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人工智慧型神經技術:精神疾病的希望,還是個人隱私的威脅?

整合了人工智慧的大腦植入設備有可能治癒數百萬個遭受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癲癇、憂鬱症及其它神經系統和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
整合了人工智慧的大腦植入設備有可能治癒數百萬個遭受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癲癇、憂鬱症及其它神經系統和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 Freepik.com / 圖片由人工智慧生成

整合了人工智慧的神經技術雖可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和憂鬱症等疾病並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卻也能操縱人們的神智並讀取人們的想法。特別引發關注的是,以Elon Musk的Neuralink為代表的私人公司實現了對這類技術的掌控。怎麼做才能在透過人工智慧精神技術治療精神疾病的同時,又能捍衛個人隱私和精神自由?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相关内容

通訊訂閱

如果你訂閱了我們的電子報(Newsletter),每週你會在你註冊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費電子郵件,內容是瑞士資訊繁體中文版報道。 現在就點擊訂閱。

更多阅览 通訊訂閱

1924年,歷史上第一個可記錄腦部活動的電極被植入到了人類的顱骨之中。而一個世紀之後,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增強神經技術則能夠幫助失語症和行動障礙患者恢復言語和活動功能。

透過將人工智慧整合到與大腦互動的設備中,人們可以對複雜的神經數據進行即時解釋並根據患者的個人需求進行反應方面的調整。這項創新有望擴展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案選擇。

然而,在研發進展帶來希望的同時,人的個性和思想自由也可能受到這類技術的操縱和影響。面對這樣的潛在風險,人們的擔憂與日俱增。

對此,聯合國獨立人權專家米萊娜·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薩斯(Milena Costas Trascasas) 表示:「這類神經技術能對人們的隱私、自主權和精神完整性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 」

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薩斯認為,以用於減壓或改善睡眠的大腦活動監控頭環為例,伴隨著消費型神經技術在心理健康領域的蓬勃發展,人們也正步入一個危險的灰色地帶之中。私人企業不但把控著這類技術的發展,出於商業目的,還可對神經資料進行存取、分析和使用。

該專家強調:「作為保護隱私的最後一道屏障,思想將淪為人們用來牟利的工具。」

為此,總部位於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已委任其諮詢委員會(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薩斯亦名列其中)起草一份關於神經技術帶來的影響和挑戰的報告。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針對精神隱私面臨的威脅發出警告並正在進行全球性建議的制定工作。

除了神經技術市場化這一趨勢帶來的隱患,聯合國在其報告中還指出了其它引發特殊擔憂的商業應用,譬如將神經技術用於遊戲製作。這類應用尤其容易在年輕人族群中誘發強迫性使用和依賴成癮的風險。此外,用於提高工作效率和注意力的神經技術也引發了許多倫理和法律層面上的問題。同理,那些承諾讓人類體能和對抗壓力與情緒的能力獲得提升的神經技術也受到了同樣的質疑。特別是在軍事領域中,這種局面尤其明顯。

對此,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薩斯解釋道:「許多這類得到推廣的應用令人憂心,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們將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性產生怎樣的影響。」

配備多個小電極、用於減壓或改善睡眠的大腦活動監控頭環已開始在市面上流通。
配備多個小電極、用於減壓或改善睡眠的大腦活動監控頭環已開始在市面上流通。 安德烈‧斯特林加里 Andre Stringari

人工智慧型創新療法的風險與隱患

瑞士的科學界正在對神經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展開徹底的調查。一項名為“Hybrid Minds”的國際性研究計畫目前已對80多名帕金森氏症或強迫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進行了研究,而多所瑞士大學也參與了這項計畫。

被研究的多數患者肯定了神經技術設備在使用中呈現的好處,而有些患者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與自身之間的隔閡與疏離,「就彷彿他們的初始意願被這些人造零件壓制住了一般。」慕尼黑工業大學人工智能倫理學教授兼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人文學院首席研究員馬切洛·蘭卡(Marcello Lenca)如此形容道。

蘭卡表示,受訪的其他患者表現出了過度的適應,以至於將自身與這類技術融為一體。而當設備一旦被停用時,他們也將隨之陷入一種“關機”的狀態。

針對神經系統進行的治療如若失敗,後果可能不堪設想。蘭卡和精神科醫生安布拉·丹佩里奧(Ambra D’Imperio) 闡述了一樁相關案例:一名瑞士女性患有一種類似於帕金森氏症的罕見遺傳疾病。在接受了效果不佳的腦深部刺激治療(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後,該女士作出了自殺的舉動。

任職於伯恩大學精神服務中心的丹佩里奧親身經歷了這一事件。該專家描述道:「這位患者的病情如此嚴重,以至於她將這種風險治療視為了最後的救命稻草。治療的失敗帶來了摧毀性的打擊並導致她試圖自殺。」

因此,丹佩里奧強調,核心任務是讓患者了解這類治療的風險並確保精神科醫生的位置不會被演算法或機器取代。這項工作之所以格外重要,是因為慢性疾病患者往往為了達到康復的目的而願意做出任何妥協,甚至不惜放棄個人隱私和精神自由。

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憂鬱症的治療引發投資熱潮

儘管存在風險,神經技術仍然在一些神經系統和精神疾病的治療上以及在其它方面向人們展示了相當前景的研究結果。

對大腦特定區域產生刺激的高頻腦植入設備可用於治療初期階段的帕金森氏症,使患者重新獲得接近正常的活動能力。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全世界約有百萬名患者從這類治療中受益。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透過數以千計的電極來同時刺激更多的大腦區域將在短期內變成可能。這類技術不僅可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還可用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癲癇、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其它疾病。目前,用於治療這些疾病的費用佔了歐洲醫療支出的三分之一。

在美國加州,一名退伍軍人為治療憂鬱症而接受經顱磁刺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除了腦植入設備之外,一些侵入性較小的技術也可用於治療精神疾病。
在美國加州,一名退伍軍人為治療憂鬱症而接受經顱磁刺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除了腦植入設備之外,一些侵入性較小的技術也可用於治療精神疾病。 Copyright 2018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國神經科醫生兼神經科學家埃爾維·謝奈維斯(Hervé Chneiweiss) 表示:「無論是從治療成本的角度還是從個人和家庭所承受的痛苦的角度出發,即便是偏頭痛這類輕微疾病也給我們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問題。」

藉由巨額資金的支持,神經技術得以快速發展。2014年至2021年間,基金、企業和政府部門對此領域在全球的投資從11億美元增加到71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為止,該投資金額將達380億美元。瑞士MindMaze公司是名氣最大的神經科技新創公司之一。該公司在神經復健領域從事專業研究,其市估值在2016年已超過10億美元。此外,該企業還將繼續吸引數百萬美元的投資。

外部内容

馬斯克的Neuralink及其它私人公司掌控神經技術的開發和數據

另一方面,以伊隆·馬斯克的Neuralink為例,由爭議性人物領導的私人公司不僅獲得了技術方面的快速發展,也對這一領域進行著實質的操控。這種局面促使眾多專家在發出人權風險警告的同時,一併強調了對神經技術進行立法監管的迫切需求。

馬切洛·蘭卡教授表示:「許多進步源於將人工智慧和作用於大腦的技術進行結合併加以利用。針對這類操作,大眾需給予更多的關注。」

2017年,蘭卡和他的一位同事在認知自由權與精神隱私權等個人權利議題上表達了擔憂。這位專家更於2022年公開表示,馬斯克在道德層面上並不具備資格對腦機互動型技術進行開發。

>> 透過閱讀瑞士資訊swissinfo.ch對馬切洛·蘭卡的採訪,您將更清楚地了解神經技術在伊隆·馬斯克等人物的操控下帶來的風險:

相关内容
elon musk e nuvole

相关内容

收购推特后,马斯克有望加速实现脑机对接

此内容发布于 埃隆·马斯克不仅拥有推特(Twitter),还执掌着一家开发“可植入大脑的神经接口”的公司。一位瑞士科技伦理学家警告说,这种跨领域掌控的状况存在很大的风险。

更多阅览 收购推特后,马斯克有望加速实现脑机对接

然而,蘭卡認為,馬斯克的媒體形象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引發了大眾對神經科技危險性的重視。自去年Neuralink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方面獲得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的批准以來,整個國際社會都被動員起來以推進對神經技術的立法監管。

Neuralink研發出的腦植入系統旨在讓癱瘓人士透過意念來控制外部裝置。由於這項科技上的進步缺乏透明度,科學家們對其表現出了擔憂的態度。

聯合國專家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薩斯表示,隨著科技的向前發展,「與人們的精神和心理狀態有關的數據正逐漸淪為私人公司操盤下的商品」。因此,保護人民的隱私權等人權免於侵害在當下顯得刻不容緩。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將於明年3月就立法監管神經技術這一議題作出後續決議。至於該決議是否將被採納,目前仍是未知之數。

與此同時,科斯塔斯·特拉斯卡薩斯希望更多的國家參與制定指導原則,從而解決神經技術帶來的人權方面的問題和隱患。對此,這位聯合國專家呼籲:「在這類技術廣泛傳播到市場上之前,各國必須預先制定出相應的法規並對其加以鞏固。」

(編輯:Veronica De Vore,編譯自義大利文:Aikens Jun/gj,繁體校對: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