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wiss voice in the world since 1935

《金色》真相:二戰時,納粹為何對瑞士手下留情?

「瑞士在二戰期間透過為納粹政權充當銀行而避免了德國的入侵......」不僅是外國媒體,就連瑞士媒體自己也經常這麼說。但歷史學家Christophe Farquet認為,這種說法並非事實。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媒體對於中國新聞的觀點及分析摘要。瑞士媒體對於中國都在報導哪些主題?這個電子報讓你對此一目了然。訂閱電子報,讓你在做決策時多一個維度的考量。

更多阅览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人們普遍的認知是:二戰期間,瑞士之所以能避免戰火燒身,主要是因為其對納粹德國提供了經濟上的支持。而「瑞士國家銀行購買黃金」之舉則被認為從中扮演了決定性角色。

這樣說是因為:在戰爭期間,納粹帝國對原料表現出極大的貪婪,這些原料對其擴展戰事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缺乏外匯儲備,德國無法從其領土以外地區獲取這些原材料;同時,從被征服國家掠奪的黃金(這些黃金構成了德國帝國銀行的儲備)也不被其經濟夥伴所接受。

但只有一個國家例外:瑞士。納粹德國因此迫切需要用其黃金換取可在第三國市場流通的瑞士法郎。於是,「一個擁有自由兌換貨幣的獨立聯邦,成為了納粹擴張主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奪眼球的故事版本大致是如此。它被人們毫無顧忌地「津津樂道」。

證據非常薄弱

一方面,這項推測論點並未仔細評估黃金交易對納粹德國戰事所產生的實際效果。事實上,我們反倒很容易就發現,其影響力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顯著。這一點有歷史進程為證:

瑞士國家銀行的大規模黃金採購始於1941年10月;而瑞士面臨德國威脅,有可能失去國家獨立的局面則發生在1940年夏季-前者明顯晚於後者。即使納入私人銀行購買黃金的因素,德意志帝國銀行當年也未向瑞士交付黃金。可見,瑞士聯邦在法國戰敗後能夠保全自身,這並非得益於同德國的黃金交易。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這樣反駁:德國入侵瑞士的危險之後得以減弱,難道不正是因為瑞士黃金收購對納粹帝國戰爭經濟至關重要嗎?非也。另有兩個史實可以有力地駁回這個推論。

首先,1941年秋季,黃金系統購買行動的啟動,並非是因為「如果瑞士拒絕,德國就準備對瑞發動戰爭」的巨大壓力,而是應瑞士國家銀行的要求-該行認為,這些交易對其貨幣政策有利。

其次,關於「黃金回收在戰爭期間起到威懾作用」的檔案證據非常有限。事實上,沒有人能夠證明黃金交易對希特勒本人的軍事戰略產生過影響-希特勒在戰事上的獨斷專行盡人皆知。

滄海一粟

另一方面,「黃金說」嚴重高估了黃金收購對德國戰爭經濟運作的作用。該理論依基於在80年後的今天已失去意義的原始統計數據。那麼,實際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戰爭期間,納粹帝國透過黃金回收機制獲得了近20億瑞郎的外匯,其中一小半用於第三國支出-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資金並非全部用於購買戰略性原材料。

儘管瑞士在戰爭期間接收了德意志帝國銀行(Reichsbank)海外黃金交付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但與德國在戰爭期間進口商品的巨大流量相比,瑞士黃金收購對德國從第三國採購的「貢獻」可謂九牛一毛:僅相當於德國所有清算債務總額的約1.5%。

瑞士經濟對納粹帝國經濟的」總貢獻「也遠低於那些受納粹德國控制的國家。例如,1940年至1944年間,法國以「佔領賠償金」 (編者註:1940年6月德法兩國簽署的停戰協議規定,法國需承擔德軍在法國境內的所有開支及其他佔領成本。這些費用都被納入「佔領賠償金」)和清算赤字的形式,向德國支付了其國內生產總值1.5倍以上的金額。瑞士與德意志帝國銀行進行的黃金交易以及瑞士聯邦提供的清算信貸總和至多相當於法國向德國支付金額的三十分之一。

打破黃金傳說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倖免於難,這並非主要歸功於可恥的黃金收購,更不是因為這種黃金交易成為了納粹帝國擴張和屠殺狂潮的經濟支柱。本文的論述均是對「黃金說」的駁斥。

本文所呈現的事實是不是僅是眾多觀點中的一種?是伯爾傑委員會(Commission Bergier,瑞士二戰研究獨立專家委員會)的某位批評者出於政治目的而提出的某個論點?

目前來看,上述論點單純是歷史的真相。

(編譯自法文:郭倢/dh,繁體校稿:盧品妤)

阅读最长

讨论最多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

瑞士资讯SWI swissinfo.ch隶属于瑞士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