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的苏维埃式住房

房屋的前面
WOBA展览的新理念小区,1930年。10号楼,由建筑师Hans Bernoulli和August Künzel设计。 Ochs-Walde, Archiv Wohngenossenschaft Eglisee

上世纪20年代瑞士建筑师响应“新理念建筑”运动,为工人阶层修建了小而优惠的房屋,这些房屋当时在瑞士遭到争议,被称为“共产主义式建筑”,然而在今天当时的一些理念却被贯彻了下来。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瑞士出现住宅缺口。参与“新理念建筑”运动的建筑师们利用精简的建筑手法为社会底层人士修建了一批价格低廉的房屋。

他们设计了一些没有地下室的小型平顶房,这样的房子比较省材从而降低建筑成本(当时地皮的价钱还不像今天这样重要)。建筑师们将建房程序“工业化”-将房屋的一部分和样品房提前盖好,然后再大批量修建。有些房屋只有一面有窗,这样从长远来看能够节省暖气和维修费。

1930年这些建筑师将他们的新理念建筑首次在巴塞尔的居住展(WOBA)上介绍给公众,展览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建好的小区。

专攻建筑和城市规划史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与设计首席策展人Martino Stierli说:”新理念建筑小区被设想为一种露天展览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建筑师理念的营销工具。”

住宅区
巴塞尔WOBA展览住宅区的入口,新居住模式。 Archiv Wohnbausiedlung Eglisee
带花园的住宅
每家都有一个小花园。 Robert Spreng, Archiv Wohngenossenschaft Eglisee
睡房
带家具主卧。 Robert Spreng, Archiv Wohngenossenschaft Eglisee
睡房
虽然很小,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 Robert Spreng, Archiv Wohngenossenschaft Eglisee

每所小房子的住宅面积为45平米,都带一个小花园。一个收入微薄的家庭也能负担得起,价格不贵但能住得舒适。房屋里自带浴室和厨房,这在当时也不是家家都有的。

布尔什维克建筑

但是这种全新的建筑模式在瑞士受到阻力,“一些人将这种建筑与乌托邦和一些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Stierli说:“这是左派的主意,所以遭到右派的反对。”

巴塞尔大学历史学家Rhea Rieben在博士论文中对当时媒体的反应进行了调查,“右派人士将这些新理念建筑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认为看起来全部一样,而且没有私人空间,这是为共产党敞开了大门,”Rieben说:“国家的鼓励也被右翼视为眼里的一根刺,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建筑会削弱住宅市场。”

当时的报纸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居住文化”和“共产主义养殖场”的字眼。发起新理念建筑的建筑师的确有些是社会主义人士,后来去了苏联。Rieben说:“然而这样的讨论都是政治性的,只间接与建筑有关。”

这种新理念建筑留下了什么?

这种新理念建筑并未取得成功,20世纪30年代末期,这些建筑形式消失了。因为这样带花园的小排屋人均占地面积要大于公寓楼,而且建筑成本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便宜。

“但是这种新理念建筑并未被遗忘,”Stierli说。虽然在上世纪30年代因为政治原因中断了一段时期,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建筑热,“虽然这时候最低生活保证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但从战后到现在,这种新理念建筑堪称在瑞士取得了胜利,成为建筑典范。”

Stierli说,存在至今的、旨在让人人都能住得起大房子的建筑合作社就是沿用这种理念的一个例子,不仅如此,新理念建筑的其他精神也运用到了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提前建好的房屋的一部分、系统、模板化建筑和预制房,这些都能通过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如今盛行的迷你屋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新理念建筑风格的重生。

而新理念建筑的精神也还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巴塞尔的一个联盟计划将一个这样的小区中的一栋楼照原样翻新,包括家具和内部设计也保持过去的风格,向大学生出租,并设置导游向公众开放。

排屋
1924-1929年间,建起了一批这样的排屋,当时一所的价格是24000瑞郎。 Wolf Bender / Baugeschichtliches Archiv Zürich
彩色房屋
这些建在苏黎世利马河边上的房子,今天的售价为100万瑞郎。 Baugeschichtliches Archiv Zürich

其他一些当年的这种新理念建筑至今依然保持着原样并有了新的主人,比如苏黎世的Neubühl和Bernoulli住宅区。而斯图加特的Weissenhof住宅区则部分毁于战争;部分已被拆除;部分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只有一所残存的原型房屋现在作为博物馆被参观。

建筑群
苏黎世城市边沿的建筑群,直至今天依然存在。 Baugeschichtliches Archiv Zürich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衰退,住房短缺,许多无家可归的人。尤其是德国作为战争的失败者,由于要支付高额赔偿金,德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通货膨胀更是雪上加霜。可供建设的资金不多。 
1924年至1929年的黄金20年代,经济才趋于稳定。那是新理念建筑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德语世界。
1929年,股市崩盘。随后的大萧条令国家社会主义者得以崛起。虽然他们发起了一揽子投资计划,也促进了建筑,但他们压制了新理念建筑的发展。这样的政治形势也对瑞士也产生了影响。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