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像苏黎世这样的大城市,已经有将近一半的人拥有大学学历。
Keystone/HERZOG UND DE MEURON
瑞士实行双轨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实用的职业教育非常受欢迎。然而现在出现了另一种趋势:大城市居民越来越崇尚上大学,40%瑞士“城里人”拥有高等教育文凭,在瑞士172个中小城市中三分之一居民接受过高等教育,而整个瑞士的高知比例略超过四分之一。
此内容发布于
苏黎世一半居民拥有高等学历,与苏黎世情况近似的还有日内瓦(42.4%)、伯尔尼(41.8%),这是瑞士联邦统计局刚刚公布的《瑞士城市2019》调查所显示的数据。
大城市中高知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大城市往往是高校、研究所和科研单位的所在地,对拥有高学历的人士需求较大,比如医院和国际组织等。
门当户对
还有一个现象,城市居民中超过一半(56.7%)的夫妻,学历对等。城市中的伴侣,男性学历比女性高的占四分之一,在夫妇学历问题上,瑞士社会上似乎尚无男女平等可言,学历女高男低的伴侣中,只有11.2%的男性对高知女伴没有“敬畏感”。
调查还显示,年轻的城市青年变得比较“恋家”:15-28岁城市年轻人中,将近四分之三尚未离开“妈妈酒店”搬出去独立生活,全瑞士的比例则为三分之二。城市青年不再早早离家的原因,与城市高房租脱不开干系。
相关内容
瑞士有“太多”准妈孕期饮酒
此内容发布于
由于预防措施不足,瑞士每年出生时患有胎儿酒精综合征的婴儿多达1’700名。瑞士成瘾基金会在世界无酒日当天对此提出批评。
更多阅览 瑞士有“太多”准妈孕期饮酒
相关内容
非暴力育儿原则被写入瑞士法律
此内容发布于
9月9日,联邦院通过了由政府提交的《民法典》修正案。该法案旨在明确禁止在育儿过程中使用任何暴力,从而有助于预防暴力行为。
更多阅览 非暴力育儿原则被写入瑞士法律
相关内容
瑞士快餐业繁荣引发公民健康担忧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的快餐门店数量日益增多,且势不可挡,引发政府和医生对民众饮食习惯及人口健康的忧虑。
更多阅览 瑞士快餐业繁荣引发公民健康担忧
相关内容
2025年上半年欧盟收到40万份庇护申请
此内容发布于
由于中东和东欧地区的持续战乱,据统计,2024年有超过43万人在欧盟获得庇护身份,其中叙利亚、阿富汗和委内瑞拉公民是申请者中人数最多的群体。
更多阅览 2025年上半年欧盟收到40万份庇护申请
相关内容
工作场所
瑞士职场:坚持进修可带来更高收入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联邦统计局的一项调研显示,毕业十年后,持续坚持职业培训的人月收入比未进行任何进修的人高出400-1’300瑞郎(约合人民币3’553-11’549元)。
更多阅览 瑞士职场:坚持进修可带来更高收入
相关内容
工作场所
不是瑞士生产的On昂跑鞋,你还会买单吗?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制造”给人的印象是精准、可靠、高品质、带有奢华与传统工艺气质。瑞士的十字自然也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品牌形象。On昂跑鞋近日因为鞋身上这个小小的十字成为舆论焦点,到底怎么回事?
更多阅览 不是瑞士生产的On昂跑鞋,你还会买单吗?
相关内容
研究边界
瑞士邮政试用机器人送包裹
此内容发布于
Swiss Post tests four-legged robots in Zurich to aid parcel delivery.
更多阅览 瑞士邮政试用机器人送包裹
相关内容
农业经济
职场恋情被曝光,雀巢解雇首席执行官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食品巨头雀巢公司(Nestlé)紧急解雇了首席执行官洛朗·弗雷克斯(Laurent Freixe),决定立即生效。此前一项调查发现,他与一名直接向其汇报工作的女性员工存在未公开的关系。
更多阅览 职场恋情被曝光,雀巢解雇首席执行官
相关内容
瑞士研究揭示啤酒泡沫的奥秘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的科研人员经过七年研究,终于揭示了啤酒泡沫稳定性的秘密。
更多阅览 瑞士研究揭示啤酒泡沫的奥秘
相关内容
冰川和永久冻土
瑞士阿莱奇冰川“将在2100年前消失”
此内容发布于
据意大利环保组织Legambiente称,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瑞士的阿莱奇冰川(Aletsch glacier)很可能将在2100年前消失。该组织致力于监测意大利及海外冰川的健康状况。
更多阅览 瑞士阿莱奇冰川“将在2100年前消失”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典型的瑞士大学生什么样?
此内容发布于
在瑞士有近20万名大学生。他们的背景如何?他们靠什么来负担学习和生活费用?
更多阅览 典型的瑞士大学生什么样?
相关内容
瑞士大学“人满为患”
此内容发布于
随着新学年开始,瑞士各大学的学生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这一趋势似乎仍将继续。瑞士会不会有培养出过多大学生的风险…
更多阅览 瑞士大学“人满为患”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