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中国产能过剩,全球经济忧患

堆积如山的钢筋-而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压在中国和世界经济心头的一座大山。 Keystone

2015年全世界出产的一半的钢、一半的铝和57%的水泥都产自中国。仅2011和2012两年间,中国生产的水泥就达到美国整个20世纪的水泥产量。在当年“大炼钢铁”的年代,这样的“业绩”绝对是天方夜谭。但物极必反,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严重制约着国内经济,连世界经济也因此“提心吊胆”。

在2月22日举行的欧盟驻华商会上,在华欧盟商会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公布了关于中国生产过剩问题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同2009年就十分严重的过剩问题相比,目前的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铝、钢和水泥生产外,报告还对化工、炼油、玻璃制造、造船和造纸等工业领域进行了调查:无一例外地,所有涉及领域的产能利用率都在下降。

 “毛主席梦圆了”

22日当天,瑞士《新苏黎世报》(NZZ)就发表了名为“毛主席梦圆了”的相关文章,其中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8亿吨的钢产量几乎是欧盟28国总产量5倍。大跃进‘赶超英国钢产量’的目标远远超额实现,“而且这次人民也没有为此忍饥挨饿”,文章戏谑。

该文分析称,2008至2012年间,中国为了对抗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实行了经济刺激计划,从而引发产能激增。亢奋之后,弊端显现:目前很多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不产生效益。过去的一年里,全国110家钢铁企业中的70%呈现赤字。国家投以巨资支撑的结果是:本可以投入于科研及发展领域的资金流失。“如果越来越多的“僵尸”公司债台高筑,无法偿还债务,那中国的银行无疑会被‘不良贷款的大山’压得喘不上气,“文章形容道。

关于“中国钢铁企业通过挑战国外竞争者,在海外寻求出路”的现象,文章指出,”大量产出、低价卖出“的恶性循环扰乱了世界市场价格。例如中国向欧洲市场大量出口低价钢铁,2014年的出口量增长率为50%。而这非市场规律下的价格竞争,让欧洲企业十分恐慌。

“必须化解过剩产能… 而这也必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文章称,“上百万员工将面临失业,而且他们大多身处没有替代产业的地区… 拯救局面的办法,除了关闭有关企业之外,另外一种可能是企业私有化。市场经济是最高效的体制,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出超出市场需求,那么它则不具备长期生存的能力,不应成为整体经济的拖累。”

似曾相识

在周一的专题稿件刊登后,瑞士《新苏黎世报》(NZZ)2月23日又以“似曾相识在北京”为题对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发表评论员文章,专门指出煤炭企业的问题更加严重:2014年11月底的数据显示,90%的中国煤炭公司入不敷出。

文章提到,上世界90年代末朱镕基在国企改革中推进企业的破产兼并工作,虽然3千多万人失去工作,但为中国经济奠定了稳固的根基。据日本瑞穗银行的分析统计,为了削减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仅仅”会造成6-8百万人失业,只相当于城市劳动力的4%,对中国来说实在“小菜一碟”。“但动荡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如瘟疫般可怕,”文章评论道。

疯了一般

周三,苏黎世《每日导报》(Tages-Anzeiger)也对中国国企的产能过剩进行了报道-瑞士媒体对此话题的关注可见一斑。这篇题目为《完全与需求脱钩:中国工业发疯般生产》的文章提到,中国工业总体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1%,其中,炼油业的比率更是只有65%。

文中指出,虽然产能过剩是中国早就存在的问题,但以前,过剩产品可以顺利进入出口渠道。直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出口之路才失去了从前的坦荡。欧盟委员会最近刚刚启动了一项针对“中国出口钢铁”的调查,以检查是否存在“人为降价,以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另外,文章还强调了解决“结构性问题”是关键。”中国目前有15万家国有企业,主导着重工业领域,受着国有银行贷款的‘滋养’,而轻松得到的贷款也都是用来扩大投资和生产“-改变这一现状迫在眉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考察山西时表示“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化解过剩产能”的决心,“‘壮士断腕’的改革是怎样的深入和彻底?一切都取决于此,”《每日导报》的报道以悬念收尾。 

(编辑翻译:郭倢)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