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瑞士旧约,能否为给当下欧洲和平带来启示?

《洛迦诺公约》(Locarno Pact)于1925年签订,被誉为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协议以其谈判地瑞士城市洛迦诺命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欧洲带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如今,乌克兰战火持续、美国孤立主义抬头、大国权力格局变化,欧洲正处于一个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十字路口。当和平再次成为欧洲大陆的紧迫命题,这项几乎被遗忘的公约是否仍能为今天的决策者提供借鉴?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主流历史叙述往往以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当时德国被迫为这场史上最惨烈战争承担责任。
然而,许多历史学者认为,真正的和解是在六年后于瑞士实现的。当时各国外交官花了十天时间,谈判达成了相对鲜为人知的《洛迦诺公约》。主要签署国包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各国承诺除自卫之外不动用武力。
该公约(多语)被誉为外交上的里程碑,为欧洲列强多年来的对抗画上句号。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稳定欧洲最基础的一项协议,”瑞士外交文件研究中心(Dodis)主任萨沙·扎拉(Sacha Zala)表示。
该公约确认了德国与法国和比利时之间的边界,并重申了《凡尔赛条约》中确立的莱茵兰(Rhineland)非军事化地位。其意义之重大,甚至使主要谈判代表- 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外交部长- 共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和解并未持续太久。1936年,时任德国总理的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背弃了公约,向莱茵兰派兵。仅三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如今,在《洛迦诺公约》签署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正在欧洲东部战线与乌克兰展开消耗战。专家认为,洛迦诺经验依然具备借鉴意义- 既有建设性的启示,也带来警示- 为当下如何再次在欧洲实现和平提供思路。
美国转向孤立之际,欧洲如何自保
欧洲可以重新认识到的一点是:避免在安全问题上过度依赖美国。当年,尽管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是联合国前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重要设计者之一,美国在与英法并肩作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仍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也未加入国际联盟(多语)。

在当时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对洛迦诺会谈置身事外之际,欧洲国家则自行展开谈判。根据该公约,德国同意通过独立仲裁机制解决与法国、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之间的领土争端,且由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调解。洛迦诺会议为德国于次年加入国际联盟铺平了道路。
“主要大国当时讨论的是为欧洲人民带来和平- 彼时‘欧洲’常被提及为一个整体,”格拉斯哥大学历史学教授、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研究专家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指出。
了解洛迦诺市如何传承《公约》留下的和平遗产:

相关内容
洛迦诺:一座因和平而被铭记的瑞士小城
这一回响至今犹在。尤其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再次表现出对欧洲的疏远倾向。他加征贸易关税、强烈指责盟国军费开支不足,甚至威胁撤回驻欧美军,这些举动造成跨大西洋关系裂痕。这使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盟国对美国是否会在成员国遭受攻击时履行援助义务产生了不确定感。
扎拉表示,回顾洛迦诺经验,“欧洲应汲取的教训是:将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欧洲正在回应这一呼吁。在6月举行的北约峰会上,欧盟成员国普遍承诺将逐步提高国防支出,不少国家计划到2035年将国防预算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远高于当前2%的目标。此外,欧洲内部也在讨论建立不依赖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同时强化本国防务工业,以减少对美制军用设备和技术的依赖,包括战斗机、导弹和火炮等。
多边合作的路径
洛迦诺在实现和平方面所采用的路径也具有启发意义。1925年,欧洲各国选择通过集体磋商来解决分歧,而不是依赖双边协议各自为政。
“这是一次尝试,旨在终结以权力平衡为主导的国际外交逻辑,转而建立一种更注重合作的新模式,”杰克逊说道。

时至2025年,美国不仅对集体安全机制表示怀疑,而且“对多边机制深感不信任”,这位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指出。他补充说,特朗普更倾向于达成那种促使“大国相互对立”的双边交易。
杰克逊指出,德国第三帝国通过签署那些根本无意履行的单边协议,破坏了当时的多边体系。这些事件发生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之后,当时美国及欧洲大部分地区陷入经济衰退,互相实施报复性贸易保护政策。最终,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我们眼下再次看到类似的趋势- 各国内顾自保、提高关税壁垒- 这正是上世纪30年代加剧全球经济危机的那些做法,”杰克逊说道。
不可分割的欧洲安全体系
洛迦诺的经验也提醒我们应该避免哪些错误。
该公约的一大缺陷在于它对德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东部边界问题保持沉默,实际上将东欧排除在地区安全框架之外。德国的政治领导人利用了这些新兴国家与德国之间潜在的领土争端。1938年,希特勒要求捷克斯洛伐克交出以德语区为主的苏台德地区,令欧洲大陆更加接近战争边缘。
时隔近一个世纪,俄罗斯于2022年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这一行动发生在其吞并相邻的克里米亚八年之后。这场战争终于唤醒了欧洲-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Friedrich Merz)在6月表示:“我们德国人太久以来忽视了来自波罗的海邻国对俄罗斯的警告。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错误。”

相关内容
我们关于外交事务的时事通讯
“看起来,欧洲的决策者们已经意识到,安全不可分割,乌克兰的安全本身就是欧洲安全的一部分,”杰克逊说。
由于特朗普多次拖延对基辅(Kyiv)的军事援助,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加码,承诺进一步加强对乌克兰防御的支持。各国也在为未来做准备,例如法国和英国提出建立一个“志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在停火后继续支持这个东欧国家,但尚未承诺具体的兵力部署。
瑞士与“洛迦诺精神”
扎拉表示,作为战后恢复政治稳定与重建经济的尝试,《洛迦诺公约》对东道主瑞士而言是一项积极发展。这一公约承诺将德国- 瑞士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重新纳入欧洲体系。“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欧洲和平、邻国稳定是最有利的局面,”这位历史学家说。
作为中立国,瑞士并未参与洛迦诺谈判,但如今的瑞士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谈判所蕴含的合作与集体安全精神。和平促进被写入瑞士的国家宪法。
去年,瑞士曾主办一场有关东欧和平前景的会议。迄今为止,瑞士已向乌克兰提供了总额为51.6亿瑞郎(约合人民币462.4亿元)的援助。尽管不是北约成员国,但瑞士依赖该联盟保障安全,并参与联合军演。
《洛迦诺公约》所倡导的核心之仲裁理念,至今仍是瑞士在国际舞台上角色的关键要素。这个阿尔卑斯山国家经常担任国与国之间的斡旋者,助力解决冲突。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瑞士所珍视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正面临风险。杰克逊表示,尽管100年前洛迦诺所做的努力在随后的几十年未能延续,但他坚信,那依然是今日通往和平的最佳途径。
“(洛迦诺)提出了以法律作为安全之源的理念,”他说,“那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 一种用和平方式解决分歧的新思路。”
(编辑:Tony Barrett/vm/ac,编译自英语:樊桦/gj)
相关内容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