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难民生活一瞥

swissinfo.ch

随着进入瑞士的难民人数大量增多,格劳宾登州不得不将未获得难民资格的寻求避难者带到集装箱改造的住宅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源源不断涌来的新难民“腾出地方”。

各州也可仿效格劳宾登州的这种措施,swissinfo的记者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到今年底为止,瑞士接收的寻求避难者人数可能将上升到1.3万-1.4万人,瑞士移民局局长Eduard Gnesa上个月这样预测道。

从今年1月到9月,瑞士共收到10’351起难民申请,与去年同期比增长近30%。

激增的人数拉响了各州的警报,很多州表示床位不够,达到了接收的极限。

在格劳宾登州,州政府并不打算为难民申请者建新的宿舍,因此只能将被拒绝的难民送到集装箱中居住,为后来的新难民腾出位置。

茫然

8位难民申请被拒绝的人获得了紧急援助。他们在3个集装箱中度过了6夜,集装箱立在格劳宾登州首府库尔北部Landquart的工业区Waldau一小块闲置的土地上。

他们全是男性,4名阿尔及利亚人、3名伊朗人、1名阿富汗人,年龄在30-40岁之间,他们正在等待被遣返回国,或是发生一个奇迹。

在他们到达这里之前,曾居住在以前被用来当作度假屋的”Flüeli”,离Landquart上部的岩石山峰不远。很多人在那里住过,甚至住到了半年。

他们在格劳宾登州居住了多年,就像这位36岁的阿尔及利亚人Ahmed一样。他是一位7岁男孩的父亲,孩子的母亲来自这一地区。

“是儿子使我能够承受这一切,不然我怎么能接受这么差的条件,”这位在自己的国家曾作过歌手的他说道。

他的“难友”Moncef于6年前来到这里,但他没有接受采访,因为怕自己的言论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为新人“腾地方”

这8个人在Flüeli时,曾接到过一封信,格劳宾登州政府为新安排做出了解释,但这是在搬家的前一天。搬家的原因则是:必须为格劳宾登州新接收的难民腾出地方。

3个集装箱,长宽分别为6米和2.5米,就是他们的新家了。2间睡房、1间厨房,浴室和厕所在旁边的茅舍中。

“小屋”里没有柜子用来存放私人物品,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机,“还没有洗衣机让我们洗衣服”,伊朗人Ali叹了口气,他至今仍不能接受,他竟然“降落”到这里了:“我从来没想过,生活会变得这么差”。

“这里有集装箱,还有集装箱”

对Heinz Brand来说,格劳宾登州的这种措施很正确:“我们执行的是严格的难民政策,现已初具成效。无论如何前几年我们在这一地区从没发生过什么大问题,”这位该州警务、民法部门负责人满意地说。

即使寻求避难者的人数继续增加,格劳宾登州也已作好准备,“再配备几个集装箱”,可以让被拒绝的难民“换个地方”:“这种集装箱并不是垃圾箱,而是配备了可以供人居住的设施”。

他继续说,那里的人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准确地说,格劳宾登州政府并不是不关心这些人,至少对那8个人来说是这样。

“简直就是警察国家”

据移民局消息,目前尚没有其他州也采取“集装箱”措施。“这是各州的职责,在遵照宪法和维护人类尊严的前提下,对难民实施紧急援助,”移民局发言人Jonas Montani表示。

“这个州简直就是警察国家!我不理解,对人怎么能这样。格劳宾登州当局对那些不幸的人还加上这么多不必要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简直就是荒谬,”援助那些难民申请被拒人士的组织”Miteinander Valzeina”的Daniel Stirnimann-Gentsch说。

在格劳宾登州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政坛都没有就此事引发更多的议论。本州人民似乎同意当局的做法。该州的做法似乎为其他各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瑞士资讯(swissinfo.ch),Nicole della Pietra,于Landquart

现有8人住在集装箱中,集装箱中有供暖、卫生设备和烹饪设备。

从早8点-17点这些难民申请被拒的人不允许在集装箱“小屋”内逗留。难民每天得到7.30瑞郎用以维持生计。

联邦向各州为每位被拒绝的难民申请者提供6000瑞郎的紧急援助资金。

格劳宾登州政府从2006年开始采取这种过渡性措施。

2006年9月瑞士2/3的选民同意通过新的移民、难民法。

此后寻求避难者必须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如若没有,必须出具可信的解释,否则要在48小时内离境。

瑞士已与40个国家签署了遣返协议,但有些难民来源国并不愿再次接受本国的“国民”。

目前各州可提供1万个床位,但实际需要1.2-1.3万,才可满足激增的避难申请者的需要。

瑞士图尔高、圣加仑、卢塞恩和伯尔尼的问题较严重,这几个州担心已经不能再满足这方面日益增多的需求。

在边境各城如Chiasso、巴塞尔和Kreuzlingen,已经开放了多个拥有百个床位的紧急收容点。

如寻求避难者人数仍保持持续增长,国防部已许诺,将另外开放3座联邦的建筑,用以接纳难民。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