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艺术家在瑞士:跨越国境与心灵的界限

瑞士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位居世界领先国家之列,同时还是拥有最多视觉艺术家的国家。来自印度的伊希塔·查克拉博蒂便是其中的一位。自2018年移居瑞士以来,查克拉博蒂始终致力于深化自己的创作范围。从印度到巴西,这位艺术家日渐消除了国与国之间在地理空间与文化概念上的明确界限。近日,查克拉博蒂在其瑞士工作室中接受了采访。访谈中,该艺术家对其处处受限的成长经历以及烹饪作为超越艺术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伊希塔·查克拉博蒂或许是整个阿劳市(Aarau)今夏最受关注的人物。阿劳隶属于瑞士阿尔高州,是位于苏黎世以西50公里处的一座小城。在该城市中心随处可见的个人展览宣传海报上,查克拉博蒂的名字赫然闯入了大众的视野。在赢得了曼奈尔文化奖(Manor Cultural Prize)这项重大奖项之后,这位艺术家马不停蹄地在阿尔高美术馆举办了本次展览,以此来巩固她在瑞士艺术界的新秀地位。
查克拉博蒂的职业生涯充斥着大量的旅行、各类艺术与诗歌形式的实验创作以及辛勤的工作。在人们看来,目前的她完全可以放松下来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然而,对于这位艺术家而言,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
就在查克拉博蒂即将前往伦敦和利物浦进行新一轮的研究旅程之前,我们与她在其位于阿劳附近的工作室中完成了会面。兴奋之余,这位艺术家又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在忙于应对各类奖项和邀请活动的同时,她还在积极筹备计划于今年九月在彼得·基尔希曼画廊(Galerie Peter Kilchmann)举办的个人展。该画廊位于苏黎世,是该市最负盛名的艺术品经销商之一。

打破界限的成长历程
查克拉博蒂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Kolkata)以北30公里处的一个名为谢拉普里(Shearaphuli)的小村庄里,成长于靠近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孟加拉省北部,并在加尔各答完成了学业。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父权社会中,性别从一开始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因此,查克拉博蒂坦言道,尽管她的母亲出身自一个意识颇为超前的家族,但她却“不得不自年幼起便向那些界限与枷锁发起挑战。”
作为比种姓制度更为严酷的存在,印度的阶级差异对于彼时的查克拉博蒂来说俨然是另一大有待克服的障碍。这位艺术家表示:“我虽属于高种姓,却不属于上层阶级。恰恰相反,我的整个家族被划分到了社会的中下层阶级。”此外,肤色问题也是曾经困扰她的一大源头:“我天生皮肤黝黑,这导致我无法获得部分家庭成员的青睐。”虽然上述种种束缚为查克拉博蒂的成长经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但早早便已具备反抗意识的她却“极不情愿被规则绑架而去扮演一个逆来顺受的女性角色。”
结束了四处奔波的学术生涯并在加尔各答从事了几份临时工作之后,查克拉博蒂向瑞士阿尔高州政府申请了阿劳的艺术居留许可。有趣的是,除了宝莱坞电影中那些拍摄于瑞士的奇幻音乐片段以及那些印有瑞士风景的廉价海报之外,她对这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国几乎一无所知。这位艺术家称:“事实上,我根本没有前往欧洲的必要。是我的好奇心把我带到了这里。”

艺术思维的拓展之旅
为期半年的艺术居留结束后,查克拉博蒂最终选择了在苏黎世艺术大学(ZHdK)攻读硕士学位,并与瑞士摄影师兼本文配图作者托马斯·克恩(Thomas Kern)结为伉俪。托马斯·克恩同时还是瑞士资讯网的视觉编辑。
查克拉博蒂的创作实践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得到了拓展。对此,这位艺术家总结道:“当我开始审视我的创作路径时,浮现在我脑中的是一张纵横交错的思维地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图上的交汇点也越来越密集。过去,我对性别、种族和阶级等议题抱有更大的兴趣,而如今,我的关注范围则变得更为广泛。不仅如此,我还拥有极为丰富的移居经验。换句话说,在我搬来瑞士之前,那些关于家乡和移民的叙事便已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不可否认的是,瑞士的确将查克拉博蒂的艺术生涯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最初,这位来自印度的艺术家常常使用水彩和微缩模型来从事小规模创作。“这与我曾经居住的空间有关。” 她解释道,“过去,我一直住在狭小的房间里,经常只能乘坐火车和公共汽车出行。如今,各类奖金和资助令我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而这种转变也为更大规模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物理空间与精神条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将终止小型艺术作品的创作。事实上,我更乐于在不同规模的作品之间自由切换。”
带着对性别、阶级和种族问题的关注,查克拉博蒂来到欧洲开启了新的生活。与此同时,殖民主义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位艺术家在面对新的环境时绕不开的历史课题。与当初的欧洲殖民者一样,对陌生土地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将她从家乡带到了地球的另一端。不同的是,身处欧洲的查克拉博蒂却从一个被殖民者的视角出发,对欧洲国家自大航海时代起在印度犯下的殖民罪行重新进行了审视。
你是印度人吗?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印度和巴西是天南地北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虽然两国都是金砖国家组织成员(BRICS),但除了外交关系和彼此之间小规模的贸易往来之外,两国并无法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然而,由于当初的殖民者葡萄牙曾分别入侵过印度和巴西的海岸线,相较今日,两国之间的渊源在五个世纪以前似乎更为深远。
对于查克拉博蒂来说,探索亚马逊的念头来源于在巴塞尔参加艺术展时的一场意外邂逅。在那次展览上,她结识了来自亚马逊地区的陶瓷艺术家和活动家凡德里亚·博拉里(Vandria Bonari),并与之展开了一场耐人寻味的对话。颇为有趣的是,类似的对话也几乎贯穿了这位印度艺术家后来的整个亚马逊之行。
“她问我,‘你是印度人吗?’”查克拉博蒂回忆起了与对方初次见面时的场景。“我回答她,‘哦,是的,你怎么知道的?’我当时暗忖,或许是因为我的印度特征太过明显吧。但当她接着问我具体来自哪一个原住民社群时,我瞬间明白了这场对话背后的另一层深意。”这位艺术家笑着继续道,“那一刻,我们意识到,我和她事实上都与‘Indians’这个概念有关。追根溯源,‘Indians’其实是过去的殖民者在印度和美洲发明出来的一种称谓。”
巴塞尔的展览结束后,查克拉博蒂向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申请了一笔资金,并于2024年在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世界对我来说或许很小。然而,当我生出探索之心时,它将变成一个无比巨大的舞台。”回顾这趟意义非凡的旅程,这位艺术家如此形容道。
通过语言,查克拉博蒂开始和身为同行的博拉里一起尝试挖掘双方文化中的共通之处。这位来自印度的艺术家阐述道:“我成长于胡格利河流域(Hooghly River)的恒河三角洲地带(Ganges Delta)。早在英国人占领那片区域之前,葡萄牙人就已在那里建立起了贸易站。正因如此,我的母语中夹杂了许多葡萄牙语词汇。譬如,在我使用的孟加拉语中,人们也常会听到janela (窗户)、varanda (阳台)等大量源自于葡萄牙语的表达方式。”

相互融合的自然与文化
在查克拉博蒂看来,这些共同的词语俨然成为了印度和巴西两国文化之间的桥梁,尽管这两种文化迄今为止仍与各自的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动身前往亚马逊时,这位艺术家却并未在脑海中规划出任何具体的项目。彼时,她的想法恰恰相反:“我并不想在那里进行任何创作。与此同时,我也向瑞士文化基金会坦白了这一想法。在西方社会,人们总是期待我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时常令我倍感压力。久而久之,面对‘每到一处,必有所得’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决定不再受其摆布。正因如此,在亚马逊的那段时间里,与当地人一起体验生活成了我的首要目标。”
在巴西,查克拉博蒂全情投入到了帕拉州(Pará)塔帕若斯河下游地区的社群生活之中,而该州的首府贝伦(Belém)恰巧也是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的举办地点。值得一提的是,查克拉博蒂考察当地的模式与她在孙德尔本斯采用过的方式十分接近。孙德尔本斯地处印度与孟加拉国的边境附近,是孟加拉邦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三角洲。根据其表述,在这两个地方,人们并不会将自然与文化区分开来。对此,这位艺术家解释道:“这两个领域早已融为一体并深深植根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数不胜数的传统仪式和庆典更是将此类共存现象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印度境内的孙德尔本斯地区,查克拉博蒂一直在追寻女性渔民群体唱响的反抗之歌。这位艺术家赞许道:“该群体的叙事和歌曲作品呼吁人们不要过度消耗森林。这些女性同时还用她们的歌声来描绘当地生态系统的丰富多彩。对于她们来说,这片茂密的森林是鳄鱼、老虎、鱼类和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这份自然的美好并不能激发我的创作欲望,而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一地区的妇女生活风貌。”
在整个亚马逊地区,为了保护子孙后代免受殖民者对文化习俗的破坏与侵害,原住民妇女群体正在奋力发起反抗,与过度开发当地领土的采掘业进行斗争。毫不夸张地说,原住民妇女不仅是亚马逊土地的保护者,也是祖先文化的守护者。
查普拉族(Chapra)是秘鲁亚马逊地区的一支原住民。在该群体中,女性不仅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还在解决社区内部矛盾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殖民主义的蓄意针对和破坏却对该族群的社会与文化结构造成了威胁。
几十年来,查普拉族一直忍受着外界对亚马逊地区的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由国营石油公司运营的输油管道向亚马逊河流域泄露了大量的石油,摧毁了帕斯塔萨河(Río Pastaza),严重影响了周边 17 个原住民社区(其中包括查普拉族),并且危及了他们获取食物和水的渠道。自此,原住民与土地的深厚联系被破坏,自给自足的能力也遭到削弱。
此外,采掘业也正在威胁着亚马逊地区的土地及其捍卫者,同时也威胁着查普拉族的生存。作为文化守护者,妇女在查普拉族中向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领导者与反抗者角色,对父权制的殖民结构发起挑战。 在过去十年中,几位坚强的女性重新担任起了社区内的领导角色。其中一位便是奥利维亚·比萨·蒂尔科(Olivia Bisa Tirko)。作为秘鲁亚马逊查普拉族自治政府的首位女总统,蒂尔科的领导打破了该族群治理中的障碍,激发了妇女和青年的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并勇敢地对石油公司的过度开采行为发出抗议。“原住民是所有生命的希望。亚马逊文化之所以能保持至今,完全归功于那些生活在此并倾力保护这片土地的人们。如果原住民消失了,亚马逊也会消失。”蒂尔科向公众发出了这样的警告。
蒂尔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还在学习法律。作为总统,她每月需完成一到两次繁重的旅行,以解决查普拉族的社区需求和困难,其中包括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卫生药品的稳定供应以及核实秘鲁政府的援助项目是否充分惠及符合条件的家庭。在工作中,蒂尔科不仅为族群中的困难家庭提供基本服务,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领导查普拉族为自己的领土和文化而战。
(资料来源:Amazon Watch)
咖喱:殖民时代的缩影
印度孙德尔本斯的女性渔民群体和亚马逊原住民社区共同拥有的一大重要传统习俗便是烹饪。在这两个地区,人们习惯在烹饪时将不同配料和香料混合在一起。这样的饮食文化凸显了殖民时代对当地的植物迁徙与口味大融合产生的重要影响。
当初,葡萄牙人将腰果引进到了印度,并将芒果和椰子的种子带到了巴西。在查克拉博蒂看来,西方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咖喱混合调料实质上是一种西方殖民的产物,尽管“大多数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这些小罐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
今天,大众认知中咖喱料理所需的香料和食材要素与殖民时代的交流活动和土地占领以及植物的迁徙有着莫大的联系。查克拉博蒂评价道:“那个时代还充斥着许多和移民相关的历史与叙事,而我擅长的则是将其中的细节一一串联起来。”

每个印度家庭以及每个印度厨师都会烹煮具有个人风格的咖喱。查克拉博蒂补充道:“咖喱的制作还与地区、季节和气温密切相关,而每种配料都将在人体内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在制作咖喱时,我们应该放多少孜然进去?它的功效是什么?在使用生芫荽籽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考虑到了它对身体的镇静作用?此外,为了让你的身体与所在国家达到热量平衡,在加进一定量的红辣椒粉后,你还需兑入相应份量的姜黄。”
伊希塔·查克拉博蒂 – 2024年曼奈尔文化奖获得者外部链接
获奖作品在阿尔高美术馆展出至2025年8月24日
伊希塔·查克拉博蒂作品在Peter Kilchmann画廊外部链接
2025年9月19日-10月25日,苏黎世
(编辑:Catherine Hickley /gw,编译自英文:Jun Aiken/xy)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