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沉睡中的孔子学院

为了扩充中国的“软实力”,自2004年起,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相继成立。 Keystone

苏黎世早就应该建起一座孔子学院,然而该项目已然搁浅。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到目前为止。

教育是通往上层社会的康庄大道。受教育几乎可以让人达成任何目标,只要你努力即可。在古老的中国就是如此,即使到了今日,这一趋势也是有增无减。毫无疑问,中国人历来就是一个非常好学的民族,他们深信,世界可以依靠自我修养而改变,或者说,改善。这也是中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孔夫子所倡导的。教育甚至能让人结交朋友,这位大师在《论语》中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一切为了形象

中国确实需要朋友,尽管它很大,而且市场很强。中国在它以外的地方有着相当糟糕的形象,特别是在日本。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仅有9%的日本国民认为中国的形象不错。而且中国在美国和德国的形象也并不好,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对中国没有什么好印象。北京的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利用古代先贤的伟大智慧,把教育传遍世界,以赢取全世界未来朋友的心呢?绿茶取代可乐、饺子取代热狗、中文替代英文,伟大的中国难道就不能打倒肤浅的美国流行文化吗?

为了扩充中国的“软实力”,自2004年起,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相继成立,第一座就在韩国首都首尔。直至2020年,世界各地将涌现上千家这样的教育机构,而且设置各有不同。到目前为止瑞士共有2家,一家在日内瓦、一家在巴塞尔。而在苏黎世的第三家,早就在计划之中,且进行了数轮谈判,甚至连学院负责人都一度选好。可到了2014年,项目进展停顿。负责与苏黎世孔院对接的苏黎世大学汉学教授Wolfgang Behr不再活跃于此。苏黎世大学称,已很久没有举办过相关会议和联合大会了。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中国难逃干系。自孔子学院成立伊始,就一直被怀疑是北京高层的宣传工具。尽管这多次遭到学院负责人如巴塞尔孔院院长Qi Zhu Ammann的否认,但学院还是没能逃过瑞士联邦情报局(Nachrichtendienst des Bundes,简称:NDB)的雷达。在它今年5月最新出具的报告中,将孔院明确列为不信任对象。一般来说,中国都是一个不透明的行为体,情报局局长Markus Seiler在瑞士广播电台中表示。其他国家也作出了类似的评估。

这类对孔子学院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至少在2014 年7月底于葡萄牙召开的欧洲中国研究协会专业大会上,就已初见端倪。据与会者报道,一位对孔院负责的中国高级教育官员在一项夜间偷袭行动中,对全部会议资料进行了审查,并将与台湾有关的全部内容删除。

这样的“除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与在古罗马历史中一样有着政治根源:对中国政府来说,民主制台湾是一个叛离的省。正是在葡萄牙意外事件之后,苏黎世建孔院的计划搁浅了。此后,该计划一直没有复活的迹象,苏黎世大学的Nathalie Huber说。

教育和世界观

人们当然可以对于事无补的审查尝试予以嘲笑,但我们也不能低估这种行事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毕竟中国人对这种微妙技巧了然于胸。因为孔院总是试图和业已存在的教育机构如大学和高校等联合办学,所以我们必须就中国对研究和教学方面所施加的影响进行思考,这不仅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教育传递着世界观。一旦中国把教材和教师送到孔子学院,他们便也送来了价值观。从初学者拿起中国的官方词典开始学习中文的那一刻起,影响就开始了。

国际上关闭孔院、不再与孔院续约的大学层出不穷,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如果谁想在百分之百的学术自由和没有审查的情况下,科学地研究中国或孔子,那么还是来找汉学系,而不是孔院吧。如果谁“仅仅”是想学中文,那么就干脆到汉语地区,或者去台湾或香港学习。最迟到了香港你也会马上意识到,与在孔院不同,在中国绝对不止有一种语言。

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在全球扩充“软实力”的手段-你赞同这一说法吗?欢迎大家踊跃加入我们的讨论。


本文为转载文章,不代表瑞士资讯swissinfo.ch观点。

(翻译:宋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