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後:從廣島到日內瓦,全球禁止核武的鬥爭

在廣島遭受毀滅性核打擊80年後,全球在核武上的開支正急劇攀升。那麼80年過去,核裁軍為何裹足不前,反而迎來新一輪核武軍備競賽?廣島的歷史悲劇是否已被遺忘?讓我們聽聽一位倖存者的警示。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1945年8月6日,廣島。7歲的児玉三智子(Michiko Kodama)站在教室窗邊的課桌旁,猶豫著是要衝出去,還是留在原地,用防空頭盔護住自己。就在這一瞬間,一道無法言說的強光襲來——「黃色、橙色、銀色」——整個景象難以用言語形容。窗戶隨之碎裂。她趕緊鑽到課桌下,隨即失去了意識。
她就讀的學校距離爆炸中心僅四公里多一點,她的家離得更近。當天,父親抱著她穿梭在一座烈焰吞噬的城市中,路邊滿是燒焦的屍體。
「那一幕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記憶裡。」她在接受瑞士資訊swissinfo.ch的視頻採訪時回憶道,「有人拉著我們的腿哀求:’求求你們救救我,給我一點水。’」
有一幕讓她尤其難以釋懷:一個與她年齡相仿的女孩,可能已經與家人走散,徑直朝他們跑來,她半張臉和身體都被燒傷。女孩沒有說話,只是用眼神乞求他們幫一把。但他們無能為力,只能走過去。小玉回頭望了一眼,「她已經倒在地上了,」她說,「我想她已經死了。」
80年過去,小玉的證詞仍是對核武災難的警訊,提醒人們單一核武所能造成的破壞。第一枚在戰爭中使用的原子彈足以公頃間摧毀廣島約10平方公里的區域,造成約13.5萬人死亡。這段經歷也向今日支離破碎、再度踏入核武軍備競賽的世界發出警告。專家警示,這樣的趨勢一旦失控,或將引發難以收場的浩劫。
從日內瓦停滯不前的裁軍談判,到各國軍費預算節節攀升,當前的趨勢不再是廢除核武器,而是走向重新武裝。在過去五年裡,世界各國在核武上的開支急劇上升,而自1945年以來,世界面臨的核衝突風險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要高得多。
「當前核武被動用的風險,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高,」總部位於日內瓦的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CAN)執行長梅麗莎·帕克(Melissa Parke)表示。該組織因在推動《禁止核武條約》(TPNW)方面的突出作用,於2017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這項條約是首個全面禁止核武的國際協議。
帕克的擔憂廣受認同。今年1月,《原子科學家公報》將「末日鐘」指針再度撥前一秒,來到距午夜僅89秒的位置,這是該機構就危險技術對世界構成生存威脅的最嚴厲警告。這次調表,部分源自於人們擔心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戰爭可能會因誤判或意外而引發核衝突。而在此之後,今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有核國家關係驟然緊張;6月,有核國家以色列與美國對正在發展核能力的伊朗發動攻擊,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擔憂。伊朗正在發展核子能力,但堅稱這些核子能力是為了生產能源等和平用途,而不是為了製造核武。
更令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IFRI)威懾與擴散計畫負責人赫洛伊絲·法耶特(Héloïse Fayet)感到警惕的是,「核武作為國家治理與施壓工具正捲土重來……這一趨勢與國際秩序的瓦解同時發生──尤其是關於核武的規範與規制的潰散。」她指出,這增加了誤判和災難性錯誤的風險。
新一輪軍備競賽
近年來,核武支出呈現激增態勢。自2019年以來,全球九個擁有核武的國家——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北韓——都提高了每年的核武投資。美國居於首位,俄羅斯和中國緊追在後。
尤其是中國,其核武庫擴張尤為顯著。根據美國國防部估算,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從21世紀初的約200枚增加到去年的約600枚,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1’000枚。儘管如此,這一規模仍僅相當於美俄核武庫存的約十分之一。
儘管中國官方堅持「不先使用核武」政策,即承諾除非遭受核武打擊,否則絕不動用核武。但一些西方分析家質疑,在真正爆發重大衝突的情況下,這個立場是否能堅守到底。
中國於1992年正式成為《不擴散核武條約》締約國,以期獲得更穩定的國際環境並提升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責任感與信譽。不過在早期,中國曾公開主張廣泛擴散核武器,以抗衡美蘇霸權,反映其對該制度的懷疑態度。
中國是五個核國中唯一公開承諾「不先使用核武」的國家,並呼籲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共同簽署相關條約或聲明,確立此原則為全球共識。此外,在2022年1月,中國與其他四個核武國家共同發表聯合聲明,重申防止核戰和避免軍備競賽的政治意願。
然而,中國在裁軍談判中也有備受批評之處。首先其核武庫正快速擴張:西方智庫估測其現有約600枚核彈頭,且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1’000枚;其導彈井數量也大幅增長,使其被視為與美俄並肩的「核對手」。同時,中國在核裁軍機制尤其是核裁軍驗證方面鮮少展現興趣,例如未參與一些國際裁軍核查框架,如國際核裁軍驗證夥伴計劃(IPNDV)等,降低透明度並增添各方疑慮。
其次,中國對參與中俄美三方或多邊裁減條約持保留態度。美國曾提議將中國納入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但中國拒絕加入,理由是其核武庫規模遠小於美俄,談判條件不對等,僅當美俄核武減少至接近中國水準時才考慮談判。一些分析師認為,中國不斷提高參與核談判的門檻,實際上是在推遲責任並缺乏真誠對話意願。
中美之間非正式層面(Track Two)核子對話於2024年3月恢復,但官方層級談判依舊停滯。美國方面對中方不積極回應正式核子軍控風險降低提案表達失望。正式談判尚未恢復,雙邊制度性交流仍有阻滯。
「目前有核國家對核武的興趣愈發濃厚,這也令那些尚未擁有核武的國家蠢蠢欲動,」法耶特表示。她列舉了韓國、日本、烏克蘭、土耳其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表示這些國家正日益對核武抱持更為積極開放的態度。「他們把核武視為國家治理的有力工具。」
而核武庫的現代化也引來了新的隱憂。許多有核國家正投入研發高超音速飛彈與人工智慧驅動的導引系統。帕克特別擔心人工智慧正悄悄滲入核子指揮與控制系統,這種現代化反而可能讓這些系統更容易遭受網路攻擊。
如今的核彈頭雖然體積更小,但威力卻呈指數級增長,遠超當年投擲在廣島和三天後轟炸長崎的原子彈。1954年,美國進行的「布拉沃城堡」(Castle Bravo)核試驗,其爆炸威力就達到廣島原子彈的1’000倍:15兆噸對比15千噸。將這樣的破壞力乘以目前全球約1.2萬枚核彈頭,其潛在的毀滅性可想而知。「1.2萬枚核彈頭同時引爆,地球都可以被摧毀兩次,」児玉三智子指出。

條約面臨危機,規範日漸式微
國際社會自廣島事件以來歷經數十年精心建構的核武約束體系如今正搖搖欲墜。
1960年代在日內瓦談判達成的《不擴散核武條約》(NPT)正遭遇信任危機。 2022年的上一次審議大會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草草收場,而定於2026年舉行的下一輪大會前景同樣黯淡。
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審議大會旨在評估條約三大支柱——不擴散、裁軍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進展情況,同時也意在加強締約國之間的承諾。
「如今核軍控協議幾乎完全失去了效力,新一輪核軍備競賽正在展開,」帕克表示,「事態非常嚴峻。這個時候,世界領導人本該坐下來談談,化解彼此的不信任……認真地討論裁軍問題,這是多年來難得的契機。」
日內瓦正在舉辦多項活動,紀念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80週年。因瑞士一貫秉持中立立場,且日內瓦又是聯合國多個重要機構的駐地(包括聯合國裁軍研究所),這座城市自然成為各國探討核問題的首選之地。
這裡同時也是聯合國裁軍談判會議的召開地點。但這個每年舉行三次會議的多邊談判平台,數十年來卻未能達成任何新條約。上一次具有實質意義的成果,還是1996年簽署的《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但因始終未獲得足夠多國的批准,至今未能正式生效。美國、中國、印度等關鍵國家至今未獲批准,俄羅斯則在2023年正式撤銷批准。
而2021年生效的《禁止核武條約》,至今仍被有核武國家集體忽視。就連一向中立的瑞士也未簽署條約,儘管條約具有強烈的人道號召力。2024年3月,瑞士聯邦委員會在其最新評估中重申,瑞士關於核裁軍的承諾最好透過現有的《不擴散核武條約》來實現,因為它涵蓋了所有有核國家。
衝突地區核子風險加劇
世界曾多次處於核災難邊緣,次數遠超多數人的認知。從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到後來的假雷達警報,都曾經讓人離末日只有一步之遙。帕克表示,世界能走到今天,「純粹是運氣好」。她的說法也呼應了許多專家的觀點,包括前國際核不擴散和核裁軍委員會聯合主席加雷思·埃文斯(Gareth Evans)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
大多數核危機事件都發生在美國與前蘇聯之間。這兩個國家在冷戰期間大量囤積核武器,當時各自擁有數萬枚核彈頭。直到今天,美國和俄羅斯仍掌控著全球約90%的核武器,每個國家都擁有超過5’000枚核彈頭。
如今,全球最動盪的地緣政治衝突,幾乎無一例外地牽涉到核武國家,或是那些正處於擁核邊緣的國家。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核武器國家參與大規模衝突、發出核威脅,以及核言論升級,就連高級政治領導人都在發表相關言論,」帕克指出,「那些已經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正利用核武器作威作福,以核欺凌的姿態行事,彷彿自己可以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她表示,美國與以色列近期對伊朗的打擊,更加突顯了全球核子政策中的雙重標準。不過,帕克也從另一個方面看到了希望:越來越多國家在支持《禁止核武條約》。目前,近100個國家已簽署或批准了該條約。該條約在聯合國層級也即將迎來多數支持。預計今年將有更多國家成為締約國,其中包括吉爾吉斯。
過去的教訓被遺忘
對児玉三智子這樣的倖存者來說,核威脅令人痛心,而且始終存在。她背負著那段揮之不去的歷史陰影,也正是這份沉重的記憶與責任感,促使她不斷發聲,擔心這個世界正逐漸遺忘廣島的慘痛教訓。
這種擔憂不難理解。2018年,児玉三智子曾與五個核武國家的外交官會面,敦促他們履行《不擴散核武條約》下的裁軍義務。然而到了2024年,當她再次在烏克蘭戰爭期間回到日內瓦時,那些國家的代表卻無一願意與她會面,只有無核武國家的代表表示願意接見她。
小玉對日本政府目前的立場也感到失望。儘管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核打擊的國家,但卻沒有簽署《禁止核武條約》。該條約於2021年正式生效,而就在同一年,她那位在廣島核爆發生時只有五歲的弟弟,因遭受輻射導致的多種癌症離世。
「我們這些’被爆者'(hibakusha)還活著,」她使用日語中指代1945年原子彈爆炸倖存者的詞彙說道,「我們感到憤怒……我希望看到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
相关内容
(編輯:Nerys Avery/vm,補充資料:Akiko Uehara,編譯自英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