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媒体:在其他西方国家疏远中国时,瑞士反其道而行 

中瑞关系将何去何从?
中瑞关系将何去何从? Keystone-SDA

亲爱的读者:这里是瑞士主要媒体在过去一周的时间里(2024年8月29日-9月4日)发布的有关中国的报道。

相关内容
通讯订阅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如果你订阅了我们的《瑞士媒体里的中国》时事通讯,每周四你会在你注册的信箱中收到一封免费电子邮件,内容是过去一周瑞士主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摘要。如果你想了解瑞士媒体对中国大事件的解读,现在就点击订阅。

更多阅览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在本期的新闻回顾中,我们重点介绍瑞士媒体有关中国的三篇报道: 瑞士中国问题专家表示,瑞士与中国重新进行自贸协定谈判带来的后果是:在国际舞台上支持中国将给瑞士与欧盟的谈判带来挑战。中国的负面形象甚至会影响到瑞士;中国新上映的电影《逆行人生》(upstream)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形势迫使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外卖及快递送货工作;近日出版发行的瑞士新书《瑞士与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丝绸之路》 追溯了瑞士与中国的关系史,其中不乏双边关系轶事。 

下面是主要内容摘要:

在其他西方国家疏远中国时,瑞士反其道而行 

瑞士德语区重要报纸《巴塞尔报》(Baslerzeitung)9月2日刊载了一篇题为《其他西方国家都在疏远中国,只有瑞士反其道而行》的文章。文中说,中国在疫情期间采取的极端措施;对重要经济企业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大手笔扶持,导致美国和欧洲该行业的瘫痪;以及对俄罗斯的支持,导致了西方国家对其疏远。而瑞士最近则通过了进一步拓展与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决议。 

而瑞士左翼将环境和人权问题纳入相关讨论的建议却遭到拒绝。瑞士一直对于批评中国持谨慎态度。瑞士社会民主党代表Fabian Molina认为,目前这样的做法非常不理智,因为如果瑞士国民认为瑞士对于中国人权状况视而不见,民众不会接受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瑞士民众在2021年只以很微弱的支持票,在全民投票中同意与印度尼西亚签署自贸协定。 

“就算我们放弃与中国在经济上的紧密合作,中国的人权状况也不会有所改善。”

Budliger Artieda,瑞士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 

巴塞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Ralph Weber对现状进行分析时表示:“瑞士左翼政治家的这些想法虽然正确,但却过分高估了这些批评在中国起到的作用。何况对于那些只对经济利益感兴趣的人来说,进行这样的对话毫无意义。“ 

按他的话说,现在瑞士与中国重新进行自贸协定谈判带来的后果是,在国际舞台上支持了中国,这会对瑞士与欧盟的谈判带来挑战,最坏的情况是,中国的负面形象会影响到瑞士。(Baslerzeitung外部链接/德) 

据中国工会联合会统计,中国目前有8400万人从事快递员、送餐员或送餐车司机等低薪工作。
据中国工会联合会统计,中国目前有8400万人从事快递员、送餐员或送餐车司机等低薪工作。 Keystone-SDA

中国电影《逆行人生》引发的深思 

9月3日,瑞士最具传统的德语日报《新苏黎世报》(NZZ)对中国新上映的一部新片《逆行人生》(upstream)进行了报道。 

任何生活在中国的人都难以回避与美团等送外卖公司打交道。中国人越来越少自己去超市购物,而更愿意选择送货上门。美团和Ele.me这两家知名的食品配送服务公司分别由深圳的腾讯和杭州的阿里巴巴这两家科技巨头提供支持。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直至2021年底,从事该行业的司机已超过1300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中国民众之所以能够享受这样方便的服务,靠的是供应商的努力,这些供应商就像电影中的虚构人物高志垒一样,为了这份辛苦的工作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影片还将目光投向了wai外卖送货之外的行业。据中国工会联合会统计,中国目前有8400万人从事快递员、送餐员或送餐车司机等低薪工作。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形势迫使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也不得不从事此类服务工作。青年失业率7月份再次上升,16-24岁的青年中有17.1%没有工作,比前一个月大幅上升。到 2024年夏天,又有约1200 万学生从中国的大学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 

电影《逆流而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位明显深有感触的观众在微博上写道:”我们的艰辛得到的回报能维护我们的尊严吗?“还有人批评这部电影是只是对良知的一剂安慰药,而对中国的现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另一位观众则写道:”富人拍穷人,让穷人花钱观看。”(NZZ外部链接/德) 

瑞士原联邦部长克里斯托福·布劳赫(Christoph Blocher)家族的Ems化学公司和中国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
瑞士原联邦部长克里斯托福·布劳赫(Christoph Blocher)家族的Ems化学公司和中国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 Keystone-SDA

为什么布劳赫吃猴子和蛇,为什么瑞士和中国之间一直是钱的关系? 

瑞士瓦莱州资讯平台pomona.ch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布劳赫吃猴子和蛇,为什么瑞士和中国之间一直是钱的关系?》的新书预告。 

弗里堡大学历史学家、汉学家Ariane Knüsel和巴塞尔大学政治学家、哲学家Ralph Weber新书《瑞士与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丝绸之路》 (La Suisse et la Chine. Des guerres de l’opium à la nouvelle route de la soie,苏黎世 Hier und Jetzt 出版社 2024 年版)近日出版发行。书中追溯了瑞士与中国的关系史。 

据史料记载:一名被中国人俘虏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船医、瑞士人Johann Jakob Bossart曾在御医束手无策时为康熙皇帝拔牙止痛,获得赦免。这段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轶事“标志着瑞士与中国关系的开端”。 

“瑞士从始至终把中国视为一个市场,瑞士对中国的看法是由后者的经济潜力所决定的。“ 

弗里堡大学历史学家、汉学家Ariane Knüsel 

文章写到,中国领导人对瑞士联邦的看法相对积极……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瑞士并没有被视为殖民国家,因此对‘百年屈辱’也不负有责任。1949年后,瑞士企业因瑞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欧国家之一而受益。文革期间,Siber Hegner等瑞士贸易公司是少数几家仍活跃在中国的西方公司。改革开放后,迅达(Schindler)成为第一家加入中国工业合资企业的西方公司。 

书中还记载了瑞士原联邦部长、瑞士Ems化学公司董事会主席克里斯托福·布劳赫(Christoph Blocher)对1985年中国之行的回忆。布劳赫深知中国人对礼节和细节的重视,因此他“礼貌地品尝端来的每一道菜,无论是蛇,还是猴子。” 如今,Ems公司在中国建厂百余家。 

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联邦外交部的应对政策是“等待和克制”。至今,“这一政策几乎没有改变”:瑞中‘人权对话’极为低调;2005 年以来,联邦政府成员再未接见过达赖喇嘛;瑞士也没有采纳欧盟对侵犯维族人权的中国公司和官员的制裁。(pomona.ch外部链接/法) 

瑞士重要新闻简讯 

这些是你本周不应错过的信息:

相关内容
瑞士人80岁开始服老。

相关内容

瑞士人认为80岁才步入老年

此内容发布于 调查显示,瑞士人认为只有过完80岁生日才开始“变老”,比几十年前更为乐观。在上世纪90年代,瑞士人普遍认为生命的最后旅程从69岁就已经开始。

更多阅览 瑞士人认为80岁才步入老年
相关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年轻人安全套使用频率下降。

相关内容

欧洲年轻人使用安全套的频率降低

此内容发布于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表示,近年来,欧洲年轻人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大大降低。不过,瑞士是个例外。

更多阅览 欧洲年轻人使用安全套的频率降低
相关内容
瑞士政府从2025年起提高子女补贴及养老金。

相关内容

瑞士将从2025年起提高子女补贴和养老金

此内容发布于 从2025年起,瑞士的养老、遗属和残疾保险金将上调2.9%。政府将把最低养老金提高35瑞郎(约合人民币294元),达到1260瑞郎(约合人民币10’565元)。

更多阅览 瑞士将从2025年起提高子女补贴和养老金
相关内容
重新认识旅游业,确保可持续发展。

相关内容

苏黎世采取行动避免过度旅游

此内容发布于 苏黎世正在探索如何向外国游客推荐这座城市,同时又能避免其他欧洲城市已经出现的过度旅游困扰。

更多阅览 苏黎世采取行动避免过度旅游

更多瑞士新闻简讯可点击这里查看。

参与讨论

瑞士资讯swissinfo.ch用10种语言报道瑞士。参与我们的讨论,你可以对瑞士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投票等等畅所欲言。而且,你的留言会被自动翻译成其他9种语言。⁠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我们平台,与全世界80%的读者进行对话-不分国家,不分语言,不分时间。

本周讨论话题:

相关内容

讨论
提问者: Alexandra Andrist

随身摄像机:良好执法的必备利器,抑或侵犯隐私的威胁?

您在居住地是否曾遇到过执法人员佩戴的随身摄像机?在您看来,警务执法人员使用随身摄像机的做法,会给公众与警察之间的关系带来怎样的改变?

25
25 留言
查看讨论

通讯订阅

当然,你也可以挑选你喜欢或关注的话题,订阅我们的最新及最热门文章

最后,如果你对我们的报道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下一期《瑞士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将于9月5日星期四发布。

来自伯尔尼的问候!

瑞士资讯中文部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