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家鄉父母老了,海外遊子孝還是不孝?

年迈的父母还能走多远,能追上远在天边的游子吗?
年邁的父母還能等天邊的遊子多久? Keystone / Jerome Favre

“父母在,不遠遊”。一旦遠遊,便進退兩難:家鄉父母日漸衰老,自己卻被小家或事業牽絆在遠方。忠孝何能兩全? “大部分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在瑞士定居44年的台灣作家朱文輝說。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半年前,由他編譯的德語著作《今古新舊孝親文學專集》(Hsiao Hsun-Eine Anthologie zur kindlichen Pietät,後簡稱《孝親集》)在瑞士出版發行。書裡涵括了數十篇世界華人筆下“孝與不孝“的當代故事。裡面有嫁於瑞士夫君的中國新娘因鄉下父母“土氣”感到的尷尬;有遠嫁改教的女兒在母親葬禮上因違背禮儀遭受的白眼;有同性戀兒子為滿足父母傳宗接代期望的不得已而為之;也有離家學子對一股臭香的念念不忘-因為那是媽媽寄來的滷肉,儘管早已在長途郵寄中霉變。

“我想詮釋的就是在當代社會中’孝’的概念給華人帶來的心理衝突,” 朱文輝說,“在全球化的世界裡,眾多華人移居海外,對於孝敬父母,他們身不由己,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國的孝 + 瑞士的錢

當海外華人陷入“忠孝難全”的境地之時,孝德卻被瑞士人當成了寶,帶回了家:在台灣生活多年的Prong Press出版社老闆Rolf Bächi早年在古物市場偶遇一本《二十四孝》德譯本,如獲至寶,決意要讓西方人了解孝的故事。後來Bächi先生遇見了朱文輝,這一願望終於通過《孝親集》的形式得以實現。究竟,瑞士人對孝道的興趣從何而來?

“也許是因為東、西方在這方面正好可以互補吧,”朱作家對此顯然有一番心得。瑞士由三大支柱撐起的養老金體系Spitex上門護理服務時間銀行都是保障老人生活品質的社會制度和服務機制。但是面臨人口老齡化的現實,國家的養老基金捉襟見肘。 “瑞士錢不夠就可以用中國的‘孝’來補!”朱文輝說,“子女多出一份力,可以減輕社會的養老負擔。”

“ 反之亦然,”他接著道,“其實不只是海外華人,在國內生活的人也常常因為忙於事業而難以照顧到父母。這樣一來,便可以參照西方或者瑞士的養老制度,推進養老院建設等社會保障,以彌補子女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愧疚。”

中國的孝 vs. 瑞士的愛

50歲出頭的布里奇特是土生土長的瑞士琉森人,她的家是一棟兩層小樓:一樓住著她一家四口,二樓住著她89歲的母親。 “從小我就希望有一天能像媽媽照顧我那樣去照顧她。” 瑞士女兒的這一番話頗有些中華孝女的意味。

布里奇特的媽媽近幾年不再自己做飯,每天下樓來和女兒一家進餐,順便享受天倫之樂。但除此之外,三世同堂的兩家人卻又彼此獨立:老母親保有單獨的賬務,有自己的電話、汽車、洗衣機,在自己的客廳接待自己的客人。

 “很多瑞士人到了老年,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因此,他們能自理多久就自立多久。” 作為Spitex上門護理的護士,布里奇特的日常工作就是和獨居老人打交道,她一邊思索一邊說道:“對老人來說,只要身體狀況允許,獨立生活比依靠別人-包括子女-要好…… 子女經常往來走動當然好,但他們通常不會有讓兒女照料自己的期待。”

在朱文輝看來,瑞士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中不乏尊敬和愛,但是沒有孝。 “當中的區別在於:孝不僅包括愛和敬重,還有無條件的接受和忠誠,它存在於一種權威關係中。換句話說,即使父母不對,我也要盡孝。在西方人看來,這樣的孝會有些不人道、不民主。”他說。

在中華文化中,父慈子孝經過道德內化已成為人們潛意識中理所當然的事情;而西方則更遵循法律規定的權力和義務,大多不會為了對方而犧牲自我。 “西方看我們,太過權威強制;我們看西方,太過物質主義。沒有孰好孰壞。”作為兩個混血兒子的父親,朱文輝在孝的問題上像瑞士人一樣中立。

媽媽死了,好不好?

儘管如此,想到沒能在父母衰老時隨侍在身,半生定居瑞士的朱先生心中還是難抑遺憾。如何向遠在天邊的父母盡孝?這是眾多海外遊子心中一塊不願觸碰、但早晚要面對的難題。分身乏術是很多人的困境;“爸媽身體千萬別出問題”是很多人的祈禱;“聖帝君求你讓媽媽趕快死了吧……”是絕境中無奈的心聲。

《媽媽死了。真好! 》是旅居瑞士的台灣作家顏敏如為《孝親集》撰寫的小小說:女兒從海外趕回台灣陪病重母親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個月。這邊是“肚腔器官開始腐化的”癌症晚期的母親,那邊是發出最後通牒“你再不回來,我們的愛就死了”的丈夫,女人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縈繞:“只要媽媽能快快結束那看不出來具有何種意義的痛苦,我願意承擔任何不孝的代價。”

父母來瑞士養老,什麼條件?

雖然現實沒有小說那般極端,但父母病重對海外華人來說確是讓人煎熬的事情。 “一旦發生了,真的沒法想像。這邊的家和工作不能離開太久,那邊的父母也需要我…… 我粗略算過一次,如果每年能陪父母待上3個星期,如果他們活到90歲,這輩子我和他們共度的時間總共也只有1年……” 一位從北京嫁到瑞士的獨生女嘆道。 “我聽說,如果是獨生子女,可以向政府申請把父母接來瑞士,就是不知有什麼條件。”

不止一位瑞士華人移民在聊到孝親問題時都問到父母移民瑞士的可能,瑞士資訊swissinfo.ch就此諮詢了國家及蘇黎世州負責移民事務的機構,得到的回覆如下:

“原則上,瑞士不存在針對移民者父母的家庭團聚政策(移民子女為外籍父母申請赴瑞團聚),即使移民者擁有瑞士國籍或者永久居留權。父母移民瑞士與子女團聚的情況只有在滿足‘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外部链接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發生:比如父母因為病痛、殘疾或者貧困而非常依賴子女,而且離開子女無法生存的情況。此類特殊家庭團聚的申請條件非常之高,尤其是子女要證明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維持父母在瑞士的生活開銷,保證後者不會長期需要社會救濟或領取養老補助金。瑞士實行強制性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移民父母必須自費加入基礎醫療保險,國家對此不提供資金支持。”

 – 聯邦移民事務秘書處發言人Emmanuelle Jaquet von Sury

 “據我所知,蘇黎世沒有關於華人獨生子女的父母移民瑞士的特殊規定。因此,此種情況也將遵循聯邦外國人及融入法(AIG,多語)外部链接的普遍規定。比如就第三國退休人員的移民申請,有以下幾個條件:年齡達到55歲、擁有足夠的生活資金、個人和瑞士擁有特殊聯繫(AIG第28條)*。”

蘇黎世移民局法務秘書Tobias Christen

*蘇黎世州第三國無收入者移民申請規定中就“個人和瑞士擁有特殊聯繫”一條進行瞭如下解釋:比如曾經長期在瑞士居住、有密切的商務往來、有可證明的、經常性的赴瑞度假旅遊記錄,或者有父母、子女、孫子女、兄弟姐妹等親屬定居在蘇黎世。蘇黎世州的稅收利益以及特別的文化、經濟利益也是審批移民申請的參考因素……但是僅在瑞士擁有親屬並不足以證明”個人和瑞士擁有特殊關聯”。詳見法規原文(德)外部链接

華人父母移民瑞士不是不可能,但是有條件,有難度。可是,即使年邁的父母真的移民到陌生的瑞士,他們會快樂嗎?被父母徹底依賴的子女們會快樂嗎?什麼才是對兩代人來說都是最好的出路?這是一道無解的題,但每家都有每家的解法。 “大部分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在瑞士定居44年的朱文輝說。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