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2日,瑞银集团完成对瑞士信贷集团的收购,瑞信被并入瑞银,二者正式成为一家实体。
© Keystone / Ennio Leanza
瑞银集团正计划以清盘或出售的方式退出瑞信向亚太地区客户提供的数十亿美元贷款,因为瑞银集团正努力化解已倒闭且被其收购的瑞信给自身盈利能力和声誉带来的风险。
此内容发布于
据知情人士透露,瑞银集团正计划清盘或出售瑞信在亚太地区大部分较为复杂、风险较高的结构性贷款。
这些因相关事宜未公开而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表示,这些风险较高的资产,将被置于所谓的“非核心部门”,该部门专门用于处置发落瑞银不希望保留的业务。与此同时,瑞银可能会保留以高流动性资产为抵押物而发放的不太复杂的贷款-即所谓的“伦巴第贷款”(Lombard loans)。
自今年6月完成对瑞信收购交易以来,瑞银一直在审查瑞信向全球富裕客户发放的约750亿瑞郎(折合人民币约为6135亿元)的贷款账簿。在2019年达到顶峰,瑞信旗下亚太部门发放给富裕客户尚未偿清的贷款超过了450亿瑞郎(约合人民币3679亿元)。继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以及数量庞大的客户资金倾泻外流导致瑞信濒临破产之际,瑞银集团于今年3月在瑞士联邦政府的从中斡旋下同意收购瑞信。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与瑞银合并后,瑞信仍保留自己名字
此内容发布于
据瑞银集团透露,在两行合并的最初阶段,瑞士信贷将保留其名称并作为瑞银的下设机构继续运营。
更多阅览 与瑞银合并后,瑞信仍保留自己名字
瑞信全球财富业务中,约有四分之一的贷款组合属于结构性贷款,约有一半则是风险较低的普通伦巴第贷款。
这一举措是瑞银所作出的更广泛、更全面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确保从身陷困境的竞争对手手中所收购的业务,能够更符合瑞银素来更为保守的风险管理模式。瑞银方面已表示,计划缩减瑞信投行部门的规模,并对其银行家团队进行“文化过滤”,以借此剔除不良行为。
预计在8月31日公布2023年度第二季度业绩财报时,瑞银将会就瑞信投行部门缩减事宜披露更多细节。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表示,瑞银将在兼顾重要客户关系的同时,逐步减少并最终清理掉非核心资产。该知情人士还补充提及,在这一过程中,瑞银还将把原本被占用的资金释放出来,用于该行其他部门发展。
对此,瑞银方面不予置评。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瑞银唯我独大:对瑞士来说是不是很危险?
此内容发布于
曾经的瑞士第二大银行瑞信被本国竞争对手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收购,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样的结果令瑞士喜忧参半,一方面瑞信留在了瑞士手中,而另一方面,现在所有的风险也都落在了瑞士最后一家大银行瑞银的肩上,这令瑞士不少人捏着一把汗。
更多阅览 瑞银唯我独大:对瑞士来说是不是很危险?
瑞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安思杰(Sergio Ermotti)在详查和审视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的贷款账簿时,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该如何在继续拓展瑞银在亚洲业务和影响力的同时,又能保护自身免受潜在风险的影响?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瑞银在贷款领域的战略,依然取决于其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的增长计划。
另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亚太地区被标示为拟清盘或出售的贷款,包括瑞银不想涉足的国家或业务领域的贷款,这些国家或业务种类违约的可能性过高,又或者风险阈值超过了瑞银通常允许的限度。该人士还表示,被标示的拟退出贷款名单中还包括一些违约债务。
在瑞银对瑞信发起收购之前,瑞信已在东南亚地区开展了长达十年的业务扩张,致力于向当地的亿万富翁商业家族们提供贷款。
此举使得瑞信成为了当地企业家心目中首选的外国银行,而这一地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并助长了其竞争对手瑞银的野心。然而,瑞信在东南亚地区的客户名单中,可能也包括一部分瑞银并不想与之进行商业合作的个人和公司。
在瑞信集团业已卸任离职的前首席执行官谭天忠(Tidjane Thiam)掌舵期间,瑞信曾于2015年专门成立了一个业务部门,以便更有效地针对那些如饥似渴的企业家群体、向其提供贷款。彼时,那些企业家客户不仅被负责管理其不断增长的财富的私人银行家们视为潜在“金主”,同时也被帮助他们安排股权投资或贷款、以助力他们实现业务增长的投资银行家们当作潜在收入来源。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瑞士信贷:步步皆错为何故?
此内容发布于
在银行财务困境和内部大幅重组的背景之下,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2022年遭遇断崖式亏损。在为了追逐利润而放弃谨慎的经营者手中,一家切断了“瑞士之根”的国际银行是怎样经历沉浮的?
更多阅览 瑞士信贷:步步皆错为何故?
据熟悉瑞信的知情人士表示,随着与东南亚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往来的加深,瑞信更愿意对贷款债务进行展期(即经批准办理延期偿还)和再融资(即通过重新协商借款条件,以更有利的利率或还款方式来偿还原有债务),而不是将违约贷款送去清算或重组。知情人士称,不良贷款再融资的情况,多年来已频频出现,瑞信则在贷款展期发生时从这些费用中受益。
其中两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某些情况下,瑞信会允许一些印尼客户只需偿还违约债务的利息,而无需支付未偿债务总额,不仅如此,瑞信还会延长贷款期限。
但在过去两年各种丑闻迫使瑞信对其风险承担方式进行改革之后,瑞信开始剥离一些较为复杂且高风险的贷款。一部分习惯于瑞信“宽大处理政策”的客户,现如今很可能会面临瑞银的“坚持立场”,鉴于瑞银目前正致力于消除遗留风险,这些客户极可能会被要求偿还贷款或交出抵押物。
相关内容
瑞士人工智能
在瑞士要看到机器人外卖小哥了!
此内容发布于
Swiss robots to deliver Just Eat Takeaway meals.
更多阅览 在瑞士要看到机器人外卖小哥了!
相关内容
工作场所
瑞士研究探讨:女性与男性为何选择不同职业?
此内容发布于
在薪资和工作时间方面,瑞士年轻男女对职业都有相似的期望。但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之所以依然存在典型的“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关键在于工作的性质。
更多阅览 瑞士研究探讨:女性与男性为何选择不同职业?
相关内容
瑞士“有200%的信心”主办俄乌和平峰会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外交部长伊格纳西奥·卡西斯(Ignazio Cassis)表示,瑞士“有200%的信心”主办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峰会,并强调瑞士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经验。
更多阅览 瑞士“有200%的信心”主办俄乌和平峰会
相关内容
教育
三分之二的瑞士人日常至少使用两种语言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有三分之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多种语言-这些语言通常是瑞士官方语言。而在非官方语言中,最常被使用的则是英语。
更多阅览 三分之二的瑞士人日常至少使用两种语言
相关内容
人口统计
在瑞生活17年却拿不到永居?外交官之女上诉被驳回
此内容发布于
一对外交官夫妇的17岁女儿虽然自出生以来一直生活在瑞士,但并无资格获得居留许可。瑞士联邦行政法院已驳回了这名年轻女子的上诉。
更多阅览 在瑞生活17年却拿不到永居?外交官之女上诉被驳回
相关内容
工作场所
“眯眯眼”广告在中国引发舆论风波,斯沃琪道歉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手表制造商斯沃琪在中国引发种族主义指控后,公开道歉并撤下全球范围内的相关广告宣传。在该广告中,模特拉扯眼角,摆出“眯眯眼”造型。
更多阅览 “眯眯眼”广告在中国引发舆论风波,斯沃琪道歉
相关内容
全球贸易
特朗普问瑞士联邦主席:“你们准备付我多少钱?”
此内容发布于
7月31日,瑞士和美国领导人举行了电话会议。据《星期日一瞥报》(SonntagsBlick)调查透露,特朗普在通话中直接向瑞士要价。与之前的猜测相反,双方通话并非由瑞士方面发起,而是由美国贸易代表提出。
更多阅览 特朗普问瑞士联邦主席:“你们准备付我多少钱?”
相关内容
预防
瑞士再保险公司发布长寿药物风险评估指南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推出了针对所谓“长寿药物”的风险评估指南。具体而言,这些指南聚焦于二甲双胍(metformin)、雷帕霉素(rapamycin)等原本为其他用途研发、但被部分人用来延长寿命的药物。
更多阅览 瑞士再保险公司发布长寿药物风险评估指南
相关内容
刘玉玲荣膺洛迦诺电影节卓越职业成就奖
此内容发布于
第78届洛迦诺电影节向美籍华裔演员、导演刘玉玲颁发“卓越职业成就奖”。她在大广场舞台上回忆移民父母的影响,称这种经历让她关注边缘故事,并动情表示“我恍若艺术生命才刚刚启程”。
更多阅览 刘玉玲荣膺洛迦诺电影节卓越职业成就奖
相关内容
工作场所
瑞士养老金自2002年以来下降16%
此内容发布于
辛勤工作了一生的瑞士人,领取养老金时到手的钱却越来越少。自2002年以来,养老和遗属保险(AHV)与职业养老金的合计支付额平均下降了16%。
更多阅览 瑞士养老金自2002年以来下降16%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瑞银同意为瑞信的失误支付3.88亿美元
此内容发布于
瑞银集团(UBS)周一(7月24日)宣布,由于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与私营投资企业Archegos资本管理的交易,瑞银须向英美两国的监管机构支付3.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71亿元)。
更多阅览 瑞银同意为瑞信的失误支付3.88亿美元
相关内容
瑞士信贷接受竞争对手瑞银集团30亿瑞郎的收购方案
此内容发布于
濒临倒闭的瑞士信贷银行(Credit Suisse)将被其竞争对手瑞银集团(UBS)收购,而这是为防止银行业灾难性崩溃进行的疯狂的最后一搏。
更多阅览 瑞士信贷接受竞争对手瑞银集团30亿瑞郎的收购方案
相关内容
瑞士信贷崩塌:后果及遗留问题
此内容发布于
无论时局如何动荡,瑞士银行都应该是保守、可靠的避风港。然而,瑞银集团(UBS)紧急收购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打破了这一形象,损害了瑞士银行业的信誉。
更多阅览 瑞士信贷崩塌:后果及遗留问题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