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年在瑞士,半年在海外:带着娃游走在两个国家之间可行吗?

如今,许多瑞士人选择“混合型”的生活方式,一部分时间在瑞士工作,另一部分时间在国外就业。同时在多个国家生活工作固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如果有子女,尤其是学龄子女的话,情况势必会变得更加复杂。

相关内容
时事通讯:瑞士媒体里的中国
“在他三岁之前,一切都还好处理,”卡琳*回忆道。她和儿子马里奥在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两处居所,一年各住一段时间。“但上学后,他开始感觉到缺少玩伴,我还要和学校各种交涉,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
她的经历真实见证了带娃跨国生活的难处。
给予安全感
无论是几个月的短期移居,还是长期移民, 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这一点都至关重要。“你需要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解释未来的安排,认真对待孩子的担忧,并讨论他们的感受。”伯尔尼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教授Regula Neuenschwander说道。
卡琳采纳了这一建议,而且这一做法似乎很奏效:“当某件具体事情临近时,我会和马里奥讨论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期待什么……然后一切都会变得不那么特殊了,马里奥会觉得这件事很‘正常’。”

Neuenschwander教授指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同孩子的个性也有关。尤其是,父母应该树立榜样,让孩子看到父母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灵活应变。
连续性的维系
形式上的东西也会影响孩子的幸福感。例如,卡琳发现,即使在异国他乡,瑞士玩具也会让马里奥感到“像在家一样”。
Regula Neuenschwander认为,在原籍文化和移民地文化之间找到平衡至关重要,并尽可能地让两种文化元素贯穿全年。这种连续性能让孩子们感到安心。
建立社交
对跨国两地生活的人来说,最大挑战之一是帮助孩子们建立社交生活。
从事自由职业的卡琳一直没有把儿子送进日托中心,因为在她需要托儿的时间段,日托中心并不开放。于是,她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逗留期间请了多名互惠生,来协助她照顾儿子。
帮助孩子学习第二国语言,这对他们在新居住地找到朋友,建立社交圈大有裨益。
州级事务
每年带娃在国外生活数月,这需要提前规划。一旦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相关限制就会更加严格。
在瑞士大多数州,义务教育始于4岁。鉴于瑞士的联邦制,学校教育属于州政府管辖事务。因此,出国前要尽早联系居住州的相关部门。当然,也有一些通用规则适用于各州。
办理缺勤申请
如果缺课时间少于三个月(90天),学生必须向学校申请批准。缺勤申请可以每年更新,但最终决定权在于各个学校的管理层。因此,即使在同一州,也没有统一规定。
两年幼儿园(即义务教育的最初两年)期间,卡琳向儿子的学校申请了不到三个月的免学期。“第一次,学校管理层非常理解。第二年,我就不得不再多说几句。”这位伯尔尼的妈妈回忆道。
如果学校接受了缺勤请求,“我们建议家长同学校做好沟通,协商好孩子缺课期间要做的课业。”伯尔尼州法语区公共教育和文化部负责义务常规课程设置的Stève Blaesi提醒说。
很少超过三个月
如果缺勤超过三个月,大多数州会默认“孩子的居住地不再是瑞士,因此在该州上学的义务也就随之解除了。”Blaesi解释说。
家长偶尔可以申请到比三个月更长的免学期,但比如在沃州,连续两个学年的长期休假通常不会被批准。
对此,该州教育和职业培训部的媒体负责人Laurène Weguener解释道:“我们认为,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培养计划最符合他们的利益。对于长期在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的人来说,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缺勤请求被拒绝时,家长可以向主管州负责部门提出上诉。
居家授课
在家上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替代方案,但必须长期坚持,而不是临时而为之。此外,居家授课必须得到各州的批准。需要注意的是,各州具体的批准条件差异很大。
伯尔尼州、沃州和苏黎世州均不接受远程居家学习的方式,但三个州均规定,家长有在课外时间和假期自由安排子女远程学习的自由。
在两个国家上学
沃州教育和职业培训部鼓励家长出国后送孩子就读当地学校。该州表示,对于向瑞士学校申请长期缺勤来说,这将是一个有利因素。
心理学教授Regula Neuenschwander建议,如果两地文化差异不是太大,尽可能尝试融入国外当地环境,因为“这也能为孩子提供他们所需的稳定性”。然而,对卡琳来说,这并不可行,因为她和儿子都不会说第二国的语言。
况且,私立学校可能比公立学校更愿意接受两国交替上学的学生。
孩子优先
卡琳一直都很清楚一点:一旦儿子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她就不会再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连待上几个月了。
“我少在国外待待没关系;儿子的学业和社交才是最重要的。”卡琳说。她觉得自己会享受未来的平静与稳定。
(编辑:Pauline Turuban,编译自法语:郭倢/dh)
*此处为化名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