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中瑞携手打造沉浸式宇宙艺术展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的观众。
“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的观众。 Elisa Tirabassi

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两国正携手举办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共庆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展览。依托中瑞两国专业力量,抽象的宇宙数据被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艺术作品。当全球都在关注人类如何探索宇宙时,这样一场跨越国界的展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全新的思考?

想象一下,只需手指轻轻一划,就能穿越十亿光年的星河;抬眼之间,仿佛置身环绕地球的太空垃圾密网;耳畔响起的,是卫星在轨采集数据谱写出的宇宙乐章。

这一切都能在“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中实现。这场由中瑞两国联合策划的展览,正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举办。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瑞士联邦洛桑理工学院(EPFL)合作呈现,并得到清华大学天文学系和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

中瑞建交75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天文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宇宙考古:时空探索”展览,2025年7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厅举行开幕式。

展览分为“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未来:行星之旅”四个部分,融科学探索和艺术诠释为一体,将宇宙中真实、分散、抽象的数据,通过数字装置、互动体验、动态雕塑和前瞻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这些展品既包含对人类与地球和宇宙关系的思考,又有对宇宙数据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还有对太空污染治理以及对未来人类太空生存的探索,展示出当代科学研究跨国界、跨学科高度协作的丰硕成果,又从不同维度构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8展厅,展期三个月。

宇宙数据化作触手可及的艺术

走进展厅,观众瞬间被带入一场穿越宇宙历史的互动式沉浸之旅。那些天体如同宇宙的化石,保留着宇宙形成之初的独特数据。

所谓“宇宙考古”,就是通过观测和研究这些“遗迹”-最古老的天体与结构-来追溯宇宙的演化历程,从而绘制出一部属于宇宙的“编年史”。

“我们在策展过程中,将抽象的数据集转化成可视化的形式,为人们提供观察宇宙的新视角,”展览策展人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作为瑞士联邦洛桑理工学院的教授,她因在“计算博物馆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享誉全球。这一领域将人工智能与科学数据结合,拓展了博物馆的新边界。

肯德丁指出,本次展览的核心理念源自人类古老而迷人的宇宙测绘传统-用各种仪器绘制星图。数千年来,人类积累了海量信息与知识。“这些数据非常抽象,难以具象化,”她补充说,“展览的意义就在于将其具象化,让公众走进其中进行探索。”

瑞士艺术家帕斯卡尔·贝特克斯(Pascal Bettex)创作的星图雕塑中的行星细节。
瑞士艺术家帕斯卡尔·贝特克斯(Pascal Bettex)创作的星图雕塑中的行星细节。 Elisa Tirabassi

展览由八组展品构成,分为四个部分:“仪器和技术:绘制宇宙”、“大数据的星空”、“可持续的太空”以及“未来:行星之”。观众可在互动式数字装置、动态雕塑与概念设计作品间自由穿行。

开幕当日,观展人群兴致盎然、惊叹连连。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张女士感叹道:“你可以通过触摸那个遥控器,然后看到每个国家在某个年代产生的太空垃圾。”

律师魏女士则惊叹于展览将历史遗存翻译成了现代语言:“活动结合了艺术、历史,还有天文学的一些知识,我们来了之后感觉还是比较有启发的,下次可能还会带着孩子一起过来!”

中国发挥关键作用

该展览三年前首度亮相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随后巡展至中国:先是在上海天文馆展出,继而在广东科学中心展出,如今第四站来到北京。

策展人肯德丁解释道,中国在这次展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她指出,西方人更偏向于用说教式的方式来呈现,而中国人的表达则更富诗意。

南宋《天文图》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南宋《天文图》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Elisa Tirabassi

“这场展览蕴含着绝妙的诗意,这是中国艺术家带来的重要贡献。当展览来到上海时,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要邀请中国艺术家加入。这不仅因为中国在科学和天体物理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也因为中国的航天产业和设计行业同样实力非凡。”

这位策展人还表示:“清华大学及其美术学院在未来构想方面贡献突出。畅想人类如何在火星上生活、如何前往未来的空间站,这是人类走出地球的关键一步。而中国人又在材料运用、制造工艺和计算机图像领域技艺超群,这些难得的本领,未来定会派上大用场。”

本次展览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从不同维度构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叙事。

中国对宇宙的探索可谓源远流长。最早的天文记录就刻在甲骨上。展览展品中包括南宋《天文图》碑。整块石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幅绘有1’434颗星辰的星图,下部则记载着关于天体运行、四季更替及历法推算的理论阐释。

这件非凡作品被认为比同时期(1’127年)的欧洲星图更为系统完整。现代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比对分析发现,碑刻上所绘星辰的位置,与当代星表的结果竟然高度吻合。

《宇宙碰撞》,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eM+)打造的互动装置。
《宇宙碰撞》,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eM+)打造的互动装置。 Elisa Tirabassi

深化中瑞合作

这场展览之所以能圆满成功,关键在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eM+)和天体物理实验室(LASTRO)与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直接合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展览联合策展人师丹青表示:“清华大学,尤其是以美术学院为主,做了很多这种基于太空的艺术科技交叉的作品,古代、当代与未来等概念在此交汇融合。”

就职于北京大学一位参观者表示:“这次是非常有难得的一个机会,能够看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瑞士大使馆以及清华大学相互合作,做一个科技相关的对于未来、对于宇宙的一个考古学的内容。然后最后想来看一下大家对于宇宙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有什么样的新的思考。能看到两地的两所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不同的学生以及老师们做的各种各样的项目,我觉得特别好。”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eM+)研发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模拟装置。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eM+)研发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模拟装置。 Elisa Tirabassi

新冠疫情期间,中瑞两国往来受阻,两国关系发展一度放缓,目前虽未完全恢复至以往水平,但双方都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合作。

瑞士驻华大使尤尔格·布里(Jürg Burri)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我们希望能建立新的联系,期待未来开展更多合作。”

大使还表示:“在瑞士,文化和科学发展往往是自下而上推动的。艺术家、高校、科研人员乃至私营企业往往是变革的推动者。通过汇聚艺术家与科学家,助力他们在中国的项目落地,我们期待建立更广泛的联系,推动未来合作深化。”

(编辑:Daniele Mariani & Eduardo Simantob,编译自意大利语:瑞士资讯中文部/gj)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