呢? Thomas Kern / Swissinfo.ch

胡恩是一位在大自然懷抱中長大的農民之子,他熱情地談到“銀色革命”,即在實驗室中使用不銹鋼罐進行生產。他認為:「新技術,例如通過微生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蛋白質的’代謝合成’,可能會成為解決全球食品挑戰的轉折點,尤其是在沙漠或城市這些傳統生產方式較為困難的地方。」

這些創新解決方案雖然潛力巨大,但在實現全球規模化應用之前仍面臨重重障礙。其中一個主要挑戰是歐洲和美國對新型食品的漫長審批過程。胡恩教授提醒道:「還有一個風險是食品生產最終可能掌握在少數大型公司手中,加劇全球不平等,並在欠發達地區帶來食品安全的新隱患。」

成功的關鍵在於口味 

說服消費者購買實驗室培育食品是另一個挑戰,或許是最大的挑戰。戈特利布·杜特維勒研究所(Gottlieb Duttweiler Institute)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瑞士,許多創新食品的接受度非常低,」食品與消費專家克里斯蒂娜·謝弗(Christine Schäfer)說道。她指出,這些調查有一個固有的局限性:「我們正在讓人們對他們從未嘗試過的產品發表意見,因為這些產品尚未上市。」

謝弗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口味。「消費者必須認為這些產品至少與他們習慣的產品一樣好,甚至更好。」永續性的理性論點只有在消費者被新產品的口味打動後才會起作用。

「實驗室培育的巧克力不僅可以讓人享受,還能造福人類與地球,」她總結道。然而,正如戈特利布·杜特維勒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顯示,這還不夠。新產品也必須尊重當地飲食文化,並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對巧克力來說,要達成這個目標應該並不困難,Food Brewer對此信心十足。

公司聯合創始人表示:「我可以想像一個世界,在那裡,實驗室培育的巧克力將成為品質、可持續性與進步的代名詞,秉承瑞士巧克力大師的最佳傳統。」

新型食品是指在某個國家尚未被廣泛消費的食品,需透過官方授權確保其安全性。這類食品分為兩類:一是傳統食品,這些食品對瑞士和歐盟而言是新穎的,但在其他地區已被廣泛食用(例如奇亞籽),由於其消費歷史悠久,審批流程相對簡化。二是創新食品,即透過新製程和技術研發的產品,如昆蟲蛋白和培養肉。這類食品由於缺乏長期安全性研究,審批流程更為複雜。

來源:《來自實驗室的良心食品? 》,Gottlieb Duttweiler Institute外部链接 所作研究;歐洲委員會外部链接

在實驗室中創造食品引發了關於未來食品生產的倫理問題。這對農村社區、農作物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意味著什麼?

一方面,「食品生產的去地域化」可能帶來許多益處,例如減輕生態系統的壓力、提供生態恢復的機會以及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另一方面,這可能迫使農民尤其是在以農業為主要生計來源的發展中國家荒廢土地。為了實現更公平的未來,需制定法規以確保新技術的利益能夠被分享,並讓所有人都能獲得這些技術帶來的好處。

資料來源:蒂洛·胡恩,生產中的代謝合成:餵養世界的一場革命性變革》外部链接

(編輯:Daniele Mariani,編譯自英文:樊樺/xy,攝影:Thomas Kern,繁體校對:盧品妤)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