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的二手衣物和非洲的環境災難

paysage de déchets, la décharge de Dandora
在肯尼亞內羅畢,一名拾荒者在丹多拉垃圾填埋場打盹。他來垃圾場尋找可再銷售的可回收物。 Keystone / Daniel Irungu

瑞士每年能回收約6.5萬噸舊衣物。二手服裝交易已變成一項利潤可觀的業務。在這些回收衣服中,幾乎有一半出口到國外。這些紡織物通常質量很差,無法在當地市場上轉售。而這些紡織廢料的出口也會引發重大的環境和健康問題。瑞士法語電視臺在肯尼亞對此展開調查。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二手服裝:從瑞士到非洲 

瑞士人的服裝消費在十年內翻了一回:每個瑞士人一年平均要購買近20公斤的衣物。 

瑞士人從來沒有經歷過像現在這樣的服裝過剩。“快速時尚”(fast fashion)的繁榮也促進了消費者對服裝的“暴食症”。平均而言,Zara和H&M等主要快速時尚零售商每三週便推出一波新款。在這種快速營銷之下,服裝質量下降,價格持續低廉。 

據瑞士重要紡織品回收公司Texaid透露,每年在瑞士回收的舊衣物達到約6.5萬噸。 

在瑞士,大多數閒置衣物不是被扔到垃圾桶,就是通過遍佈各州的衣物回收箱網絡被回收公司收集。在短短幾年內,舊衣物的回收和二手交易已經形成了一個利潤極高的國際市場。 

我們以Texaid-地處歐洲的世界主要紡織品回收公司之一-為例:這一總部設在瑞士Shattdorf的公司於2018年創造了接近9720萬瑞士法郎的營業額:這一年,該公司在瑞士收集了近3.6萬噸衣物,在歐洲其他國家收集了8萬噸。瑞士還有其他數家公司活躍在這一領域,比如Tell-Tex和Caritas Switzerland等。

sacs de vêtements usagés Texaid empilés
2018年,Texaid公司在瑞士收集了近3.6萬噸衣物 © Keystone / Christian Beutler

回收之後怎麼處理? 

Texaid處理回收衣物的流程是:將其運往德國、保加利亞和匈牙利,並通過那裡的分揀廠對回收物進行分類。損壞嚴重無法出售的織物被加工為抹布或絕緣材料,或者在分揀廠所在國進行焚燒。 

經過分揀,很大一部分二手衣物會被賣到國外。據Texaid的主管Martin Boëschen表示,50%的歐洲回收衣物最終會被出口,主要目的地是亞洲和非洲。 

肯尼亞就在這些大買家之列,該國是非洲最大的二手衣服進口國之一,每年會買入18.5萬噸 “mitumbas”(斯瓦希裡語的 “二手衣服”)。 

多家非政府組織指責,作為國家的主要經濟參與者,此類貿易也是一種環境災難。儘管在上游進行了分類,但許多衣服損壞嚴重,無法在當地市場出售。它們最終被丟棄或在露天垃圾場被焚燒,而這一切大多在首都內羅畢進行。 

在該類貿易的最大出口國中,儘管有很多歐洲國家,但該出口市場依然由中國主導。國際商業發展貿易統計的一份報告顯示,小國瑞士排在出口國的第22位。 

紡織品堆積成山: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內羅畢吉康巴市場(Gikomba)這個龐大的迷宮,人群熙熙攘攘。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當地人湧向這座東非最大“二手衣服”中心,期待在那裡做成一筆好交易。 

30多歲的Chebet來這裡為孩子們買連衣裙。“大家都喜歡在這裡購物,”她說,“這兒不貴,而且你什麼都能找到。”據活躍於當地的協會表示,近90%的肯尼亞人穿著的全部都是二手商品。 

這裡的貨源巨大:數以千計的牛仔褲和運動鞋、奢侈品牌、皮夾克……服裝攤位在混亂中一望無際地鋪展開來。這座市場如此之大,以至於它被劃分為一個個特定貨品區,比如有一條窄巷專門銷售英國足球隊隊服。 

“價格低得連討價還價都有些可笑了。”在一堆曼聯球衣前,一位商販說道。大多數商品的售價在100至300先令之間,相當於0.8至2瑞郎。 

Amoncellement de vêtements usagés dans le lit de la rivière Nairobi
在吉康巴市場中,內羅畢河河床上堆積著巨量舊衣服。 Sarah Jelassi / RTS

質量下降 

但數量和質量是兩碼事。Amos Mutiso已經在市場工作了15年以上。他平均每天買上3大袋二手衣服,每包重45公斤。在開包之前,他並不知道袋裡裝了什麼。 

“我以前一天能賺2000到3000先令(約25瑞士法郎)。現在我一個星期才能賺到這個數目,因為太多的貨賣不出去,”他指著一件側面完全破損的牛仔夾克說道,“看看這個洞…… 沒人想買這個!” 

他接著說:“出口商需要更好地在上游篩檢,以便向我們派送高質量的衣服。二手服裝曾經是養活了許多人的生意。現在,由於紡織垃圾比例的增大,該領域越來越無利可圖。” 

肯尼亞進口的二手衣服中,約有30-40%是無法銷售的。它們最終被丟棄在垃圾場或野外-尤其是流經市場的內羅畢河中。由於衣服堆積在河道中,河床已經很難看到。 

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Texaid表示,雖然該國屬其出口市場,但發送至那裡的貨品數量一直很少(2021年為90噸)。 

其負責人Martin Boëschen保證,該公司出口的服裝受到嚴格控制。“我們的分揀過程都是按照歐洲廢物運輸條例的標準進行的。根據這項條例,未經接收國授權,不得向非經合組織國家出口廢物。”他解釋說。 

“操作中要遵循近300條標準,以確保服裝以最環保的方式進行加工。Texaid尊重法律,以保證出口高質二手衣服。我們不會違背這一原則。”Boëschen總結說。 

快時尚傾銷地 

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紡織品垃圾最終“抵達”肯尼亞?像Texaid一樣,許多二手衣物收集公司在歐洲和國際範圍運營。但檢查所有企業是否遵守現行規定難之又難。 

肯尼亞已經成為快時尚的傾銷地,這是事實。

Alex Musembi是非洲紡織品收集組織(Africa Collects Textiles)的創始人,該組織致力於反對紡織品垃圾。在他看來,肯定的一點是,問題出在出口國,因為後者很少注意發送的二手紡織品的質量。“我們不是垃圾桶。歐洲人應該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在其國內更好地回收衣服。他們也應該考慮真正的循環經濟,同時要減少消費。”他憤憤地說。 

他補充說:“這也是一個全球問題。快時尚需要擺脫利益驅動,開始用可持續材料製作衣服。太多的衣服是用微塑料製成的,這對環境來說是災難性的。” 

非洲紡織品收集組織將無法出售的紡織物回收製成背包或裝飾品,如靠墊套或地毯。但是進口來的織物垃圾仍然數量過大,難以全部處理。 

“瑞士人認為捐贈衣服是一件好事,可以幫助非洲,卻不瞭解這樣做的長期影響。事實上,肯尼亞已經成為快時尚的傾銷地。” 

地獄般的垃圾填場 

拾荒者們在一縷縷刺鼻的煙霧中遊蕩,尋找著腐爛氣味的源頭。成群的蒼蠅盤旋在一頭倒在人類排泄物和垃圾堆上的牛屍上方。空氣令人窒息,滿眼世界末日的景象。 

丹多拉垃圾場距內羅畢僅8公里之遙,是東非最大的垃圾填埋場。每天有超過2000噸的垃圾在那裡被傾倒和焚燒,其占地面積相當於62個足球場的大小。 

根據非洲紡織品收集組織的說法,每年大約有2000萬公斤的舊衣物最終在此“落地”,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吉康巴市場。 

1977年,丹多拉在世界銀行的資助下開業,它本應是一個垃圾處理示範基地。可40年後,它卻被政府宣佈為“嚴重的健康威脅”,且仍在失控地增長著。 

生活垃圾、醫療、工業和紡織廢料…… 此地已成為一個巨大的“垃圾谷”,周圍則是居民樓、商場和學校。每天除了豬和羊之外,大人、小孩兒也都會來垃圾場徘徊,期待淘到可以轉賣的東西。 

環境污染 

環境學家Evans Otieno就是在貧民窟出生且長大成人。多年來,他眼看著紡織廢物“大山”越堆越高。“人們會來這裡撿淘可以轉售的材料,比如金屬、玻璃或塑料。而包括衣物在內的其他材料則無法再回收利用,”Otieno介紹說,“因為沒有合適的基礎設施來處理它們,所以紡織品廢料會在這裡被焚燒。”

焚燒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紡織品中使用的許多材料,如聚酯纖維,都是合成纖維,它們是由不能進行生物降解的石油基塑料製成。當地的空氣、土壤和水最終被這些毒素所污染,”Otieno補充道,“焚燒還會釋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對氣候有害的溫室氣體。”

內羅畢河流經丹多拉垃圾場。被污染的河水順流而下,而下游就是種植著牲畜飼料和人類食物的農田。 

Jeune fille assise dans les détritus, dans la décharge de Dandora au Kenya.
在丹多拉垃圾場,每天都有匆匆而來的大人和孩子,在垃圾堆中尋找著可以再出售的廢料。 Keystone / Daniel Irungu

健康災難 

2007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的一份關於丹多拉垃圾場的研究報告揭露了令人震驚的事實:研究團隊對居住在垃圾填埋場附近的300多名兒童進行體檢,結果顯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血鉛含量超標,而且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也很高。 

其他分析也顯示附近居民體內存在如鎘和汞等重金屬元素。內羅畢Aga Khan醫院的醫生Juma Bwika解釋說:“我們在對病人進行支氣管鏡檢查時也發現了微塑料纖維。吸入污染空氣會導致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和肺癌的發生。而丹多拉附近貧民窟的居民是這些治病風險的主要受害者。”

據統計,這一健康陰影籠罩了內羅畢大約90萬居民。而受垃圾污染影響最大的卻是那些製造污染最少的人群:窮人。 

在瑞士,把舊衣服扔進垃圾回收箱裡,這遠非“綠色”之舉。通過出口廢舊織物,歐洲正在將其過度消費的問題外包給那些缺乏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國家。而當地的現實也把二手交易的社會和生態成本揭露於眾目睽睽之下。 

給當地居民帶來環境和健康災難的丹多拉垃圾場就是這一社會和環境問題的集中體現。災難性的現實是“快時尚”的後果,與“倫理時尚和環保時尚”的承諾南轅北轍。 

相关内容
Un sac rempli de biogaz, connecté au biodigesteur via un tube en plastique.

相关内容

在贝宁,沼气生产并非易事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的资助下,贝宁南部建成了两座沼气厂,当地人由此可以对经常导致街道和市场堵塞的有机废物进行充分利用。在这两座工厂的案例中,一个取得成功、另一个则遭遇失败,这为未来的类似行动提供了一些借鉴。

更多阅览 在贝宁,沼气生产并非易事

(编译自法语:郭倢)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