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经过热解后会产生一种可用作农业肥料的生物碳。
IWB
巴塞尔城市工业管理办公室(IWB)将在Kleinhüningen地区建设一座热解厂。这家工厂将把有机废物变成热源和肥料,而且每年可以从大气中抽去1500吨二氧化碳!
此内容发布于
1500吨二氧化碳什么概念?我们作一比较:从日内瓦到纽约的往返飞行会制造出2吨二氧化碳-也就是说这座热解厂一年消解的二氧化碳相当于750次长途往返飞行。巴塞尔城市工业管理办公室向媒体透露,热解厂消耗的能源是无用的生物质(即植物垃圾)。为了防止明火燃烧,这些生物质将在无氧环境下被加热。
由此产生的热量将被输入城市供暖系统,能够满足平均300户人家(2.7 GWh热量)的供暖。热解工厂还将出产一种土壤改良剂“生物炭”(biochar)-其优点是,它可以将二氧化碳储备在土壤中。巴塞尔城市工业管理办公室预计热解厂每年的生物炭产量为570吨。
“有利于气候”
“这座未来型的热解工厂,不仅保证我们无碳制造热能,而且甚至有利于气候,”城市工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之一Peter Baumstark强调说,整个生产过程不仅解决了绿色生物垃圾的处理,而且给农业也提供了便利。
热解厂的建设将在今年展开,工厂预计于明年冬天投入生产。项目投资金额在5百万瑞郎左右。而巴塞尔城市工业管理办公室由此成为首个投资建设热解厂的瑞士能源供应商。
相关内容
欧盟公民前往瑞士主要目的是工作
此内容发布于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劳动力市场。瑞士联邦统计局的预测显示,瑞士人口增长自2035年起将完全依靠移民。联邦经济事务秘书处近日的报告也指出,瑞士的劳动力市场大门必须保持敞开。
更多阅览 欧盟公民前往瑞士主要目的是工作
相关内容
欧洲最快乐的退休老人住在瑞士
此内容发布于
如果预算充足,想在欧洲养老,选哪个国家呢?瑞士人寿保险公司的一份调查为你贴心指路。欧洲最快乐的老年人住在瑞士。他们不仅身体健康,对自己的社交娱乐生活也相当满意。
更多阅览 欧洲最快乐的退休老人住在瑞士
相关内容
世界上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孤独中
此内容发布于
在数字时代,我们可以通过视频与异国他乡的亲人实时交流。但你知道吗?恰恰是这样的便利阻断了人们面对面的沟通渠道。全世界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生活在孤独中。
更多阅览 世界上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生活在孤独中
相关内容
瑞士小镇拒绝在火车站安装监控摄像头
此内容发布于
伊韦尔东市、洛桑和沃韦等三座沃州城市一直受到毒品交易的不良影响。为此,沃韦市议会于年初提出给火车站区域安装摄像头,对违法犯罪进行打击,可当地居民并不认同。
更多阅览 瑞士小镇拒绝在火车站安装监控摄像头
相关内容
格劳宾登州是瑞士最宜居之地
此内容发布于
在网上,瑞士账户是令人羡慕的IP地址。那在瑞士境内,这个IP在哪里呢?五年一度的调查显示,格劳宾登州的居民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压力小、睡眠足,是名副其实的幸福地。
更多阅览 格劳宾登州是瑞士最宜居之地
相关内容
瑞士居住密集化挤占贫困人口生存空间
此内容发布于
据瑞士一项研究显示,居住密度提升为城市中心建新公寓创造了空间。然而,拆除旧建筑,兴建新公寓,租户需要搬离时,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通常高于平均水平。
更多阅览 瑞士居住密集化挤占贫困人口生存空间
相关内容
瑞士家庭规模日趋缩小
此内容发布于
在全球人口危机中,中立国瑞士也不能独善其身。根据瑞士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瑞士人口增速继续不容乐观。女性生育子女的数量已触底历史最低纪录,家庭规模大幅缩水。
更多阅览 瑞士家庭规模日趋缩小
相关内容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稳居欧洲境内高校榜首
此内容发布于
根据国际教育市场咨询公司QS最新发布的全球高校排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继续稳坐欧洲境内最佳高校的位置。与去年相比,榜单中另外9所瑞士大学的排名有升有降。
更多阅览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稳居欧洲境内高校榜首
相关内容
瑞士人希望有强大军队,同时加强与北约关系
此内容发布于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军事科学院(ACAMIL)和安全研究中心(CSS)联合发布的《安全2025》(Security 2025)调研发现,瑞士民众支持义务兵役制度,并倾向于加强与北约的纽带。
更多阅览 瑞士人希望有强大军队,同时加强与北约关系
相关内容
四分之一的瑞士人常感压力重重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经常或几乎总是”处于压力之下。而在30岁以下人群中,这一比例更高,已达40%。
更多阅览 四分之一的瑞士人常感压力重重
阅读更多
相关内容
瑞士大湖下面的热电站
此内容发布于
瑞士的大型湖泊蕴藏着巨大的能源潜力。湖水可以用来实现对建筑楼区的温度调节:夏季制冷,冬季供热,坐落在日内瓦的联…
更多阅览 瑞士大湖下面的热电站
相关内容
瑞士能源转向:从说到做
此内容发布于
那么现在该做什么?自2011年5月瑞士政府决定放弃核能之后,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了。尽管在福岛核灾之后瑞士各界对…
更多阅览 瑞士能源转向:从说到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