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瑞士金融中心的经济意义被高估了”

Fussgänger und Trams am Paradeplatz in Zürich
苏黎世阅兵广场,瑞银和瑞信的总部都矗立在这里。 © Keystone / Ennio Leanza

瑞士信贷破产之后: 经济史学家Tobias Straumann在访谈中对瑞士及其大银行进行了分析。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瑞士信贷银行的终结对瑞士来说是一个打击还是一个转折点?

Tobias Straumann:这至少是一个大事件。瑞士信贷是瑞士历史最悠久的大银行。但它的消亡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瑞士已经经历了大银行倒闭的风波。

30 年前,瑞士共有五家大银行,而现在只剩一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瑞士由国家出手拯救了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随之而来的针对外国客户银行保密法的取消,对于瑞士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挽救瑞银,强行合并瑞银瑞信: 在过去的15年里,瑞士政府就不得不两次对大银行出手相救。而瑞士是一个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怎样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瑞士并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我们有许多国有企业或“伪国有企业”。比如在银行业,州银行也是国有企业。

此外,在我看来,国家对大银行采取干预措施,早已不再是禁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际上层面就不难看出,现在那些高度全球化和自由化的银行体系已经变得多么不堪一击。

Tobias Straumann gestikuliert mit der Hand
Tobias Straumann是苏黎世和巴塞尔大学的经济历史系教授。 © Keystone / Marcel Bieri

国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对银行出手相救,这已成为完全正常的现象,国家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因为否则每次都会发生重大的国际金融危机。瑞信这次发生这样的事,国外也希望,瑞士不要酿出对整个银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事情来。

但在挽救瑞银之后,议会原计划通过“大到不能倒”的法律来防止国家和纳税人再次面临承担巨大金融风险的可能。(瑞信崩塌)是不是让政界清醒的当头一棒?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对这一做法未能奏效并不感到惊讶。处理危机的时候,需要的是非常简单的措施。“大到不能倒”法规过于复杂,未经考验、也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当出现问题时,往往还牵扯到外国政府,而外国当局又必须考虑到自身的政治因素,因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成一致。

现在一些银行家似乎都利欲熏心,为了赢利不惜冒任何风险。昔日那些带领国家前进、真正有事业心的银行现在都到哪里去了?

瑞信的事业心直到最后一直都在,他们的企业贷款业务做得非常好。的确,19世纪瑞信创始人Alfred Escher及其周围的同行们投资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铁路业务也有一定风险。

瑞信在成立初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时涨时跌。情况好的时候,银行家们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当情况差的时候,他们就拿不到红利。

这与今天的情况是不同的,瑞信的失败的确与贪婪脱不开干系,但主要还是由于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无能。

哪方面的无能?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趋势–瑞士大银行大步迈向国际化。然而,瑞士管理层要在伦敦和纽约这样的金融中心开展工作谈何容易,盎格鲁-撒克逊的投资银行家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很难与瑞士的企业文化相协调。

此外,在伦敦和纽约的瑞士大银行工作的往往都是些二流银行家,他们的表现就像雇佣兵,只希望在短期内为自己攫取最大利润。

瑞银于6月接管了瑞信,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银行,这是好事吗?

如果进行比较的话,新形成的大银行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瑞银规模小,而且可能还会再缩小一些,但它的确是个大银行,就总资产而言,新银行资产总值是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至于是不是好事,我不知道。

但这家大银行有朝一日也会出现问题,国家不得不出手干预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仅仅靠加强监管是不够的。这一点现在就能预见。

现在出现了一些政治要求,提出对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进行更有力的监管。而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瑞士政府还能做些什么?

能做的很多。想要稳定一个银行,国家可以也必须做很多事情。从瑞银这方面讲,联邦政府这次做得很好。该银行暂时被部分国有化,最终联邦政府甚至还能从中获得了一些收益;瑞银也调整了其风险观念。对于瑞信,瑞士政府目前认为合并会更安全,至于这是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还有待观察。

是谁或者什么导致了瑞信走向崩溃?

是瑞信的管理层和董事会,瑞信多年来一直处于管理不善的状态;但政府也并非毫无责任。自2022年10月以来,瑞信就陷入了困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然而,直到今年3月才花了很长时间才制定出拯救计划,与当时挽救瑞银时情况完全不同,似乎是临时抱佛脚,这让我有些惊讶。

Spiegelungen mit den Markenlogos von UBS und Credit Suisse
2023年6月,瑞银正是接管了瑞信。 © Keystone / Ennio Leanza

目前评论政府在这次行动中的表现尚为时过早,因为我们了解的不多。议会调查委员会将提供更多信息。然而,银行本身也应做点什么:比如瑞信就自身出问题原因应该拿出一份全面报告–这是瑞信欠瑞士的。

我认为,应该要求银行设置更高的保险机制–比如,更高的自有资金份额,但即便如此,瑞银也并不安全,这一点必须清楚。全球金融体系非常脆弱,瑞信虽然出了问题,但并不严重,他们守住了金融市场监管部门规定的所有关键数据。

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些什么,并产生传染性影响,国家既不能预见也不能预防金融危机,只能及时遏制,防止灾难性后果的发生。然而,确定何时是采取干预行为的正确时机是件很困难的事。

考虑到这些风险,瑞士这个小国还能承担得起一家活跃于全球的大银行吗?

在自己的金融中心拥有一家能提供所有服务的大银行是存在优势的,但瑞银必须愿意剥离问题重重的国际业务或搬迁总部,这样的话,瑞士就会失去这些优势;而另一方面,也会获得更多的稳定性。

Tobias Straumann argumentiert und zeigt beide Hände
Tobias Straumann。 © Keystone / Marcel Bieri

对于某些业务,可以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就像隶属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瑞士航空公司一样,这是可行的。废除银行保密制度也对我们没有造成任何损害。苏黎世并没有变穷,反倒更繁荣了。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对瑞士的繁荣有多重要?

金融中心的经济重要性被高估了。瑞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但在战前的1914年,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瑞士就已经是欧洲大陆最富裕的国家了。这主要归功于工业的蓬勃发展,这也是瑞士在19世纪和20世纪一直繁荣至今的原因。

金融中心的出现是在工业化之后,资产管理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泡沫的收入来源。而在经济上,这是好坏掺半的。

劣势是什么呢?

银行业的高工资吸引了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在其他更具创新性的领域却缺乏人才。现在,没有了银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他行业和创新领域则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苏黎世作为保险业中心也有很高的声誉。保险业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更高,我认为更符合瑞士的特征。

本文首先曾刊登在《Schweizer Revue外部链接》上。

请参阅我们相关题目的讨论节目(德):Let’s Talk

(译自德文:杨煦冬)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