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教育對多語瑞士的意義
近年中文在瑞士的能見度提升了,在多文化、多語言背景下長大的孩子,不僅具有面對未來挑戰的優勢,而除了現實的好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記住原生故鄉,那個塑造自信與心靈的精神原鄉。
求學的過程多在德國的張友馨謙虛地說自己的中文不夠好,所以希望可以透過與其他母語家庭的接觸,讓孩子有更多自然而然說中文的機會。目前是她參與楚格州巴爾市(Baar)母語故事分享的計畫(Schenk mir eine Geschichte),為孩子說中文故事,也是楚格中華文化協會(Chinesischer Kulturverein Zug)的創始會員,她與瑞士資訊swissinfo.ch讀者分享如何在融入瑞士的竅門,以及她對母語教學的看法。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在您成長的年代,歐洲的華人甚少,那個時代所說的融入(Intergration)與今日不同,您覺得生活中哪些事可以幫助外國人融入瑞士?
張友馨:我是八歲到德國的,當時很難得遇到說中文的人,政府也沒有所謂的融入政策。因為我來自一個基督教家庭,全家移民到德國之後,我的父母讓我們在教會學校裡學習。我媽媽特別請一個計劃去中國傳教的德國傳教士課後為我們補習德文,在教會裡我們有許多交流的機會,半年後我在學校上課就沒有語言上的問題了。
張友馨
出生於台灣,80年代移民德國,成長於德國,是兩個男孩的母親,自2013年起定居於瑞士楚格州。在多語的瑞士裡,德語是她最嫻熟流利的語言,而在孩子的教育裡,她不忘了置入中文學習。
小時候在德國,我們課後也會到鄰居家,鄰居的德國媽媽不僅協助我們課業上的問題,透過與他們的交流,我有機會體驗德國的家庭文化與飲食文化,比方:從他們家我一次嚐到了用牛奶煮的飯(Milchreis),這與我知道的亞洲做法完全不同。這樣多元角度,方方面面融入德國文化的經驗,我受益終身。
在瑞士的生活,我也認為與鄰居的來往非常重要。我們所住的巴爾市是一個小鎮,充滿農村田園氣息,對我作為一個外國母親來說,與瑞士鄰居多交流可以得知許多當地的事,比方當地學校的狀況、學校的風氣。鄰居是很重要的訊息來源。
瑞士資訊swissinfo.ch:從母親的角色出發,您覺得能為孩子在母語學習上做什麼?
張友馨:在學齡前,母親的角色對孩子有相當的影響力。從嬰兒時期開始,和孩子說 中文,讓孩子大量聽中文,對孩子的語言習得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我很愛上圖書館,圖書館基本上就是我們家的第二個客廳。還記得孩子剛出生不久,由於我手邊沒有那麼多中文書,所以我就利用附近圖書館的德文書自己翻譯成中文,說給孩子聽。或者利用無字的圖畫書(Wimmelbuch)和孩子一問一答,練習說話。
孩子漸大上學後,在瑞士孩子有很多興趣課,下午必須帶他們去學習音樂或是運動等課程,中文課對孩子來說,吸引力越來越小。學習中文和其他的興趣在時間和精力上出現了競爭,非常考驗親子關係。
我小時候也有一樣的情況,其實我也明白孩子的心理,但今日的我才瞭解母親當年的用心。小時候,她督促我們課外時間學中文,堅持與我們說中文、為我們購置中文書,我才有今日讀寫的能力。
為孩子繼續鋪設中文的環境,給予孩子不同的中文接觸管道,是我能做的。此外,我現在也和孩子一起翻字典,學習漢字的筆順,給孩子親眼看見母親的努力。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楚格州或巴爾市在母語教學這方面提供什麼樣的協助?
張友馨:楚格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地區,有許多的外國企業和外國家庭,28.3%的住民是外國人。所以在楚格州的每一個行政區(Gemeinde)都會要有些融入政策。
巴爾市之所以在六年前採用閱讀推廣協會(德)外部链接推行的項目「送我一個故事吧」( Schenk mir eine Geschichte,德外部链接), 就是為了提供給那些家庭語言不是瑞士德語的家庭一個學習母語的環境。藉這活動幫助外語家庭透過學習母語把孩子的語言基礎打好,讓自己的孩子從重視自己的母語開始,進而重視學習其他的語言,包括德語或瑞士德語。我大約是兩年前在巴爾市得知這個項目的。本來認為這項目的設計好像跟我自己原本的出發點不太一樣,但也不衝突,所以就決定加入擔任負責中文故事會的部分。
另外,在楚格的圖書館裡,也有其他的媽媽們開始每個月一次的中文故事會活動,而中文是6、7種不同的母語故事會的其中之一。後來,圖書館也提供中文繪本可免費借用。能在圖書館推廣母語學習的價值(德)外部链接,這就是政府資源對於我們母語家庭的協助。
瑞士資訊swissinfo.ch:請您和讀者分享您在巴爾市擔任說故事員的經驗?您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什麼樣正面的效果?
巴爾市辦的「送我一個故事吧」是一個每週一次90分鐘的親子活動。活動內容包括講故事、學手指歌謡或唱歌, 有時分享生活日常知識或慶祝文化節日, 之後做手工或玩遊戲。開辦兩年來,最讓我開心的是聽到自己的孩子在故事會的場合中自願説中文或從其他媽媽們的回饋,得知她們的孩子在家説中文的意願比以前強。這些反應和回饋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鼓勵!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您覺得中文教育對在外國成長的華裔孩子為何重要?請您以第二代的身分與讀者分享,中文對您的意義?
張友馨:華裔孩子在生活裡,一方面渴望在同儕之間得到認同和歸屬感,一方面在家也需要得到父母的接納,當中包括了說中文和中文習得,這兩方面也正切割了孩子的生活。到了年紀大一點,青少年時期或開始工作以後,我們才會在內化的母語中,感受到在社會上擁有多文化融合身分的好處。這個多元文化的身分帶來的一個好處即是,在跨國企業全球化的今日,我們能更快適應多元文化與語言的職場,也不失我們根本的文化。
我另一個重要的成長經驗是,孩子必須從自己的父母身上看見原生文化的自信,孩子才能體會為何要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華人所講的尊老愛幼、繁體字裡傳承的文化特性和文字裡正面的思考都是很好的例子,打一個比方:危機就是危難之中的機會。這樣的詮釋就是中文的智慧。
我由衷感謝我的母親這麼用心地教育我,讓我能夠理解這些文字與文化的奧妙,這些之於我都是無比豐富。
瑞士資訊swissinfo.ch:成長總有美好與苦澀,請您與我們分享您尋求身分認同的過程中支持您正面發展的力量。
張友馨:在我的成長經驗裡,尋求身分的認同一直是我的掙扎。一方面因為自己的長相是亞洲人面孔,德文再流利,在初步與當地人交流時總是沒辦法避開「妳從哪裡來」這個問題。而回台灣探親時也會有被親戚嘲笑的經驗,怎麼連不同的親戚稱謂都不懂,譬如分不清表和堂的差別。
但我永遠記得我母親和我說過的一段話:「你不用在意你在世上是屬於哪一個國家的人。你只要在意你是屬於天國的人就夠了。」這句有信仰意涵的話對我影響很大, 因為信仰是我強大的生活基礎。當我感到懷疑和不確定時,信仰一直帶領著我。
作者:方常均 Facebook外部链接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