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移民的親身見證:感恩、驕傲還是期望幻滅?

儘管多數人認為瑞士的生活品質甚佳,發展機會也多,但融入的困境與各種失意亦是常態:瑞士外國移民的現身說法反映了移民經歷的多樣性以及移民道路上常有的矛盾心態。
阅读本文简体字版本请 点击这里

相关内容
電子報:瑞士媒體裡的中國
瑞士移民的人數佔到了瑞士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這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的。 2024年,19萬外國人來到這個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國家定居。但同時也有許多人(超過9.5萬)選擇反向操作,離開瑞士。
大多數移民瑞士的人並不會在瑞士永久定居。下面這篇文章便解讀了移民回返的現象:

相关内容
移民国瑞士:很多人想来,很多人想走
瑞士外國人的真實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這個接納他們的國家?為了了解這群人的想法,瑞士資訊swissinfo.ch於今年四月向移民到瑞士的人發起了一次問卷調查。
截至目前,我們已收到近四十份回覆。當然,這並未囊括所有人的意見,但這些親歷見證起碼可以讓我們了解在外鄉人眼中,瑞士好在哪裡,差在哪裡。他們同時也證明了,移民之路很少一帆風順。
令人稱道的生活環境
根據「移民流動性調查」顯示,大多數移民瑞士的人對當初的選擇感到滿意,甚至非常滿意。這項調查由納沙泰爾大學(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移民研究中心The nccr–on the move定期進行。
在瑞士資訊swissinfo.ch收到的樣本中,肯定意見與批評意見各佔一半。只有少數是完全負面的評價。
許多發表意見的人,包括那些有所保留的人,都一致認為瑞士為他們提供了極佳的生活環境,包括高效的公共服務、良好的治安以及有序的組織,他們認為瑞士在這些方面都要優於他們的原籍國。
「我來自斯洛維尼亞,是為了從事IT工作而來的」,Sloch寫道,「整個過程非常順利,繁瑣的行政手續極少……人們很有禮貌,哪裡都很乾淨,基礎設施良好,公共部門切實為人民服務。」
「我最喜歡的是(瑞士)的風景以及這裡的井然有序,」已在瑞士生活了35年的法國人Cocopomme如此講述道,「大多數時候你可以信任他人,這裡的一切都很有品質,我很有安全感。」
「瑞士夢」得來不易
人們移民到瑞士首先是為了工作,其次是家庭團聚。大部分在瑞士資訊swissinfo.ch上分享經驗的人同樣也是出於職業考慮來到瑞士。
憑藉其繁榮的就業市場以及較高的工資水平,瑞士常給人一種「希望無限、一切皆有可能的」的印象,Pignat.P便是個中獲益者。她來自葡萄牙,十一年前剛到瑞士時身無長技,如今「已在醫療保健領域具備了專業技能」。她補充說:「瑞士許了我一個未來」;「如今我擁有的生活水平,是我在老家時不曾想像的。」
然而,和其他人一樣,她也指出這條路走得併不順暢。語言是融入勞動市場的主要障礙之一。在瑞士就業,僅靠英語是不行的,通常需要掌握至少一門瑞士的官方語言(德語、法語或義大利語)。
這也一定程度解釋了為何鄰國國民構成了瑞士的移民人口主體。
「儘管…我已經報名參加了德語強化班,但進步還是很慢,」於2022年從阿富汗來到瑞士的Muhammad Ayub Ayubi懊惱地說道。他自稱是一名擁有18年經驗的資深醫生,但「很難在專業領域找到工作」。
他認為,瑞士可以更好地接納有資格的外國勞動力。關鍵是要簡化國際資質的認證手續。來自加納、已在瑞士定居25年的Amaswiss也表示遇到了文憑不被承認的窘境。「我不得不一切從頭開始,」她寫道。
在這篇2021年的文章中,我們曾探討過來自非歐洲國家的勞動力所受的限制:

相关内容
疫情暴露出瑞士在留住外国人才方面的短板
對雙薪家庭的支持力道不夠
此外,有兩位女士對瑞士差強人意的家庭政策提出了非常尖銳的批評。她們認為瑞士的相關制度使得事業與家庭難以兩全,且受影響的主要是女性。
今年37歲、來自立陶宛的PineTree指出:「瑞士的家庭政策對於在職父母,尤其是職業女性並不友好,總是要求她們既要全職工作,又要包攬其他一切。」這位孩子尚幼的母親還補充說:「當你身邊沒有家人(幫忙)時,全職工作是非常困難的。」她自2017年起便生活在瑞士,卻表示想在今年夏天離開。
Diana N的評論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她遺憾地說:「許多寶媽(至少移民群體中的寶媽)都希望能兼顧職業女性和母親的雙重身份……,但遺憾的是,這在瑞士很難,除非你不差錢,能請得起全職保姆或付得起托兒所的高昂費用。」她還一再強調:「必須提供普惠的托兒服務,而且,停止再讓女性認為「把孩子送托是一種罪過。」
「社會傾向於認為女性的首要角色是家庭主婦,她們的工資僅僅是補貼家用的」: 社會學家讓–瑪麗·勒高夫(Jean-Marie Le Goff) 在這篇關於瑞士家務分擔仍然不均的文章中曾這樣說道:

相关内容
妈妈在厨房,爸爸在工厂:为何瑞士家庭中父母的角色转换如此缓慢?
融入: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有關融入瑞士社會的感言整體反差較大。難以建立社交聯繫經常被列為瑞士作為移居國的缺點。
一部分人坦承他們未能體會到歸屬感以及被接納。來自英國的Paul S就是這種情況。他和妻子不打算永久定居瑞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發現「很難融入當地社區」。
加拿大人Rss1說他於1971年擔任外交官期間初識瑞士。他說自己「最初對這個國家著迷」,但後來卻眼見自己的「希望破滅」。他說:「在花了50年試圖理解瑞士人之後,我得出結論是:這個國家有著壯麗的風景,但……文化卻從不妥協於他人。」
此外,好幾人表示曾遭遇種族歧視,例如自稱是「一個來自美國的黑人男性」的Eric Thee Great。他譴責了令其忍無可忍的「被動攻擊型種族主義和排斥」,以及公務員等職業中缺乏對有色人種的包容性。
Dave 456的留言表示,他認為自己的名字和膚色是他求職的主因。「如果你是白人、基督徒、擁有相似文化背景並且來自德國或法國,那麼你在瑞士找工作會更容易,」他寫道,「如果你的名字聽起來不像歐洲人,如果你的膚色較深,……那你找工作就會非常困難。」
成為瑞士人的自豪感
當然,也有幾位受訪者認為已經很好地融入了瑞士社會。他們強調了他們為接納瑞士文化和價值觀所做的努力。例如,來自斯洛維尼亞的Sloch寫道:「我的德語已達母語水平,我認為這在融入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我也適應當地習俗,作為外國人必須明白自己是客人,必須尊重主人。」
來自葡萄牙的João Zuzarte de S. Graça已在瑞士生活了40多年,他講述道:「這並不容易,因為瑞士擁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有時可能會顯得有些刻板。但只有那些不願意或不理解瑞士社會本質的人,才無法融入。」
「作為一個渴望融入的移民,你將永遠是孤獨的,也就是說,在一群瑞士人中,你永遠都是那個外來移民。」Kmar說道,「融入是一個持續努力的過程,但只要你有時間與耐心,這些努力不會白費。」
許多人將入籍視為其投入的終極回報。 João Zuzarte de S. Graça寫道:「最終我決定加入瑞士國籍,我為此感到自豪。」來自加拿大的VMC強調:「我非常自豪地說,我在勤奮工作後獲得了瑞士國籍。能生活在這裡,我充滿感恩,能把瑞士稱為’我的家’,我倍感幸運。」
將入籍與成功融入掛鉤,這無疑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會將(入籍)過程的艱辛視為一種拋棄。例如,來自西班牙、3歲時就來到瑞士並在瑞士生活了37年的BDAM就有這樣的感受。
「我的整個學業都是在瑞士法語區完成的。我對其他地方一無所知……然而,有人告訴我,要獲得瑞士國籍,我必須辦理繁瑣的行政手續並支付一大筆費用。老實說,這很傷自尊……我們感受不到聯邦政府真的想接納我們,」他解釋道。
眾所周知,瑞士國籍是世界上最難獲得的國籍之一,正如這篇文章所寫:

相关内容
金子做的护照:某些人群难以获得瑞士籍
也關乎視角
這些感言表明,每一個移民的經驗都是獨特的,時常也是愛恨交集的。成就感或挫敗感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個人處境、從何處移民而來(以及人們對這個地方的看法)、落戶到哪個地方、停留時間、情感因素…
美國人JoStoUSA的敘述就是一個很好的總結。他於2022年底移民瑞士,他的太太是瑞士人。「有人告誡過我,跨文化經驗時常伴隨著對移居國過度積極的看法,以及對原籍國異常嚴厲的批評,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往往會發生逆轉,」他解釋道。
他總結道:「我離開了一個優缺點並存的偉大故土,找到了一個同樣優缺點並存的新國家……我決定主要看積極的一面,同時也不否認消極面的存在。」
關於外國人離開瑞士的主要數據,請觀看我們的影片:
相关内容
关于外国人离开瑞士的主要数据,请观看我们的视频:
(編輯:Samuel Jaberg,編自法文:瑞士資訊中文部/gj,繁體校對:盧品妤)

符合JTI标准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读者与我们记者团队正在讨论交流的话题。
请加入我们!如果您想就本文涉及的话题展开新的讨论,或者想向我们反映您发现的事实错误,请发邮件给我们:chinese@swissinfo.ch。