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在中国圆梦的瑞士医生

马海德与毛泽东主席 作者提供

马海德,一个中国籍、瑞士医生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上几乎无人不知。因为,他把在日内瓦大学所确立的研究领域与专业知识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他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医院,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北京阜外医院皮肤科,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工作过;特别是他牵头组建了中国医科院皮肤性病研究院,为中国基本消灭性病与麻风病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留下座座丰碑。

马海德原名沙菲克·海德姆(Shafick Hatem),又名乔治斯·海德姆(Georges Hatem)在他于日内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78年后的今天,瑞士资讯记者寻访了海德姆曾经攻读学位与生活过的医学院。

虽然由于历史变迁,当年的许多东西现已不复存在,但在海德姆母校老师玛丽娅·安德烈·泰里耶(Marie Andree Terrier)和玛蒂娜·佩尔诺(Martine Pernod)及档案馆工作人员多米尼克·泰里奥·沃洛泽(Dominique Terrione Vouilloz)的热心帮助下,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原件与相之伴随的故事。

幼年立志当医生

记者从79年前海德姆要求入读日内瓦大学医学院而撰写的,且已尘封的申请自传中了解到,他于1910年9月20日出生在美国布法罗市(Buffalo即水牛城)一个贝鲁特(Beirut)后裔的钢铁工人家庭。童年时因家境贫困,有次全家6口染上急性流行感冒且无钱医治时,有位老医生替他们悉心免费治疗,并捎给他们急需的食物及药品。老医生善举给幼小的海德姆留下了难忘印象,他立志长大后也要当医生,给穷人治病。

后来,海德姆随家迁居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Greenville),并在当地读中小学。尽管家境贫困,但当医生的志向却从未改变。1927年海德姆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读医学预科,并靠勤工俭学交纳高昂医学专业学费;1929年争取到了部分奖学金后,海德姆转往祖籍贝鲁特一家美国人创办的大学继续医学课程并在那获得第一学位。

记者从校方签发的入学通知书获知,海德姆于1932年申请来日内瓦大学攻读临床诊断医学,在导师迪布瓦(Prof.D Ch DuBois)教授指导下,于1933年在该校医学院所属皮肤病实验室(Clinque Dermatologique)完成题为《华氏梅毒血清试验的固定性》(Le Wassermann irreductible)的研究论文,在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一名真正的瑞士医生。

记者从馆藏的海德姆原始文献中发现,当时日内瓦大学医学院所属皮肤病实验室是整个欧洲最先进的皮肤性病临床研究中心,特别是在研究皮肤性病类疾病(venereal and cutaneaous diseases),职业性皮肤病方面直至今天仍是欧美国家同类高校实验室中最顶尖的研究中心;而海德姆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对“华氏梅毒血清”(Le Wassermann)研究的论述且占据了整篇论文90%以上篇幅;其论文导师迪布瓦教授当时则是这一研究领域欧美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并在此研究实验中心担任主任长达27年(1918-1945)。

决意振救东亚病夫

据大学史料记载,海德姆在日内瓦就读期间经常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国际红十字会(IRCC)总部的义务活动,并深受国际红十字运动之启蒙与鼓动,在此他幼年立志当医生为穷苦百姓治病的朴素感情获得升华,决心毕业后遵循救死扶伤、履行国际人道主义的红十字精神到当时东方国家灾难最深重的中国去振救那里的“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 ),以红十字的博爱精神去奉献滋润需要帮助的人。

时年23岁的海德姆与同学一行三博士来到中国后,他们很快在上海美国人办的圣洛加医院(St.Luke’s Hospital)和英国人办的雷斯德医院(Lister Hospital)找到了工作,并同时为在医院实习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讲授临床课,为方便上不起大医院的贫困民众义务就诊。他们三人还在上海英租界(British Concession)合开了一个私人诊所。

置身中国民族运动

海德姆以免费施救形式向上海贫困市民提供医疗服务,但他后来发现,医生一天只能治疗十个、百个患者,而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却不定地制造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乞丐。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更需要吃的、穿的,这是他作为一个医生无法解决的。只有从根本上帮助改造中国社会结构,才能彻底改变贫困民众的悲惨命运,使普通劳苦民众都能享受平等待遇。

后来,海德姆在上海结识了美国进步女作家艾格尼斯·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新西兰进步文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波兰进步人士汉斯·希伯(Hans.Shippe)等。1936年春,在上述进步友人引荐下海德姆拜见了宋庆龄。经海德姆一再要求,宋庆龄安排他以医生身份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一起去陕北。

时年6月,26岁的海德姆带着宋庆龄为他准备的联络凭据“半张五英磅纸币”离开上海,并在郑州与斯诺会合后同去西安。最终,他们用毛驴驮着摄影器材和药品辗转千里,穿过重重封锁到达延安,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红军主要领导人。此后,海德姆还担任过毛泽东一个时期的保健大夫。

海德姆更名马海德

到延安后,海德姆经常深入当地回民区(Muslim Community),给苦难的回民诊病并传授卫生知识。由于海德姆是黎巴嫩后裔,不仅能阅读阿拉伯文,而且还会讲阿拉伯语,所以回民对他特别敬重,把他当成来自麦加(Mekka)的格奥尔基·哈吉(Gheorghe Hagi),当地阿訇也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吃饭畅叙。在频繁交往中海德姆与回民变得非常亲近。

后来海德姆发现当地“十个回民九个马”,姓马的人特别多。为更贴近回族兄弟,也易于中国人记洋名,便根据本名“海德姆”在阿拉伯文中“骏马”之意,给自己起了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字“马海德”。这样既保留了原来美国姓“海德”的字音,又增加了回族姓氏中常见的“马”字。

1940年,马海德与当年延安鲁艺学生、从上海来的电影工作者周苏菲结婚。1943年他们的孩子周幼马出生在延安窑洞里,也算得上窑洞里出生的第一个外国人。

入中国籍的第一个外国人 

记者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CMHM)馆藏资料中发现,当时马海德不但很快学会了普通话,而且还学会了陕北方言,并直接参与了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在延安期间他还担任中央政府外事组和新华社(Xinhua News Agency)顾问,帮助新华社创建了第一个英文编辑部,并亲自任英文编辑;新华社从此开始向国外编播英文消息。他还常为当时中央政府主编出版并向海外发行刊物《中国通讯》(China Communications)撰写英文稿。

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应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后又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具有纯外国血统的公民,周总理还亲自签发了颁授他编号为0001的中国国籍证书。几天后,毛主席在中南海为其全家设专宴,席间毛风趣地说,你不仅是中国女婿,而且入了籍,就是完全的中国人了!祝贺你!

消灭性病与麻风病

马海德为在新中国消灭性病、麻风病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根据建国时卫生与国人健康状况,马海德专门写信请教导师迪布瓦教授,并依据其早年在日内瓦大学所确立的研究课题与专业特长,由他亲自牵头组建了中国医科院皮肤性病研究所,从此新中国开创了对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此后很长一个时期马海德一直担任该研究所主要负责人。

为消灭性病,马海德积极参与了政府在建国初期封闭妓院的行动,并着手组建了检查与治疗性病的直属门诊部,从事对性病以及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工作。此后,马海德领导下的医疗团队积极采用国际上检测与医治梅毒、性病最先进技术手段,并在民间普及宣传预防性病传播基础知识等,通过共同努力,中国终于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取得了基本消灭性病这一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个世纪50年代,马海德还被任命为中央政府卫生部顾问,担任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会长、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他将麻风病传统的住院隔离治疗手段改变为社会防治,并于1980年把国外治疗麻风病的新技术“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到中国,从而使得治疗麻风病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后,中国麻风病患者数量从建国初期的50多万骤减至不足7万人,马海德代表中国官方在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上宣布,中国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他以科学胆识较早于发达国家提出“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防治医学理论。

为表彰马海德半个多世纪在华从事医学事业的颇多建树与突出贡献,中国中央政府、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达米恩·杜顿麻风病基金会等授予其众多奖项与名誉。马海德晚年因患前列腺癌于1988年在北京病逝。

1910年9月,他出生于纽约州布法罗的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

1927年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

1929年考入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专业;

1931年毕业;

1933年,马海德前来中国,在上海广慈医院和来斯特医院工作;

1936年,马海德在宋庆龄的介绍下,同埃德加·斯诺前往陕甘宁边区采访中国共产党总部,后为中共事迹感动,决定留在陕北。

1937年,他改用马海德为自己的名字,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陕甘宁边区卫生部顾问。

抗日战争期间,马海德参与筹建八路军医院。

1940年与延安鲁艺女学员周苏菲结婚。

从1942年开始,马调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兼任中共高级领导人的保健医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提出加入中国国籍,在周恩来的支持下,马成为第一个获得中国国籍的外籍人士。

此后,马海德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性病和麻风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

1988年,马在北京病逝。

马海德与苏菲(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的独子周幼马曾是《今日中国》(China Today)杂志社高级记者,退休后住在北京后海边的四合院里过着平常人生活,每天接送孙儿上下学。

苏菲与江青早年同在上海演电影,在延安相见自然比较热络,加上马海德是毛泽东保健大夫,因此两家住延安的窑洞紧挨一起。毛泽东女儿李讷比周幼马大两岁,从小称姐弟。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