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的背后原因

气候变化是一项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而向低碳型能源模式转型的过程则少不了各国之间的积极合作。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15巴黎气候协定》为可再生能源在瑞士乃至全球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然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展势头在一些国家中正逐渐削减,而气候目标的实现也依旧显得遥不可及。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目前,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于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这意味着,与过去相比,眼下的能源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洁程度。事实上,对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已超过了传统化石燃料,而在许多地区,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甚至低于天然气。此外,2025年上半年,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更是史无前例地超越了煤炭的发电量。
在《巴黎气候协定》签署十年之后,可再生能源成为了各国国家气候政策的一大重要支柱。联合国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太阳能和风能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甚至超出了最乐观的预测,并继续呈指数级增长。”
然而,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瑞士和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其增长速度仍过于缓慢,且困难重重。同时,联合国的报告也指出,在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进程中,“重大的政治和经济障碍”始终存在。
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和紧张的国际局势正在重塑全球范围内的能源战略。在此背景下,相较于气候的可持续性,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性自然成为了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议题。德国重启燃煤发电、美国掀起新一轮化石能源热潮乃至部分国家对核能的重新关注都佐证了这一趋势。
此外,结合可再生能源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想在本世纪中叶到来之前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的目标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眼下,能源领域的未来仍不明朗。然而,对可再生能源自《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未来几年的演变趋势作出更为合理的预测。
《巴黎气候协定》是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于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上签署通过。该协议要求所有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相对于工业化前的水平,《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是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不让其最大增幅超过1.5摄氏度。为此,全世界必须赶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亦即气候中和。
该气候协议由196个国家共同签署,而瑞士则于2017年批准了该协议。
在“巴黎气候协定十周年”系列文章中,我们重点介绍了瑞士及其它各国在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和气候研究等领域中取得的进展。
自2015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几乎翻了一番
不论是在城中还是在乡间,随处可见的光伏太阳能板正在悄悄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太阳能板不仅被安装到了屋顶和建筑物的外墙上,甚至在一些不寻常的地方,人们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瑞士联邦能源署(BFE)的数据显示,2024年,安装在瑞士境内的新增光伏发电系统就多达56’000套左右,比2020年足足高出了三倍。
在太阳能和风能领域发展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在过去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其增幅高达惊人的81%。而自2015年以来,瑞士的可再生能源也取得了30%左右的整体性增长。然而,与全球总体趋势相比,瑞士的增长幅度依旧略显保守。
Ember全球能源智库的分析师科斯坦察·兰格洛瓦(Kostantsa Rangelova)向瑞士资讯表示:“在《巴黎气候协定》签署后的十年间,风能和太阳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电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这也是其它电力生产技术从未达到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前已进入了鼎盛时期。”
中国领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但同时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头羊。2024年,安装在中国境内的光伏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的数量高达世界其余地区总和的两倍。
此外,美国以及印度和巴西等国在过去十年间也实现了十分显著的增长。2024年,由各大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金砖国家”国际合作组织(BRICS)贡献了全球范围内半数以上(51%)的太阳能发电量,而2015年的这一比例仅为15%。
兰格洛瓦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保障一国的能源独立性和经济安全性,特别是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高度依赖化石燃料进口的国家而言,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鉴于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及2030年前碳达峰的政策目标,中国决策层计划在今年加快可再生能源投资。未来几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究竟有多大?投资从房地产等传统领域向可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逐步倾斜也将给其它经济领域带来重要影响。
高盛研究部预测了未来几年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然后借助投入产出表测算可再生能源投资可能给其它经济领域带来的连锁效应。需要指出的是,该预测主要关注可再生能源投资,而中国的整体绿色资本支出可能还包括新能源汽车、煤炭清洁利用、现有设备的绿色升级等诸多其它领域。
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对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占全球碳排放的比重达8%,而纵观所有行业,发电在中国碳排放的占比48%。减少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显然是中国“2060年碳中和”计划的最重要部分。
根据中国国务院去年下半年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展大规模、高质量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是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任务。2030年前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需超过1200吉瓦,较2021年增长一倍以上。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更为积极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计划。
鉴于新增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分别为271吉瓦和336吉瓦,预计2022-2025年期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人民币3万亿元。不可否认,就绝对规模而言,四年期间投资人民币3万亿元对经济的影响似乎仍然很小,仅占年名义GDP的75%。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与住宅地产投资相比,前者仅相当于住宅固定资产投资的约10%,尚不足以抵消预测中房地产多年下行周期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虽然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规模可能不足以抵消房地产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其带来的连锁效应将与房地产投资较接近,这意味着可再生能源投资或许还可以通过供应链效应给其它经济领域创造增加值。换言之,人民币100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将给其它经济领域带来人民币82元的溢出影响,与人民币100元的房地产投资带来的人民币88元溢出影响接近。初始投资所对应的上游产业是连锁效应的最大受益者。可再生能源投资供应链主要包括设备制造和有色金属,而房地产投资的上游产业主要涉及非金属产品和黑色金属。如果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扩大,其通过供应链给其它经济领域带来的溢出影响也将相当可观。
(资料来源: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兰格洛瓦解释道,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技术上的创新。新型材料和工艺上的改进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这位专家表示:“如今,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太阳能和风能已成为新建发电站中最经济的电力生产来源。”
目前,除中东地区以外,可再生能源已在全世界所有地区超越了化石燃料。而在装机功率增长方面,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在欧洲一骑绝尘。
欧洲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协会(EUREC)的主席沃尔夫拉姆·斯帕伯(Wolfram Sparber)认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有关。该专家表示:“俄乌战争提升了欧洲各国政府对通过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兴趣,并由此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
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与2015年的1.2万亿美元相比,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总投资金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万亿美元,几乎是化石燃料产业投资额的双倍。其中,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以及扩建电力网络均被纳入了投资范围之内。值得一提的是,在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中国及亚洲地区再度成为了最重要的驱动力量。
大力投资的结果是,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生产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23%上升至2024年的32%。如今,世界范围内超过60个国家一半以上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国际能源署预测,截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46%。
得益于水力发电,瑞士2024年可再生能源的国内占比为67%,在欧洲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光伏太阳能以及风能的市场占有率则相对有限。瑞士能源基金会(SES)今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相较于欧盟28%的平均水平,瑞士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量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1%,在28个欧洲国家中排名第22位。
化石燃料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占比呈上升趋势,但在实现《巴黎气候协定》制定的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一终极目标方面,目前能源体系转型的进展仍旧过于缓慢。
世界范围内,32%的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而其余68%则不然。迄今为止,天然气、煤炭、石油以及少量核能仍是全球电力生产的主力军。化石燃料则继续作为全球能源供应的核心支柱,用其产生的能量来为建筑物供暖、驱动内燃机车辆以及支持工业生产。目前,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为80%,较2015年的83%略有下降。
总体上来说,能源供应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联合国研究报告的作者指出,目前,用可再生能源的新技术替代旧基础设施的进程主要在电力生产和轻型运输等领域成效明显,但在其它方面的进展仍相当有限。
迄今为止,可再生能源似乎并未显示出完全替代化石燃料的迹象。相反,为满足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的需求,在推动世界能源总产量增长方面,可再生能源发挥出的作用十分显著。
各国的可再生能源目标过于孱弱
根据2023年迪拜联合国气候大会制定的能源目标,截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将实现三倍的提升。全球能源智库的分析报告显示,自迪拜气候大会以来,世界范围内仅有二十几个国家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制定了更为远大的目标,而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境内。
科斯坦察·兰格洛瓦指出:“在眼下这个十年内将可再生能源的产量提升三倍是实现1.5摄氏度控温目标最为关键的一步。然而,尽管各国代表们在迪拜许下了历史性承诺,但大多数国家制定的能源目标远未达到与控温目标相匹配的水平。”
其中,美国的能源目标滞后情况最为严重。2025年上半年,美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与2024年同期相比出现了36%的下降,而政治局势的变化则是一大主要影响因素。
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领导下的“伟大”新美国,化石燃料强势回归,再度成为了能源领域的主角。各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在面临更少激励措施的同时,还将受到更多的限制。
继亚洲之后,非洲也有可能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推动力。在非洲大陆,除了南非之外,包括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在内的二十几个国家同时也在进口越来越多的光伏太阳能板。今年9月,埃塞俄比亚正式启用了也被称为“千禧年大坝”的复兴大坝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这座将为数百万民众提供电力的水坝不仅是整个非洲最大的水坝,其规模同时也位居世界前列。
瑞士的困境:环境保护抑或能源生产?
在实现能源目标方面,瑞士的进展同样迟缓。在2022年的一份自我评估报告中,瑞士政府承认,目前,瑞士境内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扩张势头尚未达到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所必需的水平。
瑞士联邦政府表示,由于环境保护与能源生产两大议题之间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批准建设新型大规模发电站(譬如阿尔卑斯太阳能发电站)将不得不面临巨大的挑战。
由瑞士民众于去年批准通过的新电力法简化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审批流程,从而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难题。此外,瑞士还计划实施16个新的大型水力发电项目。
可再生能源受保护主义和贸易关税拖累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网络REN21的执行主任拉娜·阿迪布(Rana Adib)表示,尽管遭遇挫折,太阳能及其他清洁能源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然而,”阿迪布同时对瑞士资讯表示,“保护主义、关税上调以及高融资成本都将可能减缓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速度。”
欧洲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协会的沃尔夫拉姆·斯帕伯指出,可再生能源行业依赖足够清晰的发展规划来做出正确的长期性关键投资决策。换句话说,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将取决于政策上的选择。然而,该专家同时表示:“可再生能源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对此,我毫不怀疑。”
在《巴黎气候协定》正式签署十年后的今天,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能源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支柱。然而,若缺乏与气候目标相匹配的政策选择和结构性投资,可再生能源的潜力恐将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而能源目标也将只是一句空话。
(编辑:Gabe Bullard/Vdv,编译自意大利文:Jun Aikens)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