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鬼氈:登月成就的瑞士發明

魔鬼氈(德文名:Klettverschluss)是一個很不起眼的日常用品,然而很少人知道,它是瑞士人的發明。在1950年代,瑞士工程師喬治·德·梅斯特拉(George de Mestral)為他發明的魔鬼氈申請了專利。然而,最初人們對他的這項發明背後的原則持懷疑甚至排斥的態度。直到魔鬼氈被用於阿波羅登月任務和運動領域之後,這項產品才開始流行,並受到廣泛歡迎。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小物件,雖然談不上優雅,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卻離不開它。如今,沒有這種魔鬼氈的生活已經無法想像。
一項國際評選將瑞士的這項發明歸類為20世紀最重要的50項發明之一。與其他一些瑞士發明一樣,這個小小的魔鬼氈改變了世界。
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一側是帶有許多小鉤的“勾面”,另一側是帶有許多小環的“毛面”。將這兩側按在一起,它們就會緊緊地粘連,只有用力拉扯才能將它們分開。

然而,這種利用一側鉤面、一側毛面的粘連,固定和粘合物體的原理,在過了很長時間後才被人們所接受。
受大自然的啟發
1941年,34歲的瑞士沃州工程師喬治·德·梅斯特拉帶著他的狗去森林打獵。回來後,他很惱火地發現自己的衣服和狗的毛髮上都沾滿了牛蒡種子。
但當他在家中的顯微鏡下觀察牛蒡種子時,激起了他的興趣。他發現牛蒡種子上並不是刺,而是數百個微小的倒鉤,所以牛蒡種子才這麼容易黏在編織物和毛髮上。
受到了這個啟發之後,這位電氣工程師花了數年時間把自己憋在工作室裡,嘗試用一面是倒鉤、另一面是紡織物的形式,開發一種機械粘連系統。
1951年,他終於製作出了一個原型,並以“Velcro”-由法語單字velours(天鵝絨)和crochet(鉤針)組合而成的名稱-申請了專利。1954年3月16日,他在瑞士獲得了專利。
但是,魔鬼氈還有一個重大障礙需要逾越:如何投入大量生產?梅斯特拉辭去了工作,籌集了巨額風險投資,然後開始為他需要的新型機器尋找製造商。
1959年,瑞士電視台SRF《每日新聞》的前身《瑞士電影週》(Schweizer Filmwochenschau)在一個關於瑞士新發明的節目中報道了這一消息。電視台的記者在節目中興奮地告訴人們:「使用這種魔鬼氈絕對不會脫落。」
繞道太空
儘管如此,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人卻對這種魔鬼氈缺乏興趣。 《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在一篇報導中寫道:「魔鬼氈入不了20世紀60年代的時尚達人的法眼」。
美國雜誌《Mental Floss》的一篇文章這樣形容:「有用是有用,但太醜。」唯一對它感興趣的卻是新興的航太產業。
「太空人不想在穿、脫太空衣時沒完沒了地拉拉鍊或繫鞋帶。而且,他們還需要一種方法來防止他們的各種個人物品和食物在失重的狀態下四處漂浮」。
太空人也不介意打開魔鬼氈時發出那種刺耳的“刺啦”聲,根據當時的各種報道,這一消息讓整個時尚界都驚掉了下巴。
就這樣,1969年7月21日首次登月時,魔鬼氈與歐米茄超霸腕錶和伯爾尼大學的太陽帆一起,成為這次人類壯舉的親身見證者。

走向世界
電視節目中播放的太空人使用魔鬼氈的鏡頭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這種產品一下子成為高科技和勝任極端環境的代名詞,被視為“太空技術”,這在當時那個時代極具說服力。
同時,體育和戶外領域也發現了這種簡易的黏連部件,它被用於運動器材、童鞋、矯形夾板、休閒服和露營裝備等產品。

相关内容
2023年具开拓性的八大瑞士发明
1980年代和90年代,出現了滑板和嘻哈風格的街頭時尚,魔鬼氈也終於被大眾所接受。帶有魔鬼氈的運動鞋成為了一種時尚。
最終,一向對它嗤之以鼻的時尚界也向魔鬼氈敞開了大門,服裝設計中越來越多地納入了這種粘和元素,甚至在高級訂製時裝中也不例外。
高科技與藝術品
自專利到期後,許多製造商進一步改進了魔鬼氈。現在,還出現了相互粘連的蘑菇扣,用金屬、磁鐵;或用微小到納米級別的固件製成,可以粘附在光滑的表面上。
魔鬼氈不再只是醜陋的代名詞。雷切爾·菲茨帕特里克(Rachel Fitzpatrick)和金永珠(Yong Joo Kim)等國際藝術家也發現了它,並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展現出它最美的一面。
喬治·德·梅斯特拉並未因為自己的發明而致富,他於1990年去世,享年82歲。他要是知道魔鬼氈今天的風光,一定能含笑九泉了。
(編輯:Balz Rigendinger,編譯自德文:楊煦冬/dh,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