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我在中国的第一年

2008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园一辆装满白菜的小车子前面。 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提供

2007年8月,我来到北京开始为期一年的汉语进修学习,在这之前我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已经学习了两年时间的汉语。来中国之前的准备很繁琐和辛苦:大量的资料准备,多次体检以及往返伯尔尼申请入境签证等。我感到既不安又激动。

白莹(Giulia BROCCO)

1986年出生,2007年至2008年分别在厦门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留学,现为Addax 石油公司(日内瓦)公关传播与代表团事务合伙人。

20岁时我就渴望能有一些不寻常的经历,而此时我感到的只是一些模糊的兴奋,我隐隐地意识到这次旅行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和重要的:我渴望出发,游览北京和其他地方,认识一些中国人,了解他们的习惯和风俗,品尝他们的食物,像他们一样生活。这些愿望后来都实现了,我人生中第一次伟大的旅行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美好和深刻的回忆。

丰厚的奖学金足以满足学习费用以及食宿等开销。我的第一个学期,也就是2007年的9月至12月是在厦门大学度过的。厦门位于福建省,在北京以南大概2000公里,从北京坐火车到厦门花了35个小时。刚开始没有任何人和我说话,但是有很多人一路上好奇地盯着我看。快要到站时,一个中国青年用中英文和我交流,他随后建议我一起到餐车吃些食物,我们聊了一会就到站了。他坚持要买单,之前我就听说中国人非常好客,而这次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这一年当中,我多次亲身体会到中国人是多么地好客,对喜爱他们文化的外国人慷慨大方,这让我十分感动。

厦门大学的校园就像一个被围起来的大花园,依山傍海,在山顶上能够看到非常美妙的景色,从校园里沿着小路就可以到达南普陀寺的后山。大学校园的布局让我很惊讶,校内设有宿舍、超市和食堂,我从来没有在类似于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过(在瑞士这种校园很罕见,日内瓦也没有)。我不太喜欢外国学生总是待在一个角落或孤立的环境里:宿舍和教室是外国学生待得最多的地方,除了跟老师接触外,跟其他中国人接触困难。我的同班同学大部分来自东南亚,我们之间用中文交流。我注意观察中国人的特点,以及他们和泰国人、马来西亚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的区别。

《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样书 swissinfo.ch

厦门大学的学习结束后,从第二学期开始,一直到2008年7月,我是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第二外国语学院度过的。这所大学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十分人性化,不像厦门大学生活较为封闭。这里的课程我也非常喜欢。由于我的听力很弱,每周我都会和一个中国女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出于对两个国家文化差异以及各自双方的好奇心,每次会面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里街道嘈杂、交通拥挤、城市污染严重,但北京的古老历史和文化,以及它作为首都的政治中心地位都吸引了我。此外,与厦门不同的是,大街上听到的都是普通话而不是闽南话,在北京与当地人交流比在厦门容易多了。

这一年里我的语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有幸近距离地观察到这个国家以及它方方面面的社会动态。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日内瓦大学、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是他们帮助我实现和完成了这次中国之旅。

*本文经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同意,转载自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一书。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