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發展緩慢的背後原因
氣候變遷是一項跨越國界的全球性挑戰,而轉型為低碳型能源模式的過程則少不了各國之間的積極合作。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2015巴黎氣候協定》為再生能源在瑞士乃至全球的發展提供了關鍵性的推動力。然而,太陽能和風能的發展勢頭在一些國家中逐漸削減,而氣候目標的實現也依舊顯得遙不可及。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目前,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電力來自於太陽能、風能和水能。這意味著,與過去相比,眼下的能源生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潔程度。事實上,對綠色能源領域的投資已超過了傳統化石燃料,而在許多地區,再生能源的價格甚至低於天然氣。此外,2025年上半年,全球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更是史無前例地超越了煤炭的發電量。
在《巴黎氣候協定》簽署十年後,再生能源成為了各國國家氣候政策的一大重要支柱。聯合國的最新報告指出,自2015年以來,太陽能和風能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程度「甚至超出了最樂觀的預測,並繼續呈指數級增長。」
然而,儘管再生能源的發展在瑞士和全球範圍內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但其成長速度仍過於緩慢,且困難重重。同時,聯合國的報告也指出,在化石燃料轉型為再生能源的進程中,「重大的政治和經濟障礙」始終存在。
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和緊張的國際局勢正在重塑全球的能源戰略。在此背景下,相較於氣候的可持續性,國家能源供應的安全性自然成為了各國政府優先考慮的議題。德國重啟燃煤發電、美國掀起新一輪化石能源熱潮乃至部分國家對核能的重新關注都佐證了這個趨勢。
此外,結合再生能源目前的成長速度來看,想在本世紀中葉到來之前實現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未免有些不切實際。
眼下,能源領域的未來仍不明朗。然而,對再生能源自《巴黎氣候協定》簽署以來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將有助於我們對未來幾年的演變趨勢做出更合理的預測。
《巴黎氣候協定》是首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於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1)上簽署通過。該協議要求所有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相對於工業化前的水平,《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是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2攝氏度之內,並努力不讓其最大增幅超過1.5攝氏度。為此,全世界必須趕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亦即氣候中和。
該氣候協議由196個國家共同簽署,而瑞士則於2017年批准了該協議。
在「巴黎氣候協定十週年」系列文章中,我們重點介紹了瑞士及其它各國在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和氣候研究等領域的進展。
自2015年以來,再生能源發電量幾乎翻了一番
不論是在城中還是在鄉間,隨處可見的光電太陽能板正悄悄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些太陽能板不僅被安裝到了屋頂和建築物的外牆上,甚至在一些不尋常的地方,人們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瑞士聯邦能源總署(BFE)的數據顯示,2024年,安裝在瑞士境內的新增光伏發電系統就多達56’000套左右,比2020年足足高出了三倍。
在太陽能和風能領域發展的推動下,全球範圍內的再生能源發電總量在過去十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其增幅高達驚人的81%。而自2015年以來,瑞士的再生能源也取得了30%左右的整體性成長。然而,與全球整體趨勢相比,瑞士的成長幅度依舊略顯保守。
Ember全球能源智庫的分析師科斯坦察·蘭格洛瓦(Kostantsa Rangelova)向瑞士資訊表示:「在《巴黎氣候協定》簽署後的十年間,風能和太陽能在全球範圍內的發電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勢頭,這也是其它電力生產技術從未達到的水平。在某種意義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前已進入了鼎盛時期。」
中國領跑再生能源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各地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但同時也是全球再生能源領域的領頭羊。 2024年,安裝在中國境內的光伏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的數量高達世界其餘地區總和的兩倍。
此外,美國以及印度和巴西等國在過去十年間也實現了十分顯著的成長。2024年,由各大新興市場國家組成的「金磚國家」國際合作組織(BRICS)貢獻了全球範圍內半數以上(51%)的太陽能發電量,而2015年的這一比例僅為15%。
蘭格洛瓦表示,發展再生能源可保障一國的能源獨立性和經濟安全性,特別是對中國和印度這樣高度依賴化石燃料進口的國家而言,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鑑於經濟成長面臨下行壓力及2030年前碳達峰的政策目標,中國決策層計畫在今年加速再生能源投資。未來幾年,中國再生能源投資規模究竟有多大?投資從房地產等傳統領域向再生能源等綠色產業的逐步傾斜也將為其它經濟領域帶來重要影響。
高盛研究部預測了未來幾年的再生能源投資規模,然後藉助投入產出表測算再生能源投資可能給其它經濟領域帶來的連鎖效應。需要指出的是,該預測主要關注再生能源投資,而中國的整體綠色資本支出可能還包括新能源汽車、煤炭清潔利用、現有設備的綠色升級等諸多其它領域。
再生能源發電投資對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中國佔全球碳排放的比重達8%,而綜觀所有產業,發電在中國碳排放的佔比48%。減少電力產業的碳排放顯然是中國「2060年碳中和」計畫的最重要部分。
根據中國國務院去年下半年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發展大規模、高品質的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是能源轉型中的關鍵任務。2030年前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置容量需超過1,200吉瓦,較2021年成長一倍以上。地方政府也紛紛制定了更積極的再生能源投資計畫。
鑒於新增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目標分別為271吉瓦和336吉瓦,預計2022-2025年期間的再生能源發電累計投資規模將達到人民幣3兆元。不可否認,就絕對規模而言,四年期間投資人民幣3兆元對經濟的影響似乎仍然很小,僅佔年名目GDP的75%。將再生能源發電投資與住宅房地產投資相比,前者僅相當於住宅固定資產投資的約10%,尚不足以抵銷預測中房地產多年下行週期對經濟的影響。
雖然再生能源發電投資規模可能不足以抵消房地產低迷帶來的不利影響,但其帶來的連鎖效應將與房地產投資較接近,這意味著再生能源投資或許還可以透過供應鏈效應給其它經濟領域創造增加值。換言之,人民幣100元的再生能源投資將為其它經濟領域帶來人民幣82元的溢出影響,與人民幣100元的房地產投資帶來的人民幣88元溢出影響接近。初始投資所對應的上游產業是連鎖效應的最大受益者。再生能源投資供應鏈主要包括設備製造和有色金屬,而房地產投資的上游產業主要涉及非金屬產品和黑色金屬。如果再生能源投資規模擴大,其透過供應鏈為其它經濟領域帶來的溢出影響也將相當可觀。
(來源: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蘭格洛瓦解釋道,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技術上的創新。新型材料和製程的改進不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這位專家表示:「如今,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太陽能和風能已成為新建發電站中最經濟的電力生產來源。」
目前,除中東地區以外,再生能源已在全世界所有地區超越了化石燃料。而在裝機功率成長方面,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在歐洲一騎絕塵。
歐洲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協會(EUREC)的主席沃爾夫拉姆·斯帕伯(Wolfram Sparber )認為,再生能源的發展也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有關。該專家表示:「俄烏戰爭提升了歐洲各國政府對透過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自給的興趣,並由此減少對進口化石能源的依賴。」
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與2015年的1.2兆美元相比,2024年,全球能源轉型總投資金額達到了創紀錄的2兆美元,幾乎是化石燃料產業投資額的雙倍。其中,發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擴建電力網路均納入了投資範圍。值得一提的是,在再生能源投資方面,中國及亞洲地區再度成為了最重要的驅動力量。
大力投資的結果是,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生產中的比例從2015年的23%上升至2024年的32%。如今,全球超過60個國家一半以上的電力來自於再生能源。國際能源總署預測,截至2030年,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比例將達到46%。
得益於水力發電,瑞士2024年再生能源的國內佔比為67%,在歐洲名列前茅。同時,光伏太陽能以及風能的市場佔有率則相對有限。瑞士能源基金會(SES)今年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相較於歐盟28%的平均水平,瑞士太陽能和風能的發電量僅佔全國總發電量的11%,在28個歐洲國家中排名第22位。
化石燃料依舊佔主導地位
儘管再生能源的市場佔比呈上升趨勢,但在實現《巴黎氣候協定》制定的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這一終極目標方面,目前能源體系轉型的進展仍舊過於緩慢。
世界範圍內,32%的電力來自於再生能源,其餘68%則不然。迄今為止,天然氣、煤炭、石油以及少量核能仍是全球電力生產的主力。化石燃料則繼續作為全球能源供應的核心支柱,用其產生的能量來為建築物供暖、驅動內燃機車輛以及支持工業生產。目前,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為80%,較2015年的83%略有下降。
整體上來說,能源供應的轉型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聯合國研究報告的作者指出,目前,以再生能源的新技術取代舊基礎設施的進程主要在電力生產和輕型運輸等領域成效明顯,但在其它方面的進展仍相當有限。
迄今為止,再生能源似乎並未顯示出完全取代化石燃料的跡象。相反,為滿足全球範圍內不斷增長的需求,在推動世界能源總產量成長方面,再生能源發揮的作用十分顯著。
各國的再生能源目標過於孱弱
根據2023年杜拜聯合國氣候大會制定的能源目標,截至2030年,再生能源的產能將達到三倍的提升。全球能源智庫的分析報告顯示,自杜拜氣候大會以來,全球僅有二十幾個國家為再生能源的發展制定了更為遠大的目標,而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境內。
科斯坦察·蘭格洛瓦指出:「在眼下這個十年內將可再生能源的產量提升三倍是實現1.5攝氏度控溫目標最為關鍵的一步。然而,儘管各國代表們在迪拜許下了歷史性承諾,但大多數國家製定的能源目標遠未達到與控溫目標相匹配的水平。」
其中,美國的能源目標滯後情況最為嚴重。 2025年上半年,美國的再生能源投資與2024年同期相比出現了36%的下降,而政治局勢的變化則是一大主要影響因素。
在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領導下的「偉大」新美國,化石燃料強勢回歸,再度成為了能源領域的主角。各種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在面臨更少的激勵措施同時,也將受到更多的限制。
繼亞洲之後,非洲也有可能成為再生能源發展的動力。在非洲大陸,除了南非之外,包括奈及利亞和阿爾及利亞在內的二十幾個國家同時也進口越來越多的光電太陽能板。今年9月,衣索比亞正式啟用了也被稱為「千禧年大壩」的復興大壩(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這座將為數百萬民眾提供電力的水壩不僅是整個非洲最大的水壩,其規模同時也位居世界前列。
瑞士的困境:環境保護抑或能源生產?
在實現能源目標方面,瑞士的進展同樣遲緩。在2022年的自我評估報告中,瑞士政府承認,目前,瑞士境內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的擴張勢頭尚未達到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所需的水平。
瑞士聯邦政府表示,由於環境保護與能源生產兩大議題之間存在潛在的利益衝突,批准建設新型大規模發電站(譬如阿爾卑斯太陽能發電站)將不得不面臨巨大的挑戰。
由瑞士民眾於去年批准通過的新電力法簡化了再生能源發電廠的審批流程,從而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以上難題。此外,瑞士也計劃實施16個新的大型水力發電計畫。
再生能源受保護主義和貿易關稅拖累
作為國際性能源政策網絡,REN21組織致力於在全球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該組織的發言人羅謝爾·格盧茲曼(Rochelle Gluzman)表示,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勢頭依然強勁,而對於眾多國家而言,發展電力網絡及加強能源儲備正在成為政府的優先考慮事項。
然而,格盧茲曼同時對瑞士資訊表示,「保護主義、關稅上調以及高融資成本都將可能減緩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速度。」
歐洲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協會的沃爾夫拉姆·斯帕伯指出,再生能源產業依賴足夠且清晰的發展規劃來做出正確的長期性關鍵投資決策。換句話說,該產業的發展前景將取決於政策上的選擇。然而,該專家同時表示:「可再生能源將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增長。對此,我毫不懷疑。」
在《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簽署十年後的今天,再生能源成為能源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支柱。然而,若缺乏與氣候目標相符的政策選擇和結構性投資,再生能源的潛力恐將難以得到真正的發揮,而能源目標也將只是一句空話。
(編輯:Gabe Bullard/Vdv,編譯自義大利文:Jun Aikens,繁體校稿: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