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是一个科技大国,但国民骨子里还是农民

Servan Grüninger

瑞士早就是一个在科学领域遥遥领先的国家,但在精神上,瑞士国民骨子里还是农民,生物统计学家塞尔万·格吕宁格(Servan Grüninger)这样写道,要想塑造美好未来,无论在科学还是政治上都要拥有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

瑞士不是一个“最强大脑”国,这并不是因为瑞士没有杰出人才创造出伟大的业绩,瑞士不是思想大国,是因为瑞士不追求活跃的思想火花。

瑞士人不崇尚思想上的飞跃,而更看重实际的东西,比如他们的山脉、农民和银行等。

瑞士人希望能与大自然接近、谦虚谨慎地做事,但他们同样也很积极进取。那些宏伟计划以及伟大的发明他们宁愿让别人去做。

尽管如此,瑞士依然属于领先世界的科研大国行列,也一直都是杰出人才的天堂:爱因斯坦在伯尔尼提出了相对论;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则在日内瓦发明了互联网。

这样的壮举让瑞士在全世界赢得了名望。在瑞士,人们拥有自由的思想空间,但发挥想象却只能在其他地方,你要先在外面的世界闯出名声,然后再带着成绩回到瑞士。

从手表、巧克力、咖啡机到药品、保险再到铁路: 瑞士人擅于把那些在别的地方取得成功的东西进行完善。

瑞士注重细节,但最重要的是注重经济利益,知道了这个背景就不再难看出瑞士不仅是一个自由结合的国家(Willensnation),也是一个技能大国:而技能带来的往往是就业机会。

可见瑞士看重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成就–不是理想主义的,而是要有应用价值的成就。来自瑞士的技术开凿了哥达山;飞上了月球;将人类带到了大洋的最底层。

将保持作为基础,以未来为目标

瑞士与科学之所以能够完美融合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保持传统和尝试新事物之间的不断较量。

想要在瑞士有所作为,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因为瑞士人只相信成熟、有意义的想法,正如他们的一句口头禅:瑞士人不吃他们不认识的东西。

因此,新想法总是会碰壁,但一旦一件新事物经受了考验,则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在科学领域也是这样的: 新理论必须首先要与已存在的理论对抗,科学家对不知道的东西,首先要进行深入研究。当遇到质疑时,科学家会以那些已被证实的东西为基础。

今天的共识往往是昨天的争执焦点–只有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和理论说明之后,才能达成共识。因此,重要的科学大奖–比如诺贝尔奖–通常都是颁发给几十年前的新发现。

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她在上个世纪发现,并非所有基因在基因组中都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有时会出现随意跳跃。

科研界对此的第一反应是排斥,因为麦克林托克的理论与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相去甚远。

然而,实践证明她是对的–几十年后,她获得了诺贝尔奖。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将”有组织的怀疑论”视为科研工作的基石,并非没有道理。

何况,质疑往往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有太多人认为自己可能是下一个伽利略并坚信,逆流而上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然而,一味地守旧无法创造出新知识,也无法很好地建设一个国家。无论是科学界和政界都应该以“将保持作为基础,以未来为目标”当信条来行事。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今天的机遇,克服明天的障碍–而且要共同克服。

走出象牙塔

要解决气候变化、老龄化、数字化的问题,政治都需要科学的加持,而更重要的是,科学也要在政治的保障下才能应对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挑战。

因为,科学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种神谕,而是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质疑、探索和信任。

这就迫使我们要有谦虚的精神,但同时也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科学没有义务解决社会问题。这一责任由政治来承担,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这个责任最终会落在我们每个人肩上。

然而,科学可以利用自身的强项,也就是创造和传播新的知识,来为克服社会上的各种挑战做出贡献。然而,要做到这一点,科研人员需要自由空间,去探索新事物,包括那些尚不知是否会带来利益的新事物。

可惜近来科研领域要面对一种不良的急躁情绪: 人们期望能更快、更直接地看到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这种面对科学成果的实用主义态度,正在转变成一种短视的应用癖,即只注重那些带来回报的东西。

而科学如果只为能创造价值的东西服务,只从经济和政治利益出发,则会埋没科学的真正社会价值:即冲破政治和经济的狭隘眼光,为固有问题找到新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想要创造长久的附加价值,必须将思想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将目光放在当今的问题上,而忘记展望未来。

从宇宙和人类的起源,到基因剪刀、数字革命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的许多事物,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从象牙塔里创造出来的,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想法、每项研究成果都会在某个时刻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作用,恰恰相反,很多事物永远也不会离开象牙塔。

但这并非坏事。毕竟,科学的目的应该是为思想、知识和方法提供一个储存空间,为社会的其他部分服务。

而最终什么会成为有用的东西,这不由科学决定,而是由我们的整个社会决定。

但如果我们有勇气让思想走出象牙塔,我们将不仅能掌握现在,还将能塑造未来。

本文为 Reatch创意大赛《1848 → 2023 → 2198:为了 175 年后的有效解决方案 》开幕演讲的改编版。

(编译自德文:杨煦冬/dh)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