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人工智能:瑞士的艰难之路
欧盟委员会近日宣布的“应用人工智能”战略(Apply AI Strategie)规定,要加快人工智能工具在医疗、能源、文化和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此举也旨在减少欧盟对美国和中国的技术依赖。与此同时,瑞士也投资数百万瑞郎以减少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对美国科技巨头的依赖。但在许多人看来,瑞士距离人工智能的真正主权仍十分遥远。
从翻译工具到云计算,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着服务。然而,这项技术目前仍主要掌握在少数几家外国公司手中,其中以美国和中国的巨头企业为主。这种现象导致人们开始担忧,在政治目的或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对基础数字工具的访问和使用将在未来受到极大的限制。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人工智能与创新技术专业的教授兼人工智能主权专家大卫·施利尔(David Shrier)表示:“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如果不想受制于以科技巨头为代表的一小撮外国利益集团,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便是对主权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投资。”
主权人工智能(Sovereign AI)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指的是对可能受到司法管辖限制影响的 人工智能系统的控制。主权人工智能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帮助防止敏感数据离开司法管辖区或被没有适当凭据的人访问。简单地说,主权人工智能旨在确保人工智能的国内生产,包括用于训练人工智能的数据。
主权人工智能涵盖了任何或所有标记为“人工智能”的技术,包括用于了解数据趋势和发现异常的机器学习;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模式识别或对象识别;以及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建的图像、声音或文本。主权人工智能还可能涉及控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的规则,例如隐私规则。
主权人工智能与数据主权一样重要,因为它可以更好地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和系统才能访问变革性技术和计算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知识产权和受保护的数据。主权人工智能也可以被视为数据主权的扩展,涵盖构成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堆栈的新技术,包括训练数据、大型语言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
(资料来源: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oration)
在这一方面,瑞士政府投入了数百万瑞郎的资金用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造和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开发。作为全球第八强的超级计算机,“Alps”的问世便是这些投资的一大重要成果。此外,瑞士还研发出了大型语言模型“Apertus”,并于今年9月正式将其投放到了市场之中。与此同时,该模型也进一步佐证了瑞士在主权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决心。
今年10月,美国亚马逊公司旗下的云计算服务平台(AWS)突发故障,导致全球多个热门网站和应用服务中断。在这类事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限制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近日,出于安全考量,瑞士联邦国防军司令托马斯·苏斯利(Thomas Süssli)在一封致联邦政府的信中针对微软云技术在瑞士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提出了批评。这封批评信同时也被公开发表在了名为《共和》(Republik)的网络报纸上。
种种迹象表明,瑞士民众对大量数据信息落入科技巨头手中这一现状感到担忧。在今年9月28日的全民公投中,瑞士选民以极其微弱的优势通过了电子身份证(E-ID)这项联邦级别的提案。其中,50.4%的投票者赞成引入电子身份证,而49.6%的投票者则明确表达了反对的态度。这一如此接近的投票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瑞士民众在数字隐私议题上的高度关注与广泛担忧。
有人认为,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上的独立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然而,在多数人看来,只要计算能力、芯片技术和数据信息继续被全球少数几个强权国家的巨头企业所垄断,且本土技术在可靠程度方面又始终存在不确定性,想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主权便无从谈起。
美国和中国对人工智能的操控
美国已采取切实的措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群体进行严格控制。今年一月,时任总统乔·拜登(Joe Biden)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目的在于缩小可进口尖端人工智能芯片的国家范围。这类顶级芯片主要由美国科技公司英伟达(Nvidia Corporation)负责开发生产,而全球范围内,90%的人工智能模型的运行均依赖于英伟达公司提供的芯片,其中也包括瑞士最新开发的Apertus大型语言模型。因此,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无疑给瑞士的人工智能研发造成了沉重打击。此外,通过收购美国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之一──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10%的股份,美国第47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上任之后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芯片的控制。
与此同时,中国正通过对算法进行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严格审查来加强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控制。例如,由中国科技公司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 拒绝回答与1989年天安门事件这类政治敏感议题有关的问题。
>>中国政府如何利用严苛规则和审查制度来对人工智能模型进行控制?阅读这里获取更多详情:
相关内容
中国的人工智能监管模式引发瑞士关注
赋予人工智能更多的自主性:对抗“数字殖民主义”的良方?
当下,美国和中国这两个超级大国还在不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控制,而其它国家已在紧锣密鼓地寻求替代方案。今年10月底的峰会上,欧盟领导人就数字主权议题展开了讨论,而英国和加拿大的政界人士也表达了初步意向,呼吁在本土范围内研发更具可控性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努力建设人工智能主权性这一方面,新加坡作出的示范堪称表率。截至目前,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城邦之国已拨款16亿美元公共资金用于发展人工智能项目,其中也包括了名为“Sea-Lion”的大型语言模型项目。该项目由新加坡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工程师与科研团队领导开展,旨在通过开发一套支持11种地区性语言的大型语言模型来更为精准地展现东南亚丰富多样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而在美国和中国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中,这些地区性语言从未获得过重视。
无独有偶,瑞士开发的Apertus也秉持着同样的包容性目标,接受了一千多种语言和方言的训练,成为了欧洲范围内首个对外完全开放且透明的大型语言模型。基于开源式的研发模式和理念,任何人都可下载该人工智能模型,并对其源代码和设计架构作出分析和修改。
施利尔认为,上述这类里程碑式的人工智能模型有望对眼下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制造出的“文化垄断”现象发起挑战。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整体上更倾向于反映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中富裕且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主人士群体的意识形态。在这一偏好的驱使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对外呈现出的思维方式与一位25岁的硅谷软件工程师如出一辙,而在施利尔看来,通过几近霸权式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垄断,这类聊天机器人正在全球范围内缔造一种全新的“数字殖民主义”。
瑞士对主权人工智能的投资不足
与新加坡相比,瑞士政府在发展主权人工智能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用于研发超级计算机Alps的投资金额约为1亿瑞郎,而截至2028年,瑞士政府还将投入两千万瑞郎的资金用于开展“瑞士人工智能计划” (Swiss AI Initiative)。作为由瑞士本土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Apertus无疑也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瑞士政府每年还需额外投入约一千万瑞郎的资金用于这些项目的运营和能源消耗。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人工智能中心的联合负责人马塞尔·萨拉特(Marcel Salathé)认为,想要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获得自主权,“数额庞大的资金支持不可或缺。”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人工智能中心的负责人亚历山大·伊利奇(Alexander Ilic)认可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瑞士必须加大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力度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这位专家同时表示:“未来十年里,我们可能需要将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提升至现有设备的20至100倍。”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和美国已分别宣布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项目计划,用于建设更为强大的超算中心。与此同时,英伟达与OpenAI在美国本土的合作投资规模高达一千亿美元。
萨拉特认为,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将会吸引来更多的私人投资。美国硅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的投资热潮便很好地佐证了这一观点。“然而,”针对联邦政府在名为EP27的纾困方案(Entlastungspaket 27)中提出的财政节约措施,该专家特别指出,“瑞士的做法恰恰相反,正在削减用于人工智能研发和创新的预算。”
人工智能主权将引发其它依赖关系
在建造驱动人工智能模型的机器设备时,芯片、能源和数据缺一不可,而主权人工智能面临的另一大难题便在于,一国的本土市场无法一直为人们提供所有的必要资源。然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却意味着国家对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拥有绝对的控制和主导权。对此,萨拉特坦承道:“对于瑞士这样的小国来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可谓是天方夜谭。”
目前,瑞士政府并不急于获得绝对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自主权,而是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来应对这一议题。瑞士联邦秘书处的一位发言人在给瑞士资讯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自主技术的研发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负责维护和更新这些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团队。而在这过程之中,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至关重要。
瑞士联邦秘书处指出,对庞大资金的过度依赖引发人们对主权人工智能的长期可持续性产生质疑。此外,联邦秘书处还补充道,由于Apertus这类开源式人工智能模型构建于全球社区共同操作管理的软件系统之上,因此根本无法保证其自身的稳定性。
团结就是力量
当下,国际科学界已然意识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中技术主权的局限性,并正为此而努力寻求国际间的合作。
大卫·施利尔和其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同事阿尔多·费萨尔(Aldo Faisal)共同提出了“主权人工智能联盟”这一概念,亦即一个由各国人工智能系统组成的网络。这些人工智能系统彼此之间互相合作,通过共享数据、基础设施和研究成果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升性能表现的目的。作为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教授,费萨尔解释道:“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只有美国和中国有能力从零开始构建人工智能系统,而包括瑞士在内的所有其它国家都必须做出妥协。”
英国的一组研究人员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而他们的灵感则来源于空客集团(Airbus SE)的成功经验。空客集团由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于上世纪60年代共同创立,旨在对抗美国航空航天业的市场垄断地位。
英国研究人员发起的“人工智能空客计划”(Airbus per l’IA)便借鉴了这种合作模式,鼓励各国通过共同努力和结成联盟的方式来获取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自主权。身为该计划的发起人之一,软件工程师约书亚·谭(Joshua Tan)表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与科技巨头公司一较高下。各国之间唯有互相团结才能获得对抗的资本。”
(编辑:Gabe Bullard/编译自意大利语:瑞士资讯中文部)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