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瑞士 报道世界

拾金不昧,瑞士中国对比鲜明

a wallet with 200 Francs
在瑞士,丢失的钱包被物归原主的几率高达75%。 © Keystone / Christian Beutler

由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数家高校近日携手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不慎丢失的钱包被物归原主的几率,与钱包里的现金数额成正比。


为了验证人们会因金钱诱惑而违背自己拾金不昧、诚实守纪这一秉性的假设,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在全球355个城市的街头巷尾,故意随机“遗失”了1.7万多个钱包。

“失物”钱包里装有身份证明、银行卡、购物消费清单、钥匙等各类私人物品,而最大的区别是,有的钱包鼓鼓囊囊地被塞满了大量钞票,而有的钱包要么空空如也,要么只装着少量现金。作为“实验品”的所有钱包都被刻意扔在酒店大堂、博物馆或者与警察局毗邻的繁华路段,此举就是为了充分给路人制造“及时将其归还给失主”的契机。

在调研的40个国家中,有38个国家反映出的现象如出一辙:丢失钱包里的现金越多,被归还失主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全球范围内,装有大量现金的“失物”钱包,物归原主的几率高达7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装任何钞票的钱包平均归还率最低,仅为40%。

自私自利,还是拾金不昧?

在参与调研的国家中,丹麦国民在路不拾遗方面表现最为出色,82%的被刻意塞满了钞票的遗弃钱包,都被路人悉数上交给警察。瑞士人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无论钱包里有钱还是没钱,及时返还率均介于73%到78%之间。

然而,中国、哈萨克斯坦以及肯尼亚等国家的民众在拾金不昧这一点上却相形见绌,丢失钱包完璧归赵的几率仅在8%到22%之间浮动。

组织调研工作的苏黎世大学研究员Michel Marécha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道,或许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把将捡到的钱包中的高额现金据为己有和盗窃行为、侵占赃物联系起来,而且根本就不希望自己产生与之相关的罪恶感。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来看),人们希望眼中的自己是诚实的,而不是一个窃贼,”Maréchal表示。这意味着,不愿归还捡到的钱包并且据为己有,势必会迫使此人调整自我印象-这就是捡钱不还需要付出的心理代价。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