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月是故鄉明?瑞士華人入籍不後悔

瑞士首都伯尔尼上空的满月
瑞士首都伯恩上空的滿月。 Keystone / Peter Klaunzer

瑞士安定富足,有著優厚的社會福利,是世界最宜居國。要拿到瑞士綠卡(C卡)說難也難,要在瑞士工作生活10年以上,說易也易,只要有一份固定工作到年頭自然水到渠成。加入瑞士國籍要住滿12年(從2018年1月1日縮短為10年),與C卡一樣,也是一個時間問題。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最大的難關是留下來,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取得長期居留許可(B卡),有一份穩定工作,就基本能奔着C卡和入籍去了。留不下來的都是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人。

前一陣網絡流傳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入籍美國的華人大多後悔了,出了國才知道中國的好,才知道什麼叫鄉情;中國胃開始寂寞;中國心開始騷動;到了老年更是有家難歸。當然這個帖子爭議很大,很多美籍華人對此嗤之以鼻。

中國不承認雙國籍

無論如何這都是中國人入籍他國後就要放棄本國國籍「惹的禍」。在全世界190多個國家中,共有70多個國家承認和接受雙重國籍,而中國不在這些國家之列。儘管近些年每次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都有海外僑民代表提出承認雙重國籍的建議,但是真正落實到實際還任重而道遠。

瑞士生活著2、3萬華人,上世紀80、90年代出國的人,現在大多已經加入了瑞士國籍,或者選擇了永久居留持C卡,在瑞士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如今這些人已經進入不惑或半百之年,那麼他們以後是要告老還鄉,還是要入鄉隨俗地在瑞士第二故鄉安度晚年?

瑞士的華人數量不多,加上東南亞華人月2-3萬人。

瑞士中國移民跟別的國家的情況區別很大,51%的移民受過高等教育,2/3在20-39歲之間,65%不在職人員都在學習,50%集中在蘇黎世、日內瓦與沃州。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瑞士的中國人主要是在國際組織當翻譯或職員;90年代開始主要是來瑞士大學學習的公費生與自費生;70年代末到瑞士的5000東南亞難民是華裔。由於瑞士的特殊國情,在瑞士的中國「黑戶」極少。

資料來源:中國駐瑞士大使館教育處

瑞士華人怎麼想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微信採訪了一些瑞士華人中的60、70後。

心遠,女,54歲,純中國家庭,兩個孩子,在瑞士生活22年,未加入瑞士國籍,因為這樣回國比較方便。今後會留在瑞士養老,因為孩子在這裏。最大的遺憾是不能照顧國內的父母,最思念中國的父母,不同意「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

高惠,女,50+,純中國家庭,一個孩子,在瑞士生活27年,2007年加入瑞士國籍,目前不確定是否會回國度晚年:中國永遠有家的感覺。瑞士有為之努力奮鬥了多年的事業。最大的遺憾:父親去世時沒在他身邊。最思念中國的親情、友情、鄉情。不同意「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認為好兒女志在四方,是金子總會發光。

雪峰,男,56歲,純中國家庭,兩個孩子,在瑞士生活30年,2004年加入瑞士國籍,以後不想回中國養老,有可能回去第三國養老,因為:不到22歲出國留學,在歐洲比中國時間長多了。等老時,回中國也沒有很多親友了。也不太適應中國的生活。說句實話,「我不吃中餐也不想」。最大的遺憾是:「如果回到十幾年前,會後悔放棄了很多回國的機會,都是這裏的瑞士公司聘請管理中國業務。50歲後知天命,覺得在瑞士挺好的,尤其兩個孩子都很出色。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跳不出傳統文化,有點為家為孩子而做事業安排。」最思念中國的餐飲、親友。不認為「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一個人真正融入當地社會,也很充實,自在。再說,我在中國一直讀書,大學畢業就出國,已經『西化』了」。

雲姐,60後,純中國家庭,兩個孩子,在瑞士生活28年,2010年加入瑞士國籍,打算在瑞士養老,如果身體健康,可以常回家看看,感受中國的發展和了解國情,看望親人,但不會久住,因為,年紀大了,更需要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好的生活質量以及醫療服務品質。在瑞士最大的遺憾:除了自己的孩子,沒有親戚在身邊。特別是父母,親情的隔離有些殘酷。最思念中國的鄉親鄉情,不同意「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認為一個人成長的地方才會影響他的人生。

恩源,男,45歲,純中國家庭,兩個孩子,在瑞士生活17年,2014年加入瑞士籍,今後會在哪裏養老:未定,隨遇而安。最大的遺憾是什麼:人生無憾。最思念中國的父母親人和家鄉的味道。不支持「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

鄒女士,年近花甲,純中國家庭,人生的一半時間在瑞士度過。雖然時時想著回家,卻一時順手填了張表。儘管如此總想着葉落歸根,因為我是中國人,融在血液裏。人的根在那胞衣落地的地方,那才是自己的窩。常常在週末賴床的時候有種奇怪的感覺,彷彿在旅遊中,瑞士只是一個逗留時間較長的地方。

天圓地方,女,48歲,中瑞家庭,在瑞士生活23年,2010年加入瑞士國籍(猶豫了很久,但經常出去旅遊,中國護照總要辦簽證,有瑞士護照後省事多了,但回國又得簽證);以後會在哪裏養老:沒想好,也許一半一半,喜歡國內吃的,落葉歸根,但國內的人脈少,瑞士的環境和空氣好。最大的遺憾是:1. 沒從小和父親練字和畫畫2.沒先學法語,應該先法語,再德語。最思念中國的食物和過節時的熱鬧。不贊成「人只有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如魚得水」這個觀點,「每人性格不同,魚在有水的地方都可以自由地游,魚的種類不同,有淡水和鹽水的,需要的水種類也不同。我也許木性太重,在西方好一點。」

鄉情,剪不斷理還亂 

雖然瑞士華人大多數希望留在瑞士安度晚年,但是不難看出每個人心中的那股鄉情卻無法割捨。

小的時候鄉情或許只是歌詞中一個曼妙的修飾字眼,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你我,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上,張明敏、費翔唱着那首《我的中國心》、《故鄉的雲》的時候,或許只是覺得華僑歌手好洋氣好帥氣,誰也未曾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淪為」華僑,而這時候鄉情才真正有了一種切膚之痛。

或許它也不是一種疼痛,只是當微風中飄來某種不經意的味道的時候;走在一條似曾相識的老街的時候;樹影搖曳中隱約看到朦朧月影的時候,心中泛起的那一絲若有若無的漣漪吧!身在異鄉的人儘管已經入鄉隨俗地安居樂業,但哪個人心中又沒有泛起過這種思鄉之情呢?

5年多次回國簽證

對於大多數生活在國外的人來說,回國度假都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只是想想唾液就開始湧動,更不要說國內還有自己日思夜想的親人、朋友。與老一代旅居國外的華人華僑相比,新一代僑民已經相當幸運了,網絡讓相隔的千山萬水不再是屏障,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家鄉的消息。親朋好友也可以通過微信天涯若比鄰。機票也不再只是富人的專利。

有所缺憾的大概就是飲食,瑞士華人不多,不成氣候,所以沒有任何一座瑞士城市有中國城,亞洲超市在蘇黎世、巴塞爾、伯恩等大城市中有寥寥幾家,而且還是以東南亞食品居多。個中原因也有成分、衞生標準達不到歐洲標準等問題。這一點北美的華人要幸福得多,從恰恰香瓜子到各種滿足中國胃的小確幸,都能買到。

而且人呢,總是「欠著香」,什麼都可以信手拈來的時候,有些東西都不願多看一眼。而在國外元宵、粽子、月餅、鹹鴨蛋、松花蛋、甚至鹹菜辣豆腐都成了求之不得的稀罕物。

常回國看看對於瑞士華人來說是件奢侈的事,工作生活忙忙碌碌是一方面,入了籍的人還要辦理中國簽證。好在從今年開始,中國大使館可以辦理5年多次的簽證,這對於旅居瑞士的華人絕對是件天大的喜事。

月亮或許永遠都是故鄉明,而瑞士已經成為旅瑞華人的第二故鄉。人生有的時候,不能拔得頭籌,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種不錯的境界。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