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计划开创可持续性的食品供给

瑞士将继续为提高食品安全性和战胜全球饥荒做出努力,尽管这始终是一项“大力神的任务”。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至100亿,在谈到要喂饱如此巨大的人口时,瑞士外交部长米什琳·卡尔弥-瑞(Micheline Calmy-Rey)使用了上面的措辞。
在巴塞尔举行的年度发展与援助会议上,她作了名为《从田里的种子到桌上的食物:可持续性全球食品体系之路》(From seed in the soil to food on the plate: paths to a sustainable global food system)的报告。
“在全球范围内,饥荒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她在上周五年度发展合作会议(Annu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Conference)召开前告诉媒体。共有21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全球有10亿多人口遭受着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折磨,其原因非常之多,外交部长列举了气候变化、战争、丧失耕地、物价投机等原因。
法国与芬兰
“我们离食品安全问题还很遥远,”她说道,但同时指出,瑞士已同法国、芬兰一起,在此领域进行大量投资。
据瑞士发展与合作署(SDC)署长马丁·达辛登(Martin Dahinden)透露,近年来只有少数国家没有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援助,而瑞士即是其中之一,每年的援助款达到2亿瑞士法朗(合1.94亿美元)左右。
该数额相当于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援助总额的1%,达辛登称,并指出,这类援助只能“在多边框架下”起作用。
瑞士每年的对外发展援助款总额在12-13亿瑞士法朗之间,联邦经济事务司(Seco)司长让-丹尼尔·格伯(Jean-Daniel Gerber)介绍说。该司提供总额的四分之一,其余由瑞士发展与合作署(SDC)提供。
实地的成功
格伯称瑞士在几条战线上作着努力。
“这不仅仅是通过现代手段与设备来增加产量,还涉及以提供贷款及更好仓储条件的方式支持贸易,达到推进价值创造的目的,比如对私营个人加以辅佐,”格伯强调。
瑞士有关机构估计,全球已有无数小农业主从瑞士得到援助。举一个成功实例:科学家帮助开发出一种适应蒙古恶劣气候条件的土豆品种。因此有些家庭的收入增长了30%。
“但这些家庭又一次面临威胁,”达辛登表示:“饮用水的缺乏和气候变化再次令他们的形势恶化。”
“局部的矛盾”
瑞士顺应国际方针,致力于发展多功能农业和全球可持续性食品体系。据格伯透露,自愿的可持续性标准提高了生产者为产品找到市场的机遇。
联邦经济事务司官员也承认,瑞士有一种“局部的矛盾”,瑞士人一方面在为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农业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却是世界上最讲农业保护主义的国家之一。“我们会得到作出让步的要求,”格伯说道。
但瑞士也是农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国。此外,它的公平贸易产品人均消费量在世界位于领先地位,平均每人每年的消费额达到35瑞士法朗。
然而农业公平贸易“仅占世界农业产品实物交易的0.1%不到,”联邦经济事务司在《经济生活》(Economic Life)杂志一篇文章的摘要中指出:“这不能被当作一种标准。”
希望之音
会议上的希望之音来自乌撒伊尼·萨利弗(Ousseini Salifou),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的农业、环境和水资源专员。
“共同体15个成员国中有12个已制订了具体的行动计划,”他表示。
他还指出,建立这种“一切农业主动性的统一框架”,目的是为要减少对全球市场的依赖。
“劳动人口的65%都在从事农业,可是贫困影响了我们的3成以上人口,”来自尼日利亚的这位专员讲到。
“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明天,”他强调,因为目前只有10%的可灌溉土地得到开发。他呼吁瑞士能够签署于2009年通过的一份资助西非区域性农业政策的协约。
“我们还有巨大的生产潜力有待利用,”他最后说道。
瑞士资讯(swissinfo.ch),Ariane Gigon于巴塞尔
全球有10亿多人口在忍受饥荒的蹂躏,这意味着每6个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
那些忍饥挨饿的人中,有80%是小农业主、农业雇工、家畜饲养人和渔民。其余的人居住在城市里。
千年计划的第一条就是,到2015年将饥荒人口总数减半。这一目标可能不是哪个国家都能实现。
对农业的援助却遭遇大幅下滑,在发展援助总额中所占比例从1983年的17%下降到2007年的3%,即低于40亿美元(合42亿瑞士法朗)。
2009年瑞士发展与合作署提供的2.21亿瑞士法朗援助资金被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08亿瑞士法朗被用于双边措施(瑞士发展与合作署项目、对援助组织的支持);
5500万瑞士法朗被提供给多边开发组织;
4500万瑞士法朗被提供给世界粮食计划署;
1300万瑞士法朗被用于进行多边国际性农业研究。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