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弗里堡国际电影节补记

2004年弗里堡国际电影节补记 swissinfo.ch

在弗里堡热热闹闹了整整一周的国际电影节,上周日终於落下了帷幕,再走到曾经人头涌动的Perolles Strasse,阳光虽然依旧,但却已经失去了上周让人兴奋的气息,而显现出瑞士惯常的宁静与悠然。

这次的大奖由秘鲁(Peruan)导演Josué Mende夺得,他的影片《Dias de Santiago》被评委会主席称为具有精细手工制作水平的一级作品。

记录片的大奖由我们的邻居南韩的女导演Kim Mi-re夺得,她的作品《Nodongjada Anida》以女性少有的惊人勇气记述了南韩的罢工事件。她的获奖,不知是不是也是欧洲对他们自己罢工传统的缅怀和对亚洲人民罢工的嘉奖。

本次大赛共收到上千件作品,其中有三十部入围,就是这次在弗里堡一周内所展示的精彩电影。中国共有四部影片参展,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台湾。虽然有些遗憾,他们没有夺得大奖,但是通过影片的展示,也充分显示了当代中国电影的风采,导演们和欧洲以及亚洲的同行们进行了有益的交流。

当今世界上共有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千个,本次影展也引来了其他电影节的举办者,中国电影尤其获得了青睐,据悉,今年的多个电影节都会以中国和亚洲电影为主题。笔者也借此机会简单采访了参展纪录片《白马四姐妹》的导演张同道先生。

纪录片《白马四姐妹》讲述的是四川白马藏族四个姐妹在改变生活方式后,各自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折射出白马藏族,这个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变迁,同时,也引导人们展开了关于民族性与现代化之间矛盾的思考。

本片实际从1999年即开始进行拍摄,历时四年,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对於在北京师范大学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张同道先生来说,却是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由於民族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敏感问题,纪录片的拍摄,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回避这个矛盾,但同时又能表现这个矛盾的事实,张导演在此部纪录片中,完全采用了原声,没有任何解说词,很有一派“事实自有好坏,任由他人评说”的派头。

事实上,在影片放映的前后,还真的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争论。有些中国同行认为,拍藏族的故事,拿到海外评奖,就是想借国际上对此的关注,揭露中国存在的一些民族问题,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可有些瑞士观众又认为,中国的藏族,生活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好,影片只是为中国政府说好话。

对此,张导演说,这部影片是一部纪实影片,全部都是真实的,然而对此事的看法,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在向现代化迈进,有好的一面,人民的生活变好了,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和标志变成了表演文化。

比如说白马族,以前用来祭祀的用品,仪式,现在只是为了招揽生意,然而也正是因为此,白马人,富了,修了路,盖了房。一个时代的命题,有的时候,人们最多只可以表现,却未必可以解决。张同道先生一直对纪录片情有独钟,是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的策划人,亲自策划执导的纪录片“经典纪录”涉及了七种语言、九个国家、十六位顶级纪录电影大师,被很多人视为藏品。他2000年拍就的纪录片《居委会》入选了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

一位细心的瑞士观众曾经在电影放映后向笔者提问,在此次参展的中国影片,钟强的《师哥老孟》中,一位董事长要给老孟,法学博士生年薪15万,而在《白马四姐妹》中,她们一年就盈利几十万,是不是真的。我想,这应该是真的,很现实的,包括这种比较也是很现实的。钟强先生的《师哥老孟》,改编自张者的小说《桃李》,里面提出的命题是经济化之后,各种人物,即使在象牙塔里面,性格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以及种种关系的互动。

细细品味这两部入选的中国大陆影片,不禁还要为评委会的人喝彩,中国现代这种巨大的变迁,各种价值观的转变,不正是中国的特色么。同强烈转型的中国相比,欧洲,美洲的文化已经接近成熟的壮年,而中国的文化,用已经成熟的艺术形式,体现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不正是出大师的年代么。

瑞士的电影节和在瑞士举办的所有活动一样,按张导演的评价就是,最温馨最让人感觉舒服的电影节。就我观察,从整个电影节的组织,以及对每个细节的重视来看,也正是瑞士的特色,精巧细致,有条不紊。弗里堡的电影节,虽然没有群星汇萃,但是对电影人的成长和交流,却起到了更好的作用,而不是电影的作秀。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