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进中国春晚的瑞士”魔王”

自2009年台湾魔术师刘谦在央视春晚一夜成名后,每年的春晚便掀起了“魔界之争”的旋风,魔术节目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辞旧迎新之际,正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筹备春晚节目最为紧张的时刻。今年登台亮相的“魔王”会是谁?一个陌生的西方名字登上了不止一个春晚节目的名单:皮特·马韦(Peter Marvey),一个来自苏黎世的瑞士人。
飞翔的梦想
1971年8月出生的苏黎世人皮特·马韦,在其六七岁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梦想—飞翔。很多人的童年梦想随着时光渐渐被遗忘。但皮特·马韦却不同,他把梦想实践了下去,并最终成为了一个绝技在身的魔术大师。
童年时代的皮特看见鸟儿在空中飞行和人类在太空遨游,都会被深深吸引住。他开始用木头和纺织物制作出简易的翅膀来表达自己对飞翔的热爱。善解孩子心意的父母为了让他体验真正的“飞行”,特意为他预定了从苏黎士到日内瓦的航班。成年后,皮特对此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深深感激,因为他们一直都是支持自己梦想的人。
到了高中,皮特首次展现了他飞行魔法的天赋,使班里一个女生飞了起来。在之后几年里,他潜心钻研,终于给传统的飞行装置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设计出自己“梦想飞行“的魔法。成为了一个世界领先的“飞行”魔术师。
在魔术中,“飞行“被认为是一个最困难,也最危险的节目。皮特·马韦却创造出了7种不同的“飞翔”绝技,诸如磁悬浮观众,鬼屋,气球篮,飞行网等等,给简单的“飞行”注入了更丰富的梦幻色彩。
北京世界魔术大会秘书长林建就对皮特·马韦的“飞行”惊叹不已,他评价道,“大卫·科波菲尔的飞行是电视魔术,有些角度他并不是来去自如。而皮特·马韦是360度的飞行,我们工作人员就站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却根本看不出来他到底怎么飞上天的。”
自从1999年他第一次飞行以来,10多年间,皮特不断对装置专研和加以改善,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亮光下飞行的魔术师,同时也是第一个在空中瞬间换装的魔术师。
瑞士“魔王”上春晚
查看皮特·马韦近来的演出通告,会发觉他大有进军中国市场的势头。2012央视元旦晚会,北京卫视元旦环球直播,欢乐谷演出⋯但这些通告最终都以“场地不符合演出要求”为由,代之以视频播放或中型道具魔术,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2011年12月27日,安徽卫视春晚宣布皮特·马韦将加盟2012安徽春晚,并表演其难度最高的飞行魔术,改变了“皮特·马韦的飞行魔术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合适的场地进行表演”的说法。
2012安徽卫视春晚总导演葛晓介绍说:“皮特·马韦的节目已经确定。2012安徽春晚录制地在安徽新广电中心3600平米演播厅即亚洲第一大演播厅,不论是面积高度,舞美灯光方面,还是机械装置方面都满足皮特·马韦飞行魔术对场地的要求。”
作为电视魔术热领军的安徽卫视,加上亚洲第一的演播厅,这些都将是一次完美的结合。
皮特也很重视这次演出,一个月内就数次派团队的技术人员来勘察现场,对比数据和协调技术。他将协同20多人的大团队前来,众多道具都由国外直接空运到安徽。他的团队会在录制前一周进入剧组安装设备进行排练,他们也将是第一个进驻徽晚剧组的表演团队。
除了安徽春晚之外,北京电视台2012环球春晚也宣布了皮特·马韦将登台表演。可见,春晚还未开始,皮特·马韦就已成了观众翘目以待的“魔王”。
不忘家乡
尽管长年在世界各地奔波,2009年,皮特在瑞士的Feusisberg建造了一个有99个座位的小型剧场,并定期地在那里为家乡人民举行表演。
2011年9月,他作为新浪嘉宾在接受赵宁的采访时说道,“我从小在瑞士长大,现在也住在瑞士,在瑞士有我自己的一个魔术别墅,一楼是一个很大的就像演艺厅一样,可以做所有的魔术,有时对外开放,有时只是对小众开放。 二楼是我自己住的地方。我不出去旅行的时候基本上会呆在那里。”
可见,在皮特·马韦心底深处,瑞士依旧是他梦牵魂缭的梦想发源地和休憩之乡。
1996年,摩纳哥国王阿尔贝亲自为皮特·马韦颁发了“魔术师总冠军”奖。
1998年,在拉斯维加斯“Siegfried & Roy”的著名梦幻魔术秀中,皮特·马韦将一个人和一头白老虎在瞬间消形和返形在一个笼子里,这个令人惊异的的表演持续了10多年,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与野兽的魔术表演。
2002年,皮特·马韦荣获“全球魔术师之冠”的称号。
2004年,来到中国,参加“北京世界魔术大师邀请赛”。
2005年,皮特·马韦为日本著名歌星滨崎步设计出了一种空中飞行的视觉幻象效果。
2006年,在东京的琦玉综合广场以及后来其它的体育场,皮特·马韦和两名舞蹈演员在距离地面60米的一个旋转球内飞越过在场的观众。
2007年,皮特·马韦在世界上最大的室内赛马竞技场——苏黎世CSI 表演了“飞天马车”获得无限好评。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