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伯尔尼到北京-自行车之旅圆满结束

高潮迭起的自行车之旅:Samuel Anrig(左)和Julian Zahnd结束了冒险之旅 swissinfo.ch

历时近8个月之久,伯尔尼的小伙子Julian Zahnd和Samuel Anrig从瑞士骑车到北京,终于又从北京回到了伯尔尼。他给我们寄来了他的报道,这回不是在路上,而是在故乡,但是却充满了对东方冒险之旅的思考和对故乡的重新打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从我们到达北京后,我们的中国之旅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和在北京瑞士大使馆工作的朋友住在一起,他的房子属于北京一家高级宾馆。

突然又生活在晴朗的蓝天下,突然又享受起国际化的饮食、国际化的电视,用英语交流,又可以穿着体恤在烧得暖暖的房子里逛来逛去。我们在中国的首都,却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岛屿上。

曾经无限向往,如今却已变得稀松平常

这已经不是那个中国,那个我们曾在最后一个月所接触到的中国。就在此刻,真的,我们才领略到了一种文化冲击。而且,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我们对这个“新”的、熟悉的世界,竟然很快就适应了,快到不可思议。

就在到达的第二天,我突然惊觉:当我吃起番茄意大利面时,竟然没有了太多感觉。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向往能够吃上这么一盘面啊。在路上,我常常想,能吃上意面,非比寻常!而现在,一切又都习以为常了。

独一无二的自行车之旅

我希望,我可以把我在旅行途中领悟到的简朴意念带回我的故乡。在整个骑车旅行途中,我们学会了将需求降到最低,只想最本质的东西,比如找一块睡觉的地方、体验身体的感觉,或者只是填饱肚子。

而另一方面,骑车途中我们又有很多时间,可以放飞我们的思绪,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样自由、又充满灵感,这种感觉,我想在很长时间以内,都不会再有了。

正是这种混杂的感觉,一方面是无数的限制,让我们陷入对本质的思索;另一方面,又是身体上和精神上无限的自由,这让自行车旅程变得独一无二。

在瑞士大使馆官员对我们进行官方接待,并向我们表达了他们的敬意之后,我们终于真正抵达了北京。然后我们在中国的首都又过了几天,日子像飞一样。

空气质量-“危险”

北京,这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城市,就它的庞大来说,已经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城市,不过有时它会陷入一片黄灰色的雾霾之中。这样的日子里,它的空气指数被评为“很危险”。

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因为时间过短,我们没有全部参观。高楼大厦在威胁着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教堂、令人印象深刻的皇家建筑例如紫禁城等,以及种种宏伟的寺庙。传统和现代比肩而立。

12月中旬,我们登上了从北京起飞的飞机,10小时后,抵达了瑞士。这段旅程,曾花费了我们7个月的时间。感觉很奇怪。

为大雪风暴所阻

为了让我们的旅行更加圆满,我们决定在从苏黎世到故乡伯尔尼的途中,再次登上自行车骑车回家。

那是周日上午,我们首先穿过了空无一人的苏黎世。这个瑞士最大的城市与繁华的北京相比,犹如一个酣睡中的巢穴。

“旅行可以结束所有的偏见,”这是一位我们在中国结识的自行车旅行家的座右铭。我们在瑞士的骑行证明,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国外;对自己的国家,又何尝不是呢。对游客来说,瑞士并不是开放、乐于接触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许多人对我们的计划很感兴趣时,我们非常惊奇。

无论是在机场,还是在一些餐厅里,经常有人好奇地看着我们,还问我们各种问题。我们尽力搜罗理解他们的每一个词,详细地回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我们很享受这一过程。

几天前,我们回到了伯尔尼,几乎和冬天的到达时间一样。在最后的自行车旅程中,瑞士的风雪差点阻挡了我们的去路。终于,我们又回到这里,同样的起点,在一切开始的地方。

未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里,我还是会想起我的自行车之旅,我让我的回忆自由地飞翔,让它们好好“消化”。我希望,这段时间可以延续地尽可能地久;我希望,这一令人深思的旅途还远远没有结束。

出于对自由、环保和运动的热爱,Julian Zahnd选择从伯尔尼骑车到北京。

他的朋友Samuel Anrig从安卡拉开始,陪伴Julian完成全程。

Julian于2011年4月27日从伯尔尼启程。途径意大利进入巴尔干。随后进入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到达北京。

12月初他们抵达了北京。12月中旬,他们乘飞机飞抵瑞士。

13000公里的路途,有一段路他们沿着丝绸之路走。

这次冒险旅行,他们日行100公里。

(译自德文:宋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