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匠彼得·普萊西格(Peter Preisig)展示並演奏他打造的巨型牛鈴。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牛鈴的打造過程從在鋼板上繪出牛鈴草圖開始。
Dahai Shao, Swissinfo.ch
按照繪製好的草圖將鋼板裁剪成打造前牛鈴的雛形。
Dahai Shao, Swissinfo.ch
打鐵開始。
Dahai Shao, Swissinfo.ch
鋼板被一次次燒軟,捶打。如此往復大約20次,原本的鋼板漸漸變成了半個牛鈴的形狀。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牛鈴的音質和音調產生於燒在其表面的銅。銅+鋅=黃銅 (Messing),銅+錫=青銅、古銅(Bronze)。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爐子的旁邊貼著幾張樂譜,不得其解。問為何,答:因為從小喜歡音樂、唱歌,打鐵時也不願意放棄唱歌的機會。
Dahai Shao, Swissinfo.ch
22年來,普萊西格一直堅持著一個信念:他要把這門古老的、即將滅絕的鐵匠手藝-森圖姆牛鈴(Senntumschellen)的打造工藝保留並傳承下去。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牛鈴的音質和音調基本上是一種偶然,手工打造的每一隻牛鈴發出聲音和外觀都不可能一樣,而高質量音色的牛鈴來自於上天的饋贈。
Dahai Shao, Swissinfo.ch
幫助將黃燒入並覆蓋在牛鈴上的泥衣的其原材料共有8種,其中包括大麥穗、馬糞等。
Dahai Shao, Swissinfo.ch
子彈殼的材質是黃銅,不需進一步加工,便可直接用於牛鈴的製作。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砸癟後,鋪在泥衣上即可。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為捶打成型的牛鈴穿上泥衣。
Dahai Shao, Swissinfo.ch
這裡還需再補充一塊。
Dahai Shao, Swissinfo.ch
泥衣晾乾後,便可在他自製的煉鈴爐中燒製了(因當天還沒有足夠的牛鈴,所以沒有開火燒製)。這個叫做火沁燒銅工藝(Feuervermessing)工藝屬於保密部分。
Dahai Shao, Swissinfo.ch
牛鈴的音色自然天成,並不受打造人的控制,這也是這個職業的魅力所在。牛鈴的好壞取決於它的音調和音色。如果它擁有好聽而平直的的音色,擁有鋼琴般的音調,就是好牛鈴。
Dahai Shao, Swissinfo.ch
這便是傳說中的一組森圖姆牛鈴(Senntumschellen)。
Dahai Shao, Swissinfo.ch
在瑞士東部遠離住宅區的一個小村樹林邊緣,孤零零的一座鐵匠工坊裡,一個貼著幾張樂譜的打鐵爐中,熊熊的火焰呼呼地舔舐著一塊燒紅的鋼板,鐵匠彼得·普萊西格正在一錘一錘地捶打著一個尚未成形的巨型牛鈴。
此内容发布于
我领导、协调中文部各项工作,改编、制作中文内容。并在不同社交媒体跨平台向用户分发我们的内容。
我移民瑞士后毕业于瑞士两所私立电脑及网络技术学校,接受了各类媒体、摄影、网络编程等培训,于2001年就职于瑞士资讯,创立中文部。
一個鐵匠,打鐵爐上貼著樂譜,什麼情況?
普萊西格(Peter Preisig)外部链接從1998年起,利用業餘時間獨自揣摩,終於在近20年後,使這門瑞士工匠們無數次嘗試無果、幾乎滅絕的技術被破解。
之所以說這門手藝瀕臨滅絕,是因為在他之前,這種被稱之為森圖姆的牛鈴一直從奧地利進口,且打造工藝一直被嚴格保密。目前除他之外,在瑞士前無古人,現在唯一一位還掌握這門古老手工技藝的工匠還是在奧地利。
森圖姆牛鈴(Senntumschellen),就是三個巨大的、手工打造、採用火沁燒銅工藝(Feuervermessing)、以相互協調的泛音(和音)分別為6-7-8組合成的一組牛鈴。主要用於每年阿彭策爾的除夕老人(Silvesterchläusen)等傳統節日,在每年阿彭策爾奶牛上山和下山節時,只有領頭的三頭牛才有資格佩戴。
今年45歲的普萊西格有三個孩子,唯一的男孩17歲,目前在職高學習街道修建技術。他說,保留這門手藝的目標他做到了,如果兒子不願意子承父業的話,他希望有一天能遇到一個有緣人,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當然這是後話,目前他還沒有這個打算。
牛鈴還有那麼重要嗎?
牛鈴原本的作用是在大霧或牛丟失時,牛鈴發出的聲音可以幫主人找到奶牛。當然,今天牛鈴的實用價值已經沒有一兩百年前那麼重要了,但是文化的意義卻一如既往留在了人們心中。
比如,每年的除夕老人(Silvesterchläusen)等傳統節日。對於阿爾卑斯牧民來說,每年夏季趕牛上山,秋季再趕牛下山的傳統就像是一次朝聖之旅,而牛鈴是這些傳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瑞士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都少不了牛鈴,無論是摔跤比賽、鬥牛比賽、還是奶牛選美。牛鈴不僅能讓人聽鈴找到丟失的牛,在電鈴出現之前當門鈴用,而且過去村裡舉辦紅白喜事也可以搖牛鈴通知賓客。此外,瑞士聯邦每三年還舉辦一屆聯邦級牛鈴節,可見牛鈴在瑞士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牛鈴對於阿爾卑斯山區的人來說,是一種生活品質的象徵,它不是一種剛需,只是一種文化,它讓生活更有價值和品味,就像音樂、紅酒、舞蹈之於生活一樣。”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手工打造的磬是这样的声音
此内容发布于
磬的音色从空灵清脆到浑厚低沉,仿佛在空谷回响,余音袅袅,细腻绵长。10个人中有9个听到这个声音,会说,真好听。
更多阅览 手工打造的磬是这样的声音
理想與金錢
普萊西格知道,作為靠手藝吃飯的匠人他不會成為有錢人。但他有幸福的家庭,有自己熱愛的事業,人必須在理想與賺錢之間找到平衡。做牛鈴是他最喜歡的事情。
然而,這個職業需要健康的身體,普萊西格並沒想要將鐵匠這個職業做到生命的終點,他其實一直都在考慮,20年後的他會做什麼。
他最開心的時刻,是當他觸及牛鈴或磬,和它們發出美妙聲音的的時候。說話間,他用手彈了一下手邊的磬,那清亮聲音在工坊裡迴盪了半分鐘,他沒有說話,靜靜地聽著磬的餘音緩緩消失。
普萊西格說,無論是樂器鐘鈴,抑或是歌聲,聲音常常能夠感動人類,聲音能讓人流淚,聲音能讓人歡笑,聲音往往能夠觸及靈魂。且不分人種,不分種族。
因為,在瑞士,人們對家鄉的思念都繫於一個牛鈴。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听听阿尔卑斯森图姆牛铃美妙的声音
此内容发布于
千锤百炼之后,再经独门火沁烧铜工艺烧炼,牛铃便能够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更多阅览 听听阿尔卑斯森图姆牛铃美妙的声音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身怀绝技的瑞士牛铃铁匠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阿彭策尔州阿尔卑斯山每年的奶牛上山和下山节时,领头的三头奶牛各戴一只巨大的牛铃,这三只牛铃之前一直都出自奥地利铁匠之手,因为瑞士无人能造,直到他进入铁匠行业。
更多阅览 身怀绝技的瑞士牛铃铁匠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