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辞职风波:接班人问题威胁世界经济论坛形象

世界经济论坛(WEF)的长远使命是“改善世界现状”,但这个瑞士非营利基金会当前面临一项更紧迫的任务:在办公室丑闻和创始人突然辞职引发的接班危机中,力求挽救其公信力。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政商和社会领袖每年1月都会前往瑞士度假胜地达沃斯“朝圣”。世界经济论坛创立于1971年,最初名为“欧洲管理论坛”,如今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权力对话平台之一。
这一地位也提升了瑞士作为全球中立外交与商界交流枢纽的声誉。瑞士政府赋予世界经济论坛“其他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使其与联合国、红十字会等总部设在瑞士的国际机构享有同等法律待遇。
丑闻缠身
然而,世界经济论坛近期接连曝出丑闻。多名前员工指控其内部存在性骚扰和种族歧视。在此之前,一名前员工因怀孕导致职业发展受阻,已同该论坛达成庭外和解。
更严重的是,在《华尔街日报》(WSJ)披露的一封公开信中,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及其夫人被指控挪用论坛资金谋取私利。施瓦布对此坚决否认,并扬言将采取法律行动。此类指控对论坛声誉造成严重威胁。

相关内容
世界经济论坛创办人施瓦布受调查
施瓦布曾在论坛的行为准则中写道:“我们的声誉与成功密切相关,个别成员的行为可能对整体品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论坛内部建立统一的文化,并践行我们的价值观。”不过,这是他很早以前写下的一段话,那时论坛还未曾陷入今日的危机。
据称,这些指控也使87岁的施瓦布与担任论坛“使命和价值守护者”(该基金会网站上的原话)的理事会发生冲突。
不肯放权
《华尔街日报》和其他媒体报道指出,正是理事会决定对施瓦布展开调查,导致论坛的这位灵魂人物于上月突然辞去主席职务。报道还称,施瓦布的儿子、女儿和妻子也将退出论坛的相关职务,但世界经济论坛拒绝就具体人事变动置评。
瑞士法律学教授、腐败问题观察人士马克·皮特(Mark Pieth)指出,世界经济论坛的问题与几年前深陷另一类丑闻的国际足联(FIFA)颇有相似之处。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均为瑞士注册的非营利机构,并由一位掌控权力的核心人物主导-国际足联是前主席塞普·布拉特(Sepp Blatter)。
“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都看到一位想尽可能长时间把持权力的在位者,”皮特对瑞士资讯swissinfo.ch表示,“这两位领导人都被认为对组织至关重要,风格上也都倾向于独断专行。”
家族企业
“世界经济论坛本质上是个家族企业,”皮特说。他援引论坛章程指出,施瓦布本人“或至少他的一位直系亲属”必须担任理事。
论坛章程还写道:“接班人由创始人本人指定。”
目前,施瓦布与理事会必须弥合裂痕,紧急敲定继任方案。前世界经济论坛董事斯特凡·加雷利(Stéphane Garelli)向瑞士法语区广播电视台RTS表示,情况尚不至于绝望。
“一个机构失去创始人总是件棘手的事,”他说道,“但看看Apple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离开后Apple仍在,微软(Microsoft)亦是如此。此事并非毫无可能,只是需要高度的智慧与技巧。”
加雷利提到,前瑞士国家银行(SNB)行长菲利普·希尔德布兰德(Philipp Hildebrand)或许是潜在继任人选。媒体还猜测,现任欧洲央行(ECB)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也可能接任。
现任论坛主管阿洛伊斯·茨温吉(Alois Zwinggi)告诉瑞士Tamedia媒体集团:“通常说来,制度高于个人。”
皮特认为,虽然调查施瓦布的决定是必要的,但其过程“过于粗暴,也太戏剧化”。这场媒体风波可能会让一些候选人望而却步。
“接任者必须对世界经济论坛进行全面重组,”他指出,“如果论坛想要顺利前行,就必须以全新形象出现。”
软实力效应
对瑞士政府而言,这一转型尤为关键。作为东道国,瑞士给予世界经济论坛免税、不受政府干涉独立运营,以及自主雇用外国员工的权利。
世界经济论坛享有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IOC)及日内瓦众多国际组织同等的国际地位。加雷利指出,这些机构为瑞士在全球舞台上带来“软实力”。
瑞士政府尚未就此次风波表态,但无疑希望世界经济论坛能够像国际足联和国际奥委会一样,尽快走出这场危机。
(编辑:Balz Rigendinger/ts,编译自英语:小雷/gj)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