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真相:二战时,纳粹为何对瑞士手下留情?
“瑞士在二战期间通过为纳粹政权充当银行而避免了德国的入侵......” 不仅是外国媒体,就连瑞士媒体自己也经常这么说。但历史学家Christophe Farquet认为,这种说法并非事实。
閱讀本文繁體字版本請 點擊此處
人们的普遍的认知是:二战期间,瑞士之所以能够避免战火烧身,主要是因为其对纳粹德国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而“瑞士国家银行购买黄金”之举则被认为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样说是因为:在战争期间,纳粹帝国对原材料表现出极大的贪婪,这些原材料对其扩展战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乏外汇储备,德国无法从其领土以外地区获取这些原材料;同时,从被征服国家掠夺的黄金(这些黄金构成了德国帝国银行的储备)也不被其经济伙伴所接受。
但只有一个国家例外:瑞士。纳粹德国因此迫切需要用其黄金换取可在第三国市场流通的瑞士法郎。于是,“一个拥有自由兑换货币的独立联邦,成为了纳粹扩张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夺眼球的故事版本大致如此。它被人们毫无顾忌地”津津乐道“。
证据非常薄弱
一方面,这一推测性论点并未仔细评估黄金交易对纳粹德国战事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事实上,我们反倒很容易就发现,其影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这一点有历史进程为证:
瑞士国家银行的大规模黄金采购始于1941年10月;而瑞士面临德国威胁,有可能失去国家独立的局面则发生在1940年夏季-前者明显晚于后者。即使纳入私人银行购买黄金的因素,德意志帝国银行当年也未向瑞士交付过黄金。可见,瑞士联邦在法国战败后能够保全自身,这并非得益于同德国的黄金交易。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这样反驳:德国入侵瑞士的危险之后得以减弱,难道不正是因为瑞士黄金收购对纳粹帝国战争经济至关重要吗?非也。另有两个史实可以有力地驳回这一推断。
首先,1941年秋季,黄金系统购买行动的启动,并非是因为“如果瑞士拒绝,德国就准备对瑞发动战争”的巨大压力,而是应瑞士国家银行的要求-该行认为,这些交易对其货币政策有利。
其次,关于“黄金回收在战争期间起到威慑作用”的档案证据非常有限。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证明黄金交易对希特勒本人的军事战略产生过影响-希特勒在战事上的独断专行尽人皆知。
沧海一粟
另一方面,“黄金说”严重高估了黄金收购对德国战争经济运行的作用。该理论依基于在80年后的今天已失去意义的原始统计数据。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战争期间,纳粹帝国通过黄金回收机制获得了近20亿瑞郎的外汇,其中一小半用于第三国支出-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资金并非全部用于购买战略性原材料。
尽管瑞士在战争期间接收了德意志帝国银行(Reichsbank)海外黄金交付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但与德国在战争期间进口商品的巨大流量相比,瑞士黄金收购对德国从第三国采购的”贡献“可谓九牛一毛:仅相当于德国所有清算债务总额的约1.5%。
瑞士经济对纳粹帝国经济的”总贡献“也远低于那些受纳粹德国控制的国家。例如,1940年至1944年间,法国以”占领赔偿金“(编者注:1940年6月德法两国签署的停战协议规定,法国需承担德军在法国境内的所有开支及其他占领成本。这些费用都被纳入“占领赔偿金”)和清算赤字的形式,向德国支付了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1.5倍以上的金额。瑞士与德意志帝国银行进行的黄金交易以及瑞士联邦提供的清算信贷总和至多相当于法国向德国支付金额的三十分之一。
打破黄金传说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于难,这并非主要归功于可耻的黄金收购,更不是因为这种黄金交易成为了纳粹帝国扩张和屠杀狂潮的经济支柱。本文中的论述均是对“黄金说”的驳斥。
本文呈现的事实是不是仅是众多观点中的一种?是不是由伯尔杰委员会(Commission Bergier,瑞士二战研究独立专家委员会)的某位批评者出于政治目的而提出的某个论点?
目前来看,上述论据单纯是历史的真相。
(编译自法语:郭倢/dh)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